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高中语文第五册《殽之战》一文中出现了三位秦军将帅:百里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课文对这三人的姓名足这样注释的:“孟明、西乞、白乙,秦军的三个统帅。孟明.姓百里,名视,孟明是字。西乞,字.名术。白乙.字.名丙。”对这条注释.笔者颇有怀疑.既然孟  相似文献   

2.
《殽之战》秦穆公所用的三帅,是孟明、西乞、白乙。此文前面写“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后面写晋“败(?)师于殽,获百里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以归。”课文注解⑧:“百里孟明视和西乞术、白乙丙是秦穆公派出的三帅的全名。”我在备课时,参阅了一些古籍,知道百里孟明视是百里奚的儿子,特别是弄清楚西乞术,白乙丙和蹇叔的关系,对“蹇叔之子与师”那一小节,就讲得比较确切了。三帅之名在《殽之战》中先略而后全?倮锩厦魇?“百里”是氏,“孟明”是字,与他的名“视”相应,那末,西  相似文献   

3.
放虎归山     
秦穆公三十三年,秦国的三名大将孟明视、西乞术和白乙丙率领军队讨伐郑国,回师经过崤山(今河南陕县东)时,被晋军军师先轸率军打败而被俘虏。晋襄公打算将孟明视等三人处死,以此庆祝胜利。晋襄公的后母文嬴听说娘家秦国的大将被俘,便对襄公  相似文献   

4.
在我国古代,见诸文字的自我批评的典型是春秋时期秦国的国君秦穆公。由于称霸心切,秦穆公派孟明视、西乞木和白乙丙三位将领率大军偷偷越过晋国攻打郑国。蹇叔、百里奚苦谏而不能止。结果,不但郑国没能打下来,回师途中还在一个叫崤山的地方中了晋国的埋伏,几乎全军覆没。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古代,见诸文字的自我批评的典型是春秋时期秦国的国君秦穆公。由于称霸心切,秦穆公派孟明视、西乞木和白乙丙三位将领率大军偷偷越过晋国攻打郑国。蹇叔、百里奚苦谏而不能止。结果,不但郑国没能打下来,回师途中还在一个叫崤山的地方中了晋国的埋伏,  相似文献   

6.
高中语文课本第五册中《殽之战》一文有一幅插图,描绘了一个战争场面,看情形应该是文中关于战争经过的文字(夏四月辛已,败秦师于殽,获百里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以归)的图释。插图的目的在于帮助读者理解选文内容,用意自然是很好的;但其内容却有严  相似文献   

7.
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语文(必修)第五册《殽之战》一文,写鲁僖公三十三年,秦穆公竭其兵力欲向郑国发动一场侵略战争,因郑国有备,故秦灭滑国。滑是晋的同姓国,加之晋文公新亡,因此,晋国上下对秦义愤填膺,元帅先轸力主发兵截击秦军。在殽山秦受到了晋毁灭性打击,几乎全军覆没,秦国三帅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被俘。但是晋襄公偏听了母亲文赢(秦穆公的女儿,晋文公的夫人)的  相似文献   

8.
下面的文字选自《史记·秦本纪》: 三十二年冬,晋文公卒。郑人有卖郑于秦曰:“我主其城门,郑可袭也。”繆公问蹇叔、百里傒,对曰:“径数国千里而袭人,希有得利者。且人卖郑,庸知我国人不有以我情告郑者乎?不可。”缪公曰:“子不知也,吾已决矣。”遂发兵,使百里傒子孟明视、蹇叔子西乞术及白乙丙将兵腥?百里傒、蹇叔二人哭之?姽?怒曰:“孤发兵而子沮哭吾军,何也?”二  相似文献   

9.
厉兵秣马     
厉兵秣马,出自《左传·僖公三十三年》:"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杞子,是秦国的大夫,驻守在郑国。有一天,他派人密报秦穆公,让他趁秦军掌管郑国北门的便利条件,趁机来偷袭郑国。秦穆公接到密报后,觉得机不可失,不听大夫蹇叔劝阻,立即派孟明、西乞术、白乙丙三将帅领兵远征郑国。蹇叔的儿子也在这支远征军中,送别时,蹇叔抱住儿子  相似文献   

10.
《殽之战》一文中有不少关涉其他历史资料或特定社会文化背景的疑难问题,成为许多师生透彻教学该文的重重障碍。兹试释以下几点,谨祈方家和同仁指正。一、蹇叔之子为谁?文中有句:“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日:‘晋人御师必于殽。……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可是,蹇叔之子是谁呢?有关史籍记载,蹇叔之子就是西乞术、白乙丙,近代学者林汉达先  相似文献   

11.
陈应好 《学语文》2004,(4):35-35
蹇叔哭师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穆公访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蹇叔之子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崤,崤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奉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避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秦师遂东。  相似文献   

12.
高中语文第五册《殽之战》一文中,有这么一段:“(秦穆公)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这样断句冲淡了秦穆公发兵袭击郑国的意思,似乎“使出师于东门之外”成了穆公召见  相似文献   

13.
近日,在某省高三年级模拟试题中有一个陌生的词语赫然入目:南中国。虽说语言在演变发展,出现新造词语是正常现象,但对这个词语,笔者以为当休用。其一,不合造词规则。语言是约定俗成的,新词的出现不能违反语言习惯。日常用语中一般没有“单音方位词+国家名”这一偏正结构形式。例如没有“东中国”、“西中国”之说,这如同没有“南地球”、...  相似文献   

14.
《殽之战》一,写秦国的军队越过晋国的边境去偷袭晋的邻国——郑,半路上被郑商人弦高遇见并识破他们的阴谋。秦军的将领们估计这回偷袭是难以得逞了,但又不甘心空手而归,便灭了滑国才率领军队返秦。其时,正忙着给刚刚去世的晋公治丧的晋国新君及臣僚,得知这一消息,立即决定搁置丧事,出兵伏击秦军。章写道:“遂发命,遽兴姜戎,子墨衰缝,梁弘御戎,莱驹为右。夏四月辛已,败秦师于殽。”  相似文献   

15.
Bassnett提出了诗歌翻译中“Transplandng the seed”这一概念,但她并未对“seed”下一个明确的定义。文章从Bassnett、Newmark、Bamstone、林语堂、翁显良、许渊冲、刘重德等中外译家的相关论述着手,分析诗歌翻译该翻译什么、侧重点又是什么等问题。虽然“诗无达诂,译无定法”,但中外译家的认识却颇具共同之处:译诗首先保留的是诗之内容,是“精神”、“神韵”或“意境”,其次才是形式。完全的形似是不可能的,应保留原诗的节奏感和音乐美。  相似文献   

16.
古诗词中一些词语常有岐义或多解,反映到译文中就成了误译或一词多译。选取“清明”、“望月”、“高堂”、“天台”等极普通的词组为例,结合众多译家的译例来讨论误译与一词多译问题。  相似文献   

17.
关于否定词语保留在主干里辽宁凤城铁路中学方正任义务教育初中语文第三册《句子的主干》中说:“碰到有否定词语(“不”“没”“没有”等)的句子,要把否定词语放在主干中,以免主干和原句的意思相反。”按教材说法,分析句子找主干的时候,否定词语是“碰到”就要保留...  相似文献   

18.
秦军于肴殳之战惨败而归,秦穆公勇于自责历来为人们所称道。问题是,既然他说“孤之过也,大夫何罪”,承担了全部责任,又为什么要补上一句“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呢 ?换言之,孟明等“大夫”必有微“眚”,穆公此言才有落脚点。那么,孟明之“眚”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呢 ?  笔者在教这篇课文时,觉得“灭滑”之举正是孟明之“眚”。对于孟明灭滑之举,人们可以理解,那么对它造成的消极后果也不能弃而不论。孟明率师东征远袭郑都,无功而返,心理上难免有些不平衡。为了回去能有个交待,于是爱面子的孟明就顺手牵羊地“灭滑而还”。滑虽是…  相似文献   

19.
乞士     
拟题颇让我踌躇了一番。用“乞者”,有生造词语之嫌;用“乞士”,又怕人误以为欲谈比丘;但坚决不用“乞丐”,因为这个词掺入了太多的轻蔑、贱视。  相似文献   

20.
四月的梨都砀山。于永正老师正在执教《惊弓之鸟》的第二课时。讲到“孤单失群”这个词语,学生理解遇到了困难。于老师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解决这一重点词语时,一个男生闯了进来。面对突如其来的情况,于老师放下手中的课本,走到他跟前,摸了摸他的头,笑眯眯地问道:“你刚才在什么地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