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参加工作十几年了,每每讲到朱自清的名篇《背影》,都不禁被那撼人的亲情所打动,心潮难平。而今天,一堂意料之外的授课给了我更大的震撼。授课时我让学生们带着感情诵读课文后,指名学生范读,然而当读到"父亲攀月台买橘子"这富有亲情的章节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教室下有几个同学嬉笑  相似文献   

2.
抓住典型细节,深入描绘,从中挖掘出闪光的情感或思想,这就是典型细节放大法。例如朱自清的《背影》,最感人的地方是父亲为“我”买橘子艰难爬月台的过程。这一过程,  相似文献   

3.
语文课上,我正在给学生讲解《背影》这一篇文章,当我讲到父亲跨过月台给儿子买橘子的时候,我说:"从这一件事情中我们可以深深地感受到父亲对儿子的那份浓浓的爱。"突然,我听到一声小声的嘀咕:  相似文献   

4.
听很多同行抱怨:“现在的学生太不懂感情、太缺乏孝心了,阅读朱自清的散文《背影》,老师自己都感动的泪流满面了,而学生居然认为车站送别时父亲给儿子买橘子是应该的,没什么了不起,没什么感动的。真是气人!”  相似文献   

5.
讲授带着情感的作品已不计其数,但唯有朱自清先生的名作《背影》令我久久难忘,每读一次都会受到一次情感的荡涤,眼前每每浮现父亲蹒跚地穿过铁道、笨拙地爬上爬下为儿子买橘子的背影,就会禁不住赞叹不已。特别是自己做了母亲后,更加深切地体会了那种舐犊的亲情。但是,如何让这些正值花季年龄、快乐无忧地享受着父母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照顾的初中生,体会出作品中所传达的浓浓深情呢?  相似文献   

6.
母亲的背影     
读朱自清写父亲的那篇散文《背影》时,我年纪小,只觉故事极平淡。父亲给儿子买橘子也值得感动?估计同学们跟我情商差不多,没人能理解一个背影所能承载的人世悲欢离合。人与人面对面时习惯戴上面具隐藏内心,转过身面对自己的时刻,无需再掩饰,所有真情都会在那个默默无言的背影里赤裸流露。  相似文献   

7.
《背影》一文中,父亲为什么买的是橘子,而不是其他水果?当我们弄明白,朱自清父亲是遵循绍兴习俗买橘子来为儿子送行,其中寄托着父亲对远行儿子的祝福时,我们就能更深入地体会父亲对儿子的关心、挂念和深爱。从这一例子也可以看出,这类与文化习俗有关的问题,只有放到特定的文化语境中,才能够得到正确适宜的理解和诠释。《读写月报·新教育》2012年第3期刊登了朱华贤老师的《抢来抢去的话筒——杜郎口中学课堂观感》一  相似文献   

8.
父爱无声     
提起父亲,便想起了朱自清的《背影》。《背影》中的父亲像一杯白开水,初品时平淡无奇,细品却别有一番滋味,其实,天下的父亲都是如此,我的父亲也不例外。  相似文献   

9.
汲安庆 《师道》2011,(1):23-24
一、延宕与放大在《背影》一文中,朱自清写父亲穿铁道,爬月台,去买橘子的过程时,突然放缓了叙述节奏,写了父亲的衣着: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写了父亲的系列动作: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写了“我”的反应:“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相似文献   

10.
常绍云 《成才之路》2009,(20):38-38
刘勰在《文心雕龙》说:“情者,文之经也。”这也就是说,写文章必须要有感情的震动,情感是文章的根本。那么,怎样才能更好地表现情感呢?大家都记得朱自清的《背影》吧.可以说文章把父爱渲染到极致。使多少人为之感动,为之流泪。原因何在?主要是作者对父亲爬过月台买橘子的情景作了生动具体的细节描写。这就说明,细节描写是渲染情感的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我们不是说——细微之处见真情吗?  相似文献   

11.
师:同学们好!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经典的散文《背影》。哪个同学来介绍一下作者朱自清。(出示课题《背影》——朱自清)生1:朱自清,原名自华,号秋实,字佩弦,时是现代,地是江苏扬州,作品有《荷塘月色》《春》《绿》,评价是民主战士、散文家、学者,还有诗人。师:很好。我们介绍作者要抓住哪些要素——生(齐):名、时、地、评、作。  相似文献   

12.
陈克敏 《天津教育》2023,(22):87-88
<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课程目标对阅读提出明确要求: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在作家作品与读者学生之间起到桥梁作用的教师,就要借助文本作品创设情境,找到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批文入情,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一、结合写作背景,体会至美父子情以朱自清《背影》为例。文章写朱自清与父亲车站分别时发生的事情。朱自清父亲攀爬月台,用所剩无几的钱买橘子一幕,舐犊情深,慈爱的父亲形象跃然纸上,  相似文献   

13.
正那天是星期三,我上公开课,讲朱自清的《背影》,在进行到最后一环节拓展延伸时,我提了一个问题让学生思考:在日常生活中,你们有没有体会到父亲的爱呢?设计这个问题的目的是把学生由课内引到课外,加深他们对父爱的理解,没想到有一位同学大声说:"没有"。听到这一声"刺耳"的回答,望着教室里黑压压的学生和听课老师,我既紧张又吃惊,很快我让自己平复下来。我了解那位同学,他是一位单亲孩子,他说的也许确实是心里话。  相似文献   

14.
朱自清先生在创作《背影》时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我写《背影》,就因为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里的那句话。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的那一回,想起来跟在眼前一般无二。我这篇只在真实。似乎说不到意境上去。”从先生的一番话中。我们不难看出“只在真实”的重要。  相似文献   

15.
<正>语文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流程,是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思想交流、情感交流,以及学生为完成学习任务而进行的各种思维活动。这一流动的思维活动,前后流势不可能在同一水平面上,那么"高潮"是怎样一种境界呢?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读到方伟的《父亲的跪》,文中"一位父亲为了儿子的学业向校长下跪"这一细节,当我再一次教朱自清的《背影》时,我向学生朗读了《父亲的跪》中的一段文字:"这时,我清楚地看到,我那50多岁的  相似文献   

16.
我在讲授朱自清的《春》时,有位同学问我:课文确是描写江南的春天吗?它描写的春天与我们这里的怎么相差不多啊?因为"课前提示"及"课后问题一"已确  相似文献   

17.
<正>随着朱自清《背影》这篇文章的面世,描写父亲的文章层出不穷,但《背影》从未被其他写父亲的文章所取代,究其原因,除了文章写作角度独特外,还有更重要的一点莫过于《背影》中所表现出的复杂情感:既有父子间浓厚的骨肉亲情,又流露出作者一些说不清是悲酸还是惆怅的心绪。可以说,一篇短短的文章,却是五味杂陈,需要细细的咀嚼、品味。分析《背影》这篇文章,教师,抑或说参考书,大多着眼于父亲艰难地穿过铁道去对面的月台为"我"买橘子的情节,通过对文章动词的分析,让学生理解文章所表现出的父爱子之情。或者引导学  相似文献   

18.
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几乎识字的人都读过。文章结尾处又一次写到背影,差不多是点题的意思:“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儿子像父亲,印象中,朱自清也应该是这么一个背影。我见过他写《背影》时的照片,胖胖的,很憨厚的样子。他的朋友说起来,总说他不高的个子,白白的,人长得结实,  相似文献   

19.
《背影》自问世以来,颇受关注,被誉为传统父亲正面形象的标杆。作者朱自清以"背影"为独特视角对文章进行切入,感人至深。关于其的评论不胜枚举,主流是从深沉父爱的角度进行文本探究。对此,笔者却认为《背影》是书写一个成年儿子经过内心矛盾挣扎"懂得爱"的过程。本文将从"我"在望父亲爬月台买橘子整个过程内心的矛盾点和父亲离开车站这个场景"我"的复杂情绪这两方面进行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20.
一、讲读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学生普遍存在怕写作文的心理、觉得无话可说 ,这是由于不注重观察生活 ,缺乏对生活素材的积累所致。针对这一问题 ,笔者在讲课时注重作品点拨 ,使他们习惯于如实自然地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写出来。如讲朱自清的《背影》时 ,着重体会其爱子之心、惜别之情。让学生找出课文中父亲的四句话及年迈的父亲“亲自送我去车站 ,买橘子”等语句 ,感受文章从不同的侧面反映父亲对儿子深切的惦念和细心的关照。作者没有选惊天动地的材料却感人至深。生活中父母对孩子的关心何止于“亲自送到车站 ,买橘子”这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