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听听那冷雨》被誉为“右手写诗左手写散文,成就之高一时无两”(梁实秋语)的余光中先生的散文代表作之一。此文不见于入教版普通高中语文教材.初次被收入“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的是江苏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材。关于此文的题旨.在与教材配套的《教学参考书》中明确指出:“《听听那冷雨》(节选)以作者在不同地方听雨、看雨、体味雨串起了一系列人生的感悟.表达了游子对祖国、对故乡的深深眷念。”(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一版.2006年第二版)翻阅众多的教学资料以及一些学生自学用书.也都把此文的题旨定为“抒发了浓浓的乡愁”.而且是唯一的主题。  相似文献   

2.
《听听那冷雨》是台湾著名“乡愁诗人”余光中先生的散文经典名篇,作者以其极富密度和弹性的诗一般的语言营构了一个意蕴丰厚的“冷雨”世界。在文章的标题里,作为全文核心意象的“冷雨”,得到了醒目的凸现,给读者带来一股透心彻骨的凄凉之意,有一种直逼人心的艺术感染力。自古迄今,写雨的诗文,可谓不胜枚举,但写得如此丰富细腻、情思斑驳又率真感人者,似乎并不多见。文中的“冷雨”时空交织,繁复错落。  相似文献   

3.
雪趣     
张敏 《山东教育》2005,(8):59-59
写雪的时候,我忽然想到雨。雨和雪相比,可能更多的人会喜欢雨。有诗意的人往往走入蒙蒙雨雾中寻找纷飞的思绪:生活恬淡之人则喜欢泡上清茶一杯,于窗前静听雨打芭蕉的幽响;失意凄苦之人则喜用雨打残荷的意境来排遣“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愁绪……在人的眼中,雨是最懂得人情的。难怪在文人的笔下既有那“听听那冷雨”的悠闲,  相似文献   

4.
雨之恋     
“看看那冷雨.听听那冷雨,嗅嗅那冷雨,舔舔那冷雨……”余光中在诗中真是把雨的灵气描绘得淋漓尽致。不管那雨是淅沥沥的,或是哗啦啦的;也不管是号啕雷雨,或是绵绵细雨……它总带给大地无限的生机。许仙和白素贞是因为雨而结缘.富兰克林是因在雨中放风筝  相似文献   

5.
苏启平 《高中生》2011,(12):10-11
《听听那冷雨》是余光中先生写的一篇怡人心脾的美文,一直备受读者的关注与喜爱。文章描写了春寒料峭中漫长的雨季,生动地勾画出一位于冷雨中孑然独行的“白发游子”,含蓄隐约地传达出一个流落异地、漂泊流离者的思乡之情,体现了一位远离“母亲怀抱”的知识分子对中国传统文化与故土的深情依恋和赞美之情。  相似文献   

6.
余光中的作品选入中学课本的有《乡愁》《沙田山居》《听听那冷雨》等篇目,其中《乡愁》是抒情诗,《沙田山居》和《听听那冷雨》是抒情散文。《乡愁》中的我隔着一弯海峡,深情地呼唤故乡;《听听那冷雨》,  相似文献   

7.
雨吟     
看着窗外那蒙蒙细雨,不禁想起余光中的诗:看看那冷雨,听听那冷雨,嗅嗅那冷雨,舔舔那冷雨…… 啊!多么富有诗情画意的一句话啊,把雨的灵气描绘得那般淋漓尽致。  相似文献   

8.
论文对《听听那冷雨》进行了文本细读,论述了余光中借戴望舒的诗《雨巷》和蒋捷的词《虞美人》的意境,抒写作者“乡愁”的缠绵和疼痛源于其一颗中国心;通过“听雨”感觉的反复描述和联想,把隔海“望乡”的惆怅与茫然、辛酸与隐痛淋漓尽致地抒写出来,使作品创造了隽永的抒情意境。此作的诗性还表现在运用典故、欧化句式,多用叠词等等方面,使作者“新散文”的审美理想得以实现,《听听那冷雨》是作者散文创作中不可多得的佳作。  相似文献   

9.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杜甫《春夜喜雨》身居闹市多年,已经难得再见山村那种雷鸣电闪的豪雨,除了台风登陆,也少见那种狂风拔树的骤雨和暴雨,水泥屋顶也使夜雨没了那种“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的韵致,因此每逢下雨,我常因此生出一种遗憾。但我还是喜欢雨,不论是“细声巧作蝇触纸”,还是“大声铿若山落泉”,自是一种难逢的天籁,平心静气地倾听那淅沥的雨声。林如求《听雨的奢侈》听听,那冷雨。看看,那冷雨。嗅嗅闻闻,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雨在他…  相似文献   

10.
听雨     
余光中曾在一首诗中写道:“看看那冷雨,听听那冷雨,嗅嗅那冷雨,舔舔那冷雨……”诗人真是把那雨的灵气描摹得淋漓尽致。不管那雨是淅沥沥地下,或者是哗啦啦地倒;也不管是倾盆暴雨,或者绵绵细雨、春雨、梅雨、急雨……它总是不拘一格地滋润着万物,带给万物无限的生机。许仙和白娘子因雨而结缘,富兰克林因雨放风筝而发明了避雷针。灞桥折柳催人别的春雨,清明时节纷纷绵绵的断魂雨,它不管是淋在古人身上,还是洒在今人的脸庞上,无论降落在任何地方——中国、欧美……它都满含着博爱的精神和诗情画意的情调。在雨中,可以怀古忆人,也可以独自漫步;…  相似文献   

11.
教学《听听那冷雨》时,不少学生问:“这篇课文的叙述人称为第几人称?第一人称还是第三人称?”这是一个费思量颇难答的问题。首先,这篇文章的“人称”不该称“叙述人称”。《听听那冷雨》是一篇抒情散文。其写作的基本思路是:即景—联想—抒情。其中最关键、最主要的是抒情。无情怎会即此景?有情方能生联想。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抒情。尽管文中对“雨”的描写,从表达方式看,可归属大分类的“叙述”,但《听听那冷雨》是一篇抒情散文,而不是一篇叙事散文,因此,该文的人称不可谓“叙述人称”,而应该称之为“抒情主体人称”。那到底是第几人称?第…  相似文献   

12.
听听,那冷雨。看看,那冷雨。嗅嗅闻闻,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雨在他的伞上,这城市百万人的伞上,雨衣上,屋上,天线上。雨下  相似文献   

13.
在教授《听听那冷雨》一文时,本人注重引导学生从余氏散文具有较强可读性人手,反复诵读,细细品味此文语言文字的美感和韵味。同时,给学生提示,本文通篇借雨写愁,审美的对象主要落在雨上,作者始终用雨来濯洗自己的愁绪。用雨来勃发读者的情趣,阅读时,让自己完全融入余光中雨雾凄迷般的情绪之中,  相似文献   

14.
雨之恋     
余光中有首诗曾说:"看看那冷雨,听听那冷雨,嗅嗅那冷雨,舔舔那冷雨……"真把雨的灵气描写得淋漓尽致。不管那雨是淅沥沥地下,或者是哗啦  相似文献   

15.
雨吟     
看着窗外那蒙蒙细雨,不禁想起余光中的诗:看看那冷雨,听听那冷雨,嗅嗅那冷雨,舔舔那冷雨……啊!多么富有诗情画意的一句话啊,把雨的灵气描绘得那般淋漓尽致。  相似文献   

16.
余光中 《广西教育》2007,(4C):20-21
听听,那冷雨。看看,那冷雨。嗅嗅闻闻,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雨在他的伞上,这城市百万人的伞上,雨衣上,屋上,天线上。雨下在基隆港,在防波堤,在海峡的船上,清明这季雨。雨是女性,应该最富于感性。雨气空蒙而迷幻,细细嗅嗅,清清爽爽新新,有一点点薄荷的香味。浓的时候,竞发出草和树沐发后特有的淡淡土腥气,也许那竟是蚯蚓和蜗牛的腥气吧,毕竟是惊蛰了啊,也许地上的地下的生命,也许古中国层层叠叠的记忆皆蠢蠢而蠕,也许是植物的潜意识和梦吧,那腥气。  相似文献   

17.
听听冷雨,韵味无穷。雨在一般文章中,是看的,或者主要是看的。而这里,作者却在文章一开头就提醒读者,我这个雨是听的;其次,听雨,就是听觉感受,怎么又听出个“冷”的感觉来?敏感的读者就要想想了,为什么小看雨呢?杜甫、茅盾、余秋雨写雨不都是以看为主的吗?这是余光中的选择,且看他怎么个听法,听出了怎样的美感?  相似文献   

18.
凭空写一个"雨"字,点点滴滴,滂滂沱沱,淅沥淅沥淅沥,一切云情雨意,就宛然其中了。是啊,表意丰富的汉字赋予"雨"字言说不尽的内涵。余光中的一篇《听听那冷雨》将我们带进这淅淅沥沥的雨中世界,让我们就着雨意、和着雨声来品味雨中情味。  相似文献   

19.
听听那冷雨     
听听,那冷雨。看看,那冷雨。嗅嗅闻闻,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雨在他的伞上,在这城市百万人的伞上雨衣上屋上天线上,雨在基隆港在防波堤海峡的船上。雨是女性,应该最富于感性。雨气空而迷幻,细细嗅嗅。清清爽爽新新,有一点点薄荷的香味,浓的时候,竟发出草和树林特有的淡淡土腥气,也许那是蚯蚓蜗牛的腥气吧。毕竟是惊蛰了啊,也许地上的地下的生命也许古中国层层叠叠的记忆皆蠢蠢而蠕,也许是植物的潜意识吧。  相似文献   

20.
舞动的精灵     
作者能写出这种淋漓尽致的美景,得益于三点:一是材料新,自然之物美丽多姿,作者偏爱雨景,从这个角度上说内容有新意;二是语言美,文章善用修辞,或用比喻描写,或用排比带出,将雨水的魅力状写得细致入微;三是情感浓,文章表面写雨,却处处点到人,从“滴水穿石”的故事,想到“淡淡的饭香”,再到“化为雨水”的梦想,无不融入了自己的一片深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