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吕超 《世界文化》2009,(9):49-50
17至18世纪初,欧洲剧场里的“中国戏”流行不衰。其实这些戏的作者们对中国并无什么真切的认识,只不过是取来一个所谓中国角色或题材,借以演绎欧洲人的英雄美人故事。舞台上的所谓中国人往往拖着长长的辫子,戴着尖得像宝塔的小帽,以此取悦当时观众对异国情调的期盼。直到元杂剧《赵氏孤儿》法译本(1735年)刊行后,欧洲戏剧舞台才真正开始体现中国戏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南宋戏剧俑     
南宋戏剧俑陈根远(摄影:罗小幸)在宋代经济发达,人口稠密的都市有很多称为"瓦子"或"瓦肆"的自发的民间娱乐场所。艺人在瓦子里用栏杆围成一块块场地进行商业性演出。这种场地称为"勾栏"或"游栏"。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北宋都城汴梁(今开封)有勾栏五十余座,...  相似文献   

3.
杨曼 《世界文化》2009,(4):48-49
歌舞伎的历史 歌舞伎是日本典型的戏剧艺术,“歌舞伎”虽然是借音汉字,但巧妙地概括了它的三大艺术要素:音乐、舞蹈、演技。歌舞伎来源于为死于非命的亡灵祈祷时即兴表演的“风流舞”,风流舞后来风行全日本,发展成的一种不戴面具、动作整齐划一的舞台艺能,此为歌舞伎的最初形式。它的发展主要经历了阿国歌舞伎(女歌舞伎)、美少年歌舞伎(若众歌舞伎)、野郎歌舞伎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4.
皮影戏,又称灯影戏或影戏,属傀儡戏。影戏由艺人操纵皮质或纸质的平面侧影形象的道具,通过灯光将其投于影窗,配以唱念音乐表演的一种古老戏剧形式。皮影戏在中国民间有悠久历史和文化传统,是中华民族的生态记忆。影戏源于汉代,更多的记载是宋代。大量史料证明,中国影戏的兴盛期是北宋。“看三国流眼泪”,即当时观众看“三国”影戏,“每弄之斩关羽,辄为之泣之”,可见影戏之艺术感染力足以使观众动情。  相似文献   

5.
《上海文化年鉴》2012,(1):217-218
第22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颁奖系列活动于2012年4月15~17日举办,系列活动包括上海白玉兰戏剧论坛、获奖演员展演和颁奖典礼。2011年正逢中圈共产党诞生90周年和辛亥革命100周年,上海的戏剧舞台迎来了众多反映重大历史题材、映现当代社会生活的优秀作品。因此,本届“白玉兰”无论是参评剧种、  相似文献   

6.
日本的“无形文化财”,指的是在戏剧、音乐、工艺技术等“无形”文化方面,对日本具有重要历史和艺术价值的事物。作为传统艺术形式和重要“无形文化财”之一的日本舞台戏剧艺术“能”,不仅在日本国内受到重视,且其优秀性亦为世界广泛公认。本文拟从其起源、舞台、装扮、表现手法和曲目等5方面,展示这一艺术形式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7.
麒麟 《世界文化》2005,(6):21-23
从广义上说,凡以音乐与戏剧的结合为主要表现手段的艺术形式都属于“音乐戏剧”的范畴,如西方的歌剧、中国的戏曲等。但“音乐剧”并不是“音乐戏剧”的简称,这个名称所指的是一种特殊的音乐戏剧形式。  相似文献   

8.
本届“五个一工程”的评奖中,获得的戏剧舞台作品达51部,有话剧、戏曲、舞剧、歌剧、少儿剧以及报告剧、人偶剧等。这批剧目,品种齐全,戏曲获奖直17部作品中,就包括了15个剧种:同时.涵盖面又广,几乎囊括了全国绝大部分省、市、自治区及部分部、委选送的优秀作品。更引人瞩目的是,舞台上洒满了明媚的阳光,健康、向上,已成为近年戏剧创作和演出中的主导,也打造了主旋律与多样化兼容的艺术品牌。  相似文献   

9.
《滇中文化》2006,(4):55-55
杂剧 原是唐代各种杂耍技艺的统称,后来宋代的歌舞戏、滑稽戏以及有故事内容的清唱,也合称为杂剧。之后便专指元代戏剧。 话剧 以演员的道白与动作为主的表现手段的戏剧形式。 悲剧 描写正面人物所从事的事业或进行的活动,由于遭受恶势力的迫害或本身的过错而失败甚至个人毁灭,从而激起人们的同情、悲愤以至崇敬的思想感情。  相似文献   

10.
乌台诗案之后,苏轼被贬黄州,并自号“东坡”。此后,东坡贬黄州被剧作家们屡次搬上舞台。元代,文人们以自身的境遇与思考为基础重构这一经典事件,呈现出出情绪化、庸俗化、狂欢化三种倾向。明清两代,剧作家们继承了庸俗化与狂欢化的倾向,并杂揉了高僧点化、轮回果报等民间观念,以插科打诨、俗语俚语娱乐观众,但也有忠实于史实的剧作诞生。总之,戏剧舞台上的东坡贬黄州,逐渐剥离了东坡贬谪时沉重的思考与超越的襟怀,或流于日常调笑,或追求闲逸静美.在更多层面重新构架了东坡贬黄州的精神内核。  相似文献   

11.
滩舞原为中国古代先民举行摊祭时跳的巫舞。在数千年的流传过程中,由最初驱鬼逐疫的仪式舞逐渐演变为娱神娱人的面具舞。因其保留许多古舞形态,故有舞蹈“活化石”之称。南丰摊舞的历史,可追溯到公元前二世纪。据地方史料记载,汉初,曾任秦朝番阳(今江西省波阳县东北)令的吴芮将军驻兵南丰时,便“传滩以靖妖氛”。唐末,饶州余干县余氏为避战乱,迁徙南丰金砂,奉把摊神,世袭“驱滩”。宋代,南丰摊舞演出非常活跃,隐士刘螳作(现摊)诗,详细描绘了雏型保舞剧的表演情景。明朝,南丰摊舞有很大的发展,许多村庄修建摊庙,组建摊班…  相似文献   

12.
上个世纪80年代是戏剧理论最繁荣的时期,各种观念和思潮纷沓而至,其中,就戏剧的革新与发展、生命与前途的说法更是充斥着几乎所有的戏剧传媒,最耸人听闻的是有不少人曾断言:“戏剧特别是戏曲到本世纪末将在中国消失(有的说灭亡)”,持此观点的有年轻评论,与资深评论家。  相似文献   

13.
音乐剧是起源于20世纪初的一种戏剧表演形式,因其通俗易懂且几乎涵盖各种艺术表现形式:美声歌剧、通俗歌曲、摇滚音乐、芭蕾、爵士舞、现代舞、杂技、卡通等,而迅速风靡世界。音乐剧富有引人入胜的戏剧情节,变幻莫测的舞台布景,优美动听的音乐旋律,亲切感人的演唱风格以及与现场观众零距离接触等特点。  相似文献   

14.
戴面具表演的“傩舞”、“傩戏”,是一种宗教祭祀仪式,后演化为地方戏剧,如贵州安顺奇迹般流传至今的“地戏”。明初,朱元璋一举夺取云贵,为了长治久安,遂以安抚征剿并用,大量屯军屯田,令军队和百姓共同生活,形成以“屯堡”为中心的村落。  相似文献   

15.
《滇中文化》2007,(4):53
杂剧 原是唐代各种杂耍技艺的统称,后来宋代的歌舞戏、滑稽戏以及有故事内容的清唱,也合称为杂剧。之后便专指元代戏剧。 话剧 以演员的道白与动作为主的表现手段的戏剧形式。  相似文献   

16.
傅谨 《东方文化》2003,(4):78-86
对于20世纪中国戏剧发展历程,进而对于完整的中国戏剧史而言,发端于20世纪50年代初的“戏改”可能是这门有着上千年历史的艺术最为重大的一场变革。有关这场变革的经过以及它的实质内涵,以往的研究并不太缺乏,然而这样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前蜀宫廷队舞《折红莲》在继承前代采莲舞的同时亦有新变,道具装饰华丽精巧、舞台构思新颖独妙、场面气势盛大恢弘、技术设备先进高超、致词长歌等程式设计,为宋代队舞《采莲舞》的定型作出了有益的尝试。前蜀后主王衍喜舟戏、崇道教,尤好宏大奢华的聚会及演出,故创制了带有道教情韵的大型队舞《折红莲》,此舞或代表了前蜀乐舞的最高成就。《折红莲》在后蜀宫廷曾多次演出,经雅化后,与《回鹘》队舞等一起,随入宋的官员及乐工传至北宋宫廷,推动了宋代宫廷乐舞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真正的艺术,是“发自内心深处,抵达内心深处”的,即发生于创作与接受之间的心灵对话和深刻交流。只有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浸透其中,戏剧表演才会产生真正的“意象”。我希望在话剧舞台创造一种集“传统意韵”和“现代品味”于一身的中国式舞台意象。  相似文献   

19.
戏台,是中国古建筑的重要类型,其分布广泛,从威严肃穆的宫殿到繁华嘈杂的里巷,甚至蛮荒山村都可见其踪影。中国唐代以前的“戏”或“百戏”,主要为歌舞、杂技、魔术、游戏,无论野外还是厅堂,凡有一方场地即可表演。至宋元时期,以“曲”为主要元素的“戏曲”成熟,于是有了汉民族的戏剧形态,有了以戏曲表演为主的戏台。戏曲从画地为台到固定的戏台,历史千年。中国古戏台折射的是古老戏曲一路走过的足迹。  相似文献   

20.
张一鸿 《世界文化》2010,(11):39-39
按照“世界三种古老戏剧文化”的理论,印度梵剧与古希腊戏剧、中国戏曲同为世界上三种古老的戏剧文化。“库蒂亚泰姆”即属于印度梵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