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在资本主义以前的社会中,主要的生产资料是土地,所以土地制度史是研究资本主义以前的社会历史的关键。一、土地是人类伟大的实验场所土地制度史的研究,必须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马克思在《资本主义生产以前的所有制形态》一书中说:“土地是人类伟大的实验场所,是提供劳动工具和劳动材料的仓库,是社会的住处和基础”。它作为一种生产资料,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极为密切。特别是在我国,长期处于前资本主义社会,以农业为本,土地所有制更是社会经济政治的基础。可以毫不夸大地说,中国历代王朝的治乱,悬于土地制度的兴废;全体国民生计的安危,基于土地制度的好坏。所以要  相似文献   

2.
土地不仅是人类生活和从事生产建设的场所,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而且也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随着人类的发展,我国沃土绝大部分已开垦成为耕地。耕地是土地资源类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无论现在和未来都是人们关切的大问题。 由于自然和人为的原因,我国农业用地处于减缩和退  相似文献   

3.
影响城镇土地定级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城镇土地定级是根据城镇土地经济和自然两方面的属性及其在城市社会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综合评定土地质量、划分城镇土地等级、建立区域可比 .由于城镇土地是人类活动干预最为激烈的场所 ,影响土地系统的自然因素已大大弱于社会因素 .因此 ,侧重选取土地区位、城镇设施、环境状况、人口条件等基本的和重要的社会因素 ,分析其对城镇土地定级的影响程度  相似文献   

4.
中国土地环境面临的问题与保护对策彭珂珊土地是财富之母,是人类生存与发展所必须依赖的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但是,多年来我国土地环境不断恶化,面临的问题日趋严重,直接影响农业的发展,关系到社会经济与政...  相似文献   

5.
川中丘陵地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是民生之本,发展之基,财富之母。集约用地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要举措,是处理经济建设利用与环境保护关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本文在综合分析川中丘陵地区城市土地利用现状的基础上,就如何实现该区域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6.
阳光、空气、水、土地、森林、草原、动物、矿藏等,都是大自然留给所有生灵的宝贵财富,我们都应该去好好珍惜。其中土地作为人类赖以生存和社会经济得以发展的基础,是社会生产力的根本源泉,也是一项宝贵的资源财富。土地资源不可替代性及其稀缺性,决定了我们对土地的利用,要提高利用率,实现高效利用。我国人口众多,一些地区土地资源稀缺,人地矛盾突出,研究有效的、合理的利用方法就成为必要。  相似文献   

7.
土地是财富之母,土地制度是社会一切制度的基础,土地制度改革贯穿一个社会的全过程。新中国建立以来,我们一直致力于土地制度的改革,其核心是土地所有制与所有权问题,但至今仍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本文在现行二元土地所有制基础上,提出了构建多元土地所有制的设想,期望能创新中国土地制度。  相似文献   

8.
美国通俗小说《飘》借“人与土地”的相互依存关系揭示了大地是人类精神家闻和灵魂的归属,并以“土地伦理”意识的觉醒及其多重意义的展现,呼吁人们不要把土地看作财富资源,应该从伦理角度来思考它,因为自然、土地才是最终的英雄,并以此倡导人类关爱自然,建构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相似文献   

9.
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盘活土地资源是农民增收的有效手段。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激发了农民创造财富和积累财富的积极性。然而,农村土地产权制度不完善,限制了土地产权的充分利用。我国《物权法》的颁布和实施,应进一步完善与土地产权相配套的法律法规,推动新农村建设发展。  相似文献   

10.
经济增长应以土地可持续利用为前提,土地可持续利用又是农业持续发展的基础.发展经济、搞现代化建设,首先应分析、研究本地区各种资源的优势与劣势,其中对土地资源的分布、利用情况,更应了如指掌,并科学地加以规划、利用.土地是一种重要的综合性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有关资料显示,人类食物的88%由耕地提供.土地对农业来说,是最重要的生产资料.这种生产资料不仅是不可替代的,而且又是有限的.“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切实保持耕地,是我国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对人多地少的无锡来说,协调好人口、土地、环境的关系,是实现现代化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1.
面对日益严峻的土地质量下降、土地生态退化问题,人们应该重新思考人类对土地资源利用的指导思想,尊重土地生态系统的基本规律,推行土地伦理。土地伦理是传统人类中心论与生物中心论的有机融合,既是实现土地资源永续利用的基本要求,也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根据我国的基本国情,实现我国土地伦理实践的一系列途径包括:改变经济人的思维模式,加强土地伦理的理论研究,强化土地伦理教育,推行土地养护运动,促进地区经济的均衡发展等。  相似文献   

12.
一、土地私有制的产生和土地国有制的性质 土地,是几千年来人们最重要的生产资料,是人类的衣食之源和劳动、居住、生息、繁衍的场所。人们对土地的占有关系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当时生产关系的性质和社会的面貌。我国历代的土地所有制有各种形态,如果按其根本性质来说可以分为土地公有制和土地私有制两大类。在原始社会是土地公有(氏族共有)制,原始社会末期开始出现了私有制。解放以后,史学界对我国古代的土地制度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取得了不少成果,但是,遗憾的是,在至今流行的影响很大的一些著作和大中学历史教材中,对我国古代土地私有制的起源和发展却存在着种种自相矛盾的模糊的说法,影响了历史教学质量的提高和科学研究的深入,所以有必要对此进行探讨和评论。  相似文献   

13.
土地是一切生产和存在的源泉,是人类延续不可替代的生产资料,了解土地资源的利用状况对于人类社会发展意义重大.文章以云南省2010年的土地面积为基础数据,以2020年土地面积为需求数据,利用耕地用地压力、建设用地压力、生态用地压力和综合用地压力4种测算模型,对16个市州的土地压力状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云南省16个市州的四项压力测算值空间分布差异明显,土地压力状态均处在可控范围,但迪庆和怒江等市州情况不容乐观,在今后发展中应加强对土地利用的规划与保护,促进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地矛盾日益突出,特别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以来,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整理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通过对土地科学合理的整理,保证土地资源的永续利用,来持续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资源的需求,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途径,土地整理成就了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5.
许德武 《中国科教博览》2004,(10):129-129,149
土地开发整理是人类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措施,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解决土地利用问题的必然选择。其基本内涵是:在一定区域内,按照土地利用规划和城市规划确定的目标和用途,采取行政、经济、法律和工程技术手段,对土地利用状况进行调整改造,综合整治,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  相似文献   

16.
本节课是广东人教版八年级《中国地理》第三章第二节《土地资源》。教材在《地形气候》之后安排《土地资源》,主要是考虑到地形、气候是影响土地资源形成的主要环境要素,而土地资源的利用受人类长期的生产活动与社会经济条件的影响,是人类经济活动的物质基础,因此本节课教学内容有明  相似文献   

17.
土地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这一物质基础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坚决守住18亿亩土地红线"的规定更显示出了土地保护的重要性。本文是从土地类别入手,研究刑法对土地资源的一般保护和特殊保护,展望土地刑法保护的立法前景。  相似文献   

18.
目前,人类社会的发展正面临着人口的急剧增长,而资源日益匮乏的这种令人不安的发展趋势,已成为人类生存的潜在威胁。人类文明的发展与农业有着密切的关系。这种关系主要是通过人类与农业资源的相互关系表现出来。而农业资源又是以土地为主要资源。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土地是财富的母亲”;“土地是一切生产和一切存在的源泉。”由此可  相似文献   

19.
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土地持续利用的出发点首先,土地的稀缺性、效益性以及对土地的规范化管理与利用要求我们必须进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土地的稀缺性土地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重要的物质基础之一,但随着经济、社会与人中的迅猛发展,人们对土地的需求日益增长,这种增长的需求与土地资源的有限性之间的冲突造成了土地资源的稀缺性,例如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只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4、美国的1/9、加拿大的1/20、澳大利亚的1/34,人与土地的矛盾十分尖锐,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一个障碍因素。2)土地的效益性土地…  相似文献   

20.
土地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我国幅员辽阔,人口密集,加之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时期,资源消耗量巨大,土地资源捉襟见肘。为了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国家高度重视土地管理工作,并将土地利用管理作为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运行重要的宏观调控手段。然而,传统的管理方式和纸介质的信息存储形式无法达到高效、科学管理土地的要求,广泛应用先进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推进土地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是现代土地管理工作的必然选择,本文将简要谈谈信息技术在土地管理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