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教师理想道德人格是对教师道德人格的一种理想定格,是教师人格的应然性规定。它不但具有阶级性、现实性、实践性和超前性等一般理想道德人格特征,而且具有以形成示范、表率人格为根本指向,以无私奉献为价值指针,以教书育人为核心内容等职业特征。教师理想道德人格的塑造包括社会塑造和自我塑造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2.
高倩 《教育教学论坛》2012,(11):251-252,246
榜样的道德力量日渐缺失是时代发展和道德榜样本身共同作用的结果。经济社会的高度发展冲击了传统的道德榜样发生作用的环境;道德榜样本身缺乏公信力,榜样人格也受到空前挑战。本文从后现代主义的视角出发,以现代社会为背景,对现代榜样人格的塑造提出设想。  相似文献   

3.
教师理想道德人格是对教师道德人格的一种理想定格,是教师人格的应然性规定。它不但具有阶级性、现实性、实践性和超前性等一般理想道德人格特征,而且具有以形成示范、表率人格为根本指向,以无私奉献为价值指针,以教书育人为核心内容等职业特征。教师理想道德人格的塑造包括社会塑造和自我塑造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4.
跨文化教育的真正意义在于塑造学生的理想道德人格。从学前教育阶段起,就应在道德教育中,探寻他国文化、尤其是西方文化背景下异于我国的核心道德人格标准,并结合我国的传统道德人格标准,确立一套符合全球化趋势的新的道德人格标准,以此作为教育路向,指导我们的幼儿德育,以培养既有民族文化精神又符合现代社会人才标准、既理解中国传统思想精华又具备现代人的眼光与思维方式的跨文化的世界中国人。  相似文献   

5.
“跨文化教育”的真正意义在于塑造学生的理想道德人格。从学前教育阶段起,就应在道德教育中.探寻他国文化、尤其是西方文化背景下异于我国的核心道德人格标准,并结合我国的传统道德人格标准,确立一套符合全球化趋势的新的道德人格标准,以此作为教育路向,指导我们的幼儿德育,以培养既有民族文化精神又符合现代社会人才标准、既理解中国传统思想精华又具备现代人的眼光与思维方式的跨文化的“世界中国人”。  相似文献   

6.
“以德治国”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我国新的历史发展时期所提出的重要治国方略。通过道德建设,使人们的行为追求一种更高的精神境界,由法治生活跨人道德生活。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只有他们德才兼备地健康成长,“以德治国”才能有坚实的基础和希望。德育是培养人的品德素质、人格修养和精神风貌的主要承载,是塑造人的美好心灵的学科。德育包含三个方面:一是思想教育;二是政治教育;  相似文献   

7.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新时期必须加强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提高自身的素质,塑造完美的道德人格。教师的道德人格与一般道德人格不同,首先,体现了人格与师格的统一。其次,较高的格位水平。教师道德人格素质的魅力表现为以道德人格感化人格,以道德人格感化学生。教师道德人格素质的塑造途径是教师的社会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8.
宁冬云 《文教资料》2007,(12):28-29
现代社会需要大学生塑造健康人格,而诚信是大学生塑造健康人格实现人生价值的道德基石。诚信教育通过对大学生主体意识的确立、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提高各种能力和实现人生价值,从而帮助大学生塑造健康人格。诚信教育过程中,要注意坚持主体性原则,内容要与时俱进、注重实效,同时建立和完善诚信教育机制。  相似文献   

9.
夏金元 《教育探索》2006,(7):104-106
大学生的人格教育不仅关系到弘扬我国的民族精神,也关系到未来社会的昌盛、繁荣,重视这一教育是现代教育的必然选择。应当从道德方面对大学生人格现状及其成因进行剖析与研究,这是提高大学生自我教育、加强其道德修养、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等塑造大学生健全道德人格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以人为本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以人为本是要以具有高尚道德的人为本 ,是要以掌握丰富的知识和先进技能的人为本 ,是要以富有创新精神和奉献精神的人为本。以德治国是要积极培养和增强人们的这些优良素质和高尚人格 ,并以之投入到兴邦治国和发展经济的大事业中  相似文献   

11.
清季民初,梁启超深入揭露和批判了社会上道德沦丧、吏无廉耻、士无名节、重私轻公、名实相悖等社会陋习。为阐释其道德救国思想,他围绕理论上界定道德概念、近代道德核心为爱国民族精神、近代道德内涵体现为近代私德公德统一、其形成源于理性把握中外道德实质、而主旨在于塑造近代人格等方面作了比较全面系统论证,主张通过立志与修身结合、教育与引导并举、改造与育人互动、道德与制度统一达到塑造新国民,实现救国之目的。  相似文献   

12.
增强高校德育教育的实效性,是检验大学生德育教育成败的直接标准之一。高校德育,既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更是高等学校培养高素质、创造型人才系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如何塑造高尚道德品质和形成健全人格的人才培养问题。更新传统的德育思想,扭转重智轻德的倾向,改革陈旧的德育体制和落后的德育方法,符合现代化社会发展的德育理念。创建现代化的德育目标、内容、方法和手段,是增强高校德育实效性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3.
道德教化的本质是促使人们心灵内在、整体地成长,各种道德病症的根源是人们心灵的各种成分发展的不平衡。道德教化的目标在于形成人们的人格统一性,获得教养和培养心灵品质,既能在理智上认识道德价值,又能形成对道德价值的情感赞同,并能形成必行道德之志。而要获得这样的道德品质,就需要以优秀的理智文化、情感文化、道德文化、制度文化作品深入地陶冶、涵养和塑造人们的心灵,这将能贞立我们的道德人格,获得人性的尊严和丰满。  相似文献   

14.
一个健康的社会,应有两套规范系统相辅相成:健全完备的政治法律制度和整个社会的道德教化系统,前者指制度道德性,后者指公民德性。在当代社会的道德建设、特别是公民德性伦理建设中,必须立足传统的道德根基,否则在要求公民养成德性和承担义务上的任何努力,往往会成为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必须传承民族的主体价值,否则就会极大地限制我们承续民族文化和伦理的范围,导致在世界文明冲突剧烈、社会生活普遍商业化的条件下,难以确立国家和社会的合理文化认同,难以避免信仰危机和道德真空。至于在这一基础上形成的道德观念,主要是一种特殊的整体性终极关怀,即深刻的、自觉的义务感,它相应于充分保障公民权利的"制度道德性",在构成提高"公民德性"的共同性伦理背景的同时,也必然对整个社会生活的道德建设产生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德性人格可分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时代创新精神、道德修养、身心健康五大方面。大学生的德性人格现状基本稳定、积极、乐观。大学生是国家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依托力量,其德性人格发展对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力推进具有深远的意义,故应重视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人大学生德性人格的自我塑造中,培养大学生完善而健全的德性人格。  相似文献   

16.
礼仪是一种道德行为规范、是道德修养的外在表现形式,礼仪教育可弥补道德教育操性不强的弱点.在现代社会,礼仪教育已成为道德实践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实现道德教育的载体.学前儿童正处于个性及品性形成发展的关键期,他们的世界观、道德观、礼仪观尚未成形,具有极强的可塑性.因此,要培养学前儿童良好的道德品质,要从开展家庭礼仪教育入手,让孩子按照礼仪规范,通过亲身感知、实践,逐渐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从而提高道德修养.  相似文献   

17.
在毛泽东的一生中。无论是青少年时期。还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他都十分重视道德教育。并结合自身体会和实践,形成了独特的道德观。强调个人品德修养是毛泽东道德观的核心思想。强调为人民服务是毛泽东道德观的最高原则,强调为国献身的革命气慨是毛泽东道德观的最高体现。毛泽东的道德理论对人们树立和坚持正确的人生现、价值观,自觉抵制各种腐配朽思想,提高全民族道德素质。具有重大意义。在倡导“以德治国”的今天是具有重大指导意义的。  相似文献   

18.
蒋梦麟创建了个性教育的理论大厦,强调教育为个人发展服务,同时也强调教育对国家和社会的促进作用。在教育的社会功能上,蒋梦麟坚持学术本位的教育救国观,但是,这种学术文化不是宗教文化和道德文化,而是现代科技文化,尤其强调要为经济发展服务、坚持经济中心的教育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9.
德育和美育结合的历史考证与现代诠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何有效地加强道德教育是21世纪全社会关注的重要问题,其有效的举措之一就是加强德育与美育的结合,因为“德”是“美”的灵魂,“美”能促进“德”的养成。德育和美育的结合有着历史的思想渊源以及内在的可能性和现实的必要性。在现代,德育和美育结合又有着新的诠释,即将审美气氛与育人环境相结合,创设和谐的校园文化;将审美情感与道德情感相交织,加强德育的人文关怀;将审美观念与道德理想相融合,塑造完美的道德人格。  相似文献   

20.
清末民初,刘师培与蔡元培围绕革命与建设深刻批判了封建畸形人格.前者主张积极入世而不媚世,讲求自强不息和尚武精神,崇尚公德,献身国家.后者则强调理论上重视道德,界定近代人格内涵,人人具有独立精神,在遵循公德与私德、义务与权利统一前提下尚公德、重义务.他们希望藉教育、修身、政党和践履等方法达到塑造中国近代理想人格,促进社会进步之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