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许静 《科教文汇》2008,(16):134-134
女高音混声唱法是将胸声区、头声区两种声音状态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使用。在女高音歌唱训练中,要掌握好声区的统一、声音的流畅及宽广的音域。其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要掌握好换声区唱法。从低音向高音唱,或是从高音向低音唱找到“换声点”,采用“中东辙”字音练习的办法来解决换声区的统一,避免女声常见的“真假声”打架现象。女高音经过“换声点”掺入假声,达到真假混声最佳状态,从而使高声区和中高声区形成混合声区的完美统一。  相似文献   

2.
四川人幽默,一提起双流县,马上就出一个笑话段子:天上的飞机声,地下的稀饭声。天上的声音说的是成都双流国际机场的飞机声,地上的声音竟然是从一家名叫“李姐稀饭店”里传出来的喝稀饭声。据说,一到吃饭时间,上千的食客挤满大院,男女老少齐刷刷地喝起稀饭,霎时,“呼呼”声大作,场面蔚为壮观。所以,有人戏称“李姐稀饭店”里喝稀饭的声音“连飞机上的人都听得到”!  相似文献   

3.
王晓 《科教文汇》2008,(23):262-262
20世纪中国民族声乐唱腔艺术以民族性、科学性的一面在世界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许多不同的声音,本文就“千人一声”、“中国唱法”、“原生态唱法”等现象的出现,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4.
点点滴滴     
鸣声和进化对我们人类来说,声音频率高于18或20千赫,就属于听不见的“超声”了。但是,一些动物的可闻频率常常高于20千赫。譬如,狗的最高可闻频率达50千赫;蝗虫45千赫;蝙蝠150-180千赫;海豚200千赫。此外,某些我们通常看作是“哑巴”的昆虫,实际上也有发音器官,只不过它们所发的是超声。经过多年来的研究,科学家发现:动物能发出的声音信号的多寡,跟它们的进化程度、群居组织直接有关。一  相似文献   

5.
生物界是个热闹非凡的世界,人类和动物用声音、身体行为交流信息。而在一个偏僻的世界里,有一类我们难以感知的邻居——微生物。它们的世界似乎寂静无声,而事实上,它们也在聊天,也在互相传达信息,它们在“说”些什么?怎么“说”呢?  相似文献   

6.
“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聚万宾往来,必奉以诚”,这是武汉聚声传媒发展中始终秉持的企业理念。《礼记·乐记》中道出了声音的来源,而声音,自人类文明出现以来,就是人类交流最美丽,最动听的方式。如何让声音变得更美,传播更广,聚声人用自己的方式走出了一条品牌经营的创新之路!  相似文献   

7.
世界上到处是声响,风声、雨声、车马声……离开声音的世界几乎不可想象。声音,也是促使发明创造者登上发明殿堂的“秘诀”。  相似文献   

8.
过去人们一直误认为海洋、特别是海洋深处是一个远离城市的“宁静世界”。事实上海洋和陆地一样,到处有喧嚣。海洋里不仅有舰船螺旋桨发出的轰隆声,石油钻探机产生的嘎嘎声,南北极冰山、冰川崩塌时的开裂声,海洋中巨无霸鲸类动物交流信息时吟唱出的婉约歌声,还有不起眼的虾兵虾将利用口器和触角振动产生的鼓噪声……  相似文献   

9.
《科技风》2017,(17)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意义在于对现有声音技术展开研究分析,通过对基本原理的掌握和系统结构的了解,通过对动物在某一特定行下发出的叫声进行收集,并且建立模型分析,通过对数据标准模型的建立,进行有效地声音识别,根据系统中形成的平均稳定值,反复的对比研究之后,从声音的角度判断动物相应的动作,以便了解动物在此叫声下的行为意义,以此建立一个全面的动物叫声识别系统,更好在动物学领域得到应用。因此选择该研究课题,基于动物叫声的行为意义识别。  相似文献   

10.
俗话说鸟有鸟语,兽有兽言,动物用自己的“语言”互相交流。但是生活在水中的鱼类是如何进行沟通的呢?其实鱼类也会“说话”,它们在同类之间可以用“语言”来传递信息,交流感情,有的还很动听,如成群的青鱼会发出小鸟一样的声音,沙丁鱼群会发出如同海浪拍岸的哗啦哗啦声,小鲍鱼发出的声音像蜜蜂一样的嗡嗡叫声。鱼语从何而来 鱼类是怎样讲话的呢?最早人们认为鱼类“说话”是靠专门的发声器官。但是,研究结果发现,鱼类没有发声器官,事实上,鱼儿是没有声带的。“鱼语”由鱼体的某些器官发出的,有的鱼是通过脊椎骨与脊椎骨…  相似文献   

11.
在人类社会中,各个国家有自己通用的语言词汇,然而居住在不同地区的人们,也有各自不同的“方言“。有趣的是,在动物的世界里,同一种类的动物,在不同的地区,也有各自不同的“方言”。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在美国的乌鸦能发出一种特别的报警声调,其它美国乌鸦听了就会飞走。他们把这种声音录下来,然后对着法国乌鸦播放,它们听了不但不飞走,反而聚扰起来,或者是毫无反应。看来,法国乌鸦根本听不懂“外国语”。他们还发现,笼养在两个不同州的乌鸦,它们根本听不懂对方的“地方语言”,然而迁徙于北美和欧洲的乌…  相似文献   

12.
动物不能像人那样说话,但它们一样能够进行交流,其交流的方式可谓五花八门。声音是动物通讯中最常见的形式,由于动物的发音机制不同,产生的种种奇妙的声音也大相径庭。哺乳动物用  相似文献   

13.
一个电闪雷鸣的夜里.在一处莽葬群峰下的山沟里,空旷无人之地却蓦地响起了各种惊心动魄的声音:有撕杀声、惨叫声、兵器碰撞声、马嘶声、马铃声.还有抬棺材的声音……这种怪异现象常出现在云南陆良县的“彩色抄林”附近。  相似文献   

14.
生存竞争中,生存的动物个体不仅身体强健,而且可能在行为策略中胜过其他个体。人们常使用决策一词来描述动物的有意识的行为选择。自然选择会筛选优化的行为策略。人类很早就开始了对动物行为的描述,目前行为生态学已经发展到如何理解、预测这些行为。从本世纪70年代后期起,人们从动物的不同行为的代价和获益来分析其行为策略,设计实验,在实验室内与野外开展动物行为生态研究。从采食行为的优化决策、资源竞争和风险决策,可以窥见当前行为生态学中决策问题研究的一斑。采食行为的优化决策  相似文献   

15.
张田勘 《今日科苑》2011,(22):55-56
人类社会中,美女当道;而在动物世界里,则是"美男横行"。有一个普遍的现象:许多动物的雄性都比雌性要漂亮得多,可以说,雄性在色彩、形状、体态、个头、行为甚至声音等方面普遍比雌性优异。这是怎么回事?  相似文献   

16.
一般人都曾体会过Windows 98事件声音效果的妙处:在系统启动时,蓝天白云下滑过悠扬的乐曲;操作失误时会听到一声警告……通过控制面板的“声音”设置项,可以为Windows 98、资源管理器、Word、IE5.x等程序设置声音效果,也可以选择系统提供的一种配音方案。假如选择了“无声”、“Windows默认值”之外的其他配音方案(如金属),在此后的每一个程序的每一项操作中,都将出现声音效果,其中有些操作比较常用,如菜单命令和最大最小化,时间长了就会令人厌烦,同时也会导致系  相似文献   

17.
余夫 《百科知识》2009,(21):42-44
睡眠不仅是人类不可缺少的一种生理现象,而且在动物界中也是广泛存在的一种行为现象。不过,因生存条件的优劣和新陈代谢的不同,各种动物的睡眠方式、地点、时间甚至睡姿都是大不相同的。  相似文献   

18.
悠扬悦耳的钢琴声,低沉纤柔的二胡声,清脆婉转的笛子声……使我们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然而,声音也有对人类不利的一面。噪声和污水、废气一起被公认为是现代社会污染环境的三大公害。物体的振动在弹性介质中传播的机械纵波,一般叫声波,声波的能流密度叫声强。如果声波的声强太大,或不同频率和不同强度的声波无规律地组合在一起,听起来就是噪声了。因此要减少噪声的污染,首先得尽量防止振动,减少它产生的声强。为此,材料科学家们正在致力于寻找一种“哑巴”金属,即能防振和减振的金属。  相似文献   

19.
最近从中青少年央电视台看到一个关于青少年发明创造的访谈节目。一名初中女孩,看到书上说,“蜜蜂飞翔嗡嗡之声是翅膀振动发出的”。女孩好奇,想看看书上说的是不是有道理,她把蜜蜂的翅剪了,蜜蜂仍然能发出嗡嗡之声。女孩奇怪,没有了翅膀,那么声音从何而来?女孩捉住蜜蜂细细观察,发现蜜蜂腹部有两个小孔,“声音是不是从这而发出的?”女孩用针把这两个小孔捅破,蜜蜂尽管在蚊帐中飞翔,从此再也发不出“嗡嗡”声来了。女孩把这一新发现写成一篇小论文,参加中小学生发明创造竞赛获得大奖,专家评价说:“研究方法科学。”嘉宾主持人科普作家叶永烈说:“她推翻了书本上蜜蜂翅膀振动发声的结论。”  相似文献   

20.
新体新用论     
新体新用论牛龙菲一、有关“新体新用”的命题通功易事、传播交流,是文化的本质特征。所谓“文化”,乃是“人类在生物个体进化、动物社会进化基础上的文明族类进化”。它不仅具有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不同文明耦合共生的特点,还具有文像外化与文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