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無論我們對於子貢"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的說法做出如何的詮釋,<論語>所見孔子思想中天道角色的模糊確實是顯而易見的.①除了子貢這裹的說法之外,我們看不到另外孔子和門弟子們討論或者提到天道的例子.如果考慮到子產"天道遠,人道邇,非所及也"②之說所顯示出來的春秋後期政治和文化精英對於天道的疏遠,那麼孔子的這種模糊或許可以被理解成是很自覺的選擇.  相似文献   

2.
“何谓孔子思想的核心”,这是孔子研究中的重大课题。学界对此的说法有不少,如:“礼”说,“仁”说,“仁礼”说等,其中以“仁”说的影响较大。而将“仁”学思想认定为孔子思想的核心的学者,其解释也是百家腾跃、新说迭起,令人眼花缭乱。  相似文献   

3.
李学勤先生说:“孔子与《周易》关系如何,是中国学术化史上的一个重大问题。如果确如古代史籍所说,孔子长期研习过《周易》,并亲自撰作了《易传》,那么《易传》便是有关孔子哲学思想的重要依据,同时探讨《周易》这部举世重视的古书的性质,必须与孔子和儒家联系起来。这会使  相似文献   

4.
叶京 《华夏文化》2001,(3):35-40
“虑天下者,常图其所难而忽其所易,备其所可畏而遗其所不疑。然而祸常发于所忽之中,而乱常起于不足疑之事。岂虑之未周与?盖虑之所能及,人事之宜然;而出于智力之所不及者,天道也”。  相似文献   

5.
正在《论语·学而》第十五则中,子贡引用了《诗经》中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生动形象表达了自己对老师的教诲的理解,起到了很好的言语效果,得到了老师的赞许,孔子说可以和他谈论《诗经》了。在《论语·八佾》第八则中,子夏向孔子请教《诗经》中一句诗的含义。在老师答案的启发下,子夏生发出新的见解,同样也得到了老师的赞许,孔子也说可以和他谈论《诗经》了。那么子夏问孔子的是《诗经》中的哪句诗呢?它有什么含义呢?孔子是如何解答的呢?孔子的解答又给  相似文献   

6.
正"登堂入室"这个成语,常用来比喻学问或技能从浅到深,达到很高的水平。这个成语来自孔子对其弟子的评价,《论语·先进》篇说:子曰:"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门人不敬子路。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孔子评价子路时,就使用了"升堂""入室"的比喻。《子张》篇道: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子服景伯以告子贡。子贡曰:"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  相似文献   

7.
历史上关于孔子与《尚书》的关系,争议很大。传统观点认为孔子删《书》、序《书》、编《书》。近代以来又出现两种极端的观点:一种观点否认孔子与《尚书》的关系,另一种观点认为《书》为孔子所作。大量事实表明,孔子确实存在删《书》、序《书》的事实。  相似文献   

8.
四川《春秋》学有二千多年的研究史,体现出两个特点:第一,时代性。两汉重《公羊》学,蜀汉重《左传》学,宋元《春秋》学具理学特色,清末民初《春秋》学呈现考据学性质。其发展大体上与全国学术潮流保持同步,但东汉和清中期相对落后。第二,不平衡性。汉魏、宋元、清末民国初达到了较高水平,而南北朝、隋唐、明代则又处于衰弱局面。四川地区绵延不断的《春秋》学脉,构建了区域性《春秋》学史。  相似文献   

9.
孔子的弟子子贡向孔子请教治国方略,孔子答日:一是食物充足,二是军队强大,三是百姓诚信。子贡问:若不得已,三者必要舍弃其一,先舍弃什么?孔子答:舍弃军队强大。子贡追问:若不得已,二者一定要舍弃其一,再舍弃什么?孔子回答:舍弃食物充足。  相似文献   

10.
一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三句话是《论语》的开篇句,历来被人们作为经典引用传诵。可是这三句话究竟是什么意思?怎样解释才符合孔子的思想呢?我们选择两种不同的说法来解释这三句话。第一种解释:孔子说:学习了而且到一定时间就去练习和实践它,不是很愉快的吗?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令人高兴的事吗?人们不了解我,而我并不恼怒,这难道不是君子所为吗?这样讲,三句话就没有必然联系,只是说孔子讲了对三件事的看法和态度。第二种解释:孔子说:一种学说思想和主张被社会所接受,就太令…  相似文献   

11.
“孝”作为一种观念形态,早在西周以前就已产生。孔子也十分重视“孝”,他在前人认识的基础上对“孝”进行了新的阐释,并对“孝”的内涵提出了具体要求,即在合礼的范畴下,以一颗恭敬之心去奉养父母;孔子还将“孝”纳入自己的“仁”学体系,作为“仁之本”,为推广其仁学观念而服务。  相似文献   

12.
高培华 《寻根》2012,(2):19-23
史称孔子高徒子夏居西河教授,“教弟子三百人,为魏文侯师”。他在西河授徒的过程中,注意加强教材建设,继孔子之后研究古代文献,使《诗》《书》《礼》《乐》《易》《春秋》得到进一步整理与传授,初创诠释儒家经典文献的“章句”之学。经过子夏及其弟子、后学一代代薪火相传,  相似文献   

13.
《中庸》的"诚"是合乎中道的自然显露或表现,人诚与物诚的合一就是人道与天道的合一。"诚"还有生成、发展、完成的涵义。《中庸》五个著名的英译本将"诚"译为"sincerity""t rue""truth""real""realness"或者"creativity",这些翻译都只涉及了"诚"的某方面的特性,没有把"诚"的多重涵义完整呈现出来。如何在尊重源语文化,尊重典籍思想的基础之上,准确将中国哲学思想文化精髓的"诚"概念准确呈现于英语世界,的确是值得认真对待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关于《诗经》的产生,汉代以来流行"采诗观风"的说法,但后人对此提出质疑,认为汉代人是根据汉乐府制度的存在而产生的附会。本文从先秦文献记载、近出竹简《孔子诗论》以及相关人类学资料入手,辩明"采诗观风"制度言而不虚,并涉巫史祭祀和政治劝谏两方面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李凌 《寻根》2007,(4):30-33
孔子在聚徒讲学的过程中,根据教学的需要,对"诗三百"进行过整理、校刊,作为教材,后来被称为《诗经》,成为儒家六经之一,这是孔子及  相似文献   

16.
本探讨了简帛《五行》与《孔子诗论》的内在联系,认为孔子的《诗》学对中国古代哲学的思维方式和话语有深刻影响,开启了曾子、子思的“慎独”说,给中国的心性之学留下了印记。  相似文献   

17.
<正> 在李贽《续焚书》卷四中,有一篇名为《题孔子像于芝佛院》的文章,读来颇有味道,其文如下:"人皆以孔子为大圣,吾亦以为大圣;皆以老、佛为异端,吾亦以为异端。人人非真知  相似文献   

18.
陈传坤 《寻根》2012,(4):91-97
关于小说《水浒传》的作者,从明代初年到现在,有四种说法。一是罗贯中独立编撰;二是施耐庵、罗贯中合作完成;三是施耐庵自己创作的;四是当代学者提出来的,认为这是一部积累型小说,是经过民间艺人口头加工、书商编纂整理、文人最后润色而成的。  相似文献   

19.
高培华 《寻根》2012,(6):20-25
谈子夏传授《诗经》(《寻根》2012年第2期),不能回避上博简《孔子诗论》作者问题.2001年出版的《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中,有一篇被整理者定名为《孔子诗论》,计29支竹简1006字,经专家整理,百分之九十以上内容已能释读,是一篇有严密组织和中心主旨的《诗》学论著.这篇产生于孟子之前的《诗》学论著,引起海内外学术界广泛重视.其作者有孔子说、子夏说、子羔说、子上说、再传弟子说、楚地经师说等多种说法.其中影响最大、可能性也最大的是"孔子说"与"子夏说".此二说,发端于对开头那个特殊合文的释读.这个合文又见于《子羔》篇、《鲁邦大早》篇,因为与"孔子""卜子"合文字形都有些接近,在目前情况下,读作"孔子"或"卜子"都不无道理.  相似文献   

20.
辅仁大学与《华裔学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德蓉 《寻根》2004,(1):48-51
17世纪以来,为了谋求基督教(天主教、基督教新教)在中国的发展,西方教会通过来华兴办教会学校(包括幼稚园、小学、中学、大学)以传播西方知识,且产生了较大影响.作为教会高等教育支柱的教会大学,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期的中国高等教育体系中扮演了相当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