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采用实验法、问卷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观察运动因素对大学生台阶指数的影响.结果显示,有运动规律、每周运动频率在3次以上、每次运动时间在30-60min的大学生台阶指数较高,主要运动项目为篮球、足球的大学生台阶指数较其它运动项目高.运动不足是大学生心血管系统机能较差的主要原因,选择具有一定运动强度和运动量的体育项目,有规律、高频率地进行课外体育锻炼,能有效地增强大学生的心血管系统机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心理疏导对缓解护生考试焦虑的作用。方法通过问卷调查对我校09级护理专业的102名学生,筛选焦虑因子>2的19名学生作为实验组,对实验组进行考前每周3次,每次30分钟,总计2周的心理心理辅导配合音乐疗法,运用统计学处理。结果实验组干预后,考前的焦虑水平有明显下降。结论考前心理疏导能有效地改善和降低护生考试焦虑,揭示心理辅导和音乐疗法作为心理疏导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李丰荣 《巢湖学院学报》2007,9(3):104-107,110
目的:探询不同运动因子对大学生有氧体适能的影响。方法:通过实验法,问卷法取得原始数据,采用CROSSTAB统计法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论:规律运动、运动频率多于3次/每周、每次运动时间30-60分钟、合适的运动项目对大学生有氧体适能水平有较为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针对常态化疫情防控下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高职院校要积极探索常态化疫情防控背景下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要畅通疫情信息渠道,加强疫情防控健康宣教工作;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提高教育教学实效性;注重线上线下相结合,开展心理咨询与心理危机干预;建立长效工作机制,保障正常教学秩序;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  相似文献   

5.
通过问卷调查与统计处理,对浙江省大学生的健康状况及参加体育活动的情况进行了分析。大学生的身体健康状况良好;大多数学生以增强体质作为参加体育活动的主要目的;每周参加体育活动3-4次的人数为35.1%,男生比例略高于女生;每次锻炼的时间为30-60分钟;主要在体育场馆和空地进行以球类、跑步和健身操为主的体育活动。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新冠疫情常态化防控期大学生适应障碍和抑郁对心理健康的影响,选取福建省高校大学生20515名,使用国际适应性障碍量表(IADQ)、症状自评量表(SCL-90)以及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新冠疫情常态化防控期大学生总体心理健康状况良好,但仍存在部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大学生适应障碍可以直接作用于心理健康水平,也可以通过抑郁程度间接作用于大学生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7.
李薇  孙舟 《河南教育》2022,(7):23-25
疫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和学习方式,其中老年人群体面临比其他年龄群体更大的挑战。大学生志愿者一直是助老志愿服务的重要力量。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大学生助老志愿服务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也面临着一些新问题。本研究就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大学生助老志愿服务面临的现状进行了分析,积极探索优化路径。  相似文献   

8.
河北省教育考试院日前发布关于2021年我省普通高校招生考试近期工作的公告。按照国家和我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要求,结合我省疫情防控形势,为保障考生及考试工作人员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经研究,我省2021年普通高校招生近期相关考试推迟举行,现公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新冠疫情爆发以来,我们党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原则,在疫情防控方面取得重要战略成果,率先进入常态化疫情防控阶段。然而,随着疫情的反复,常态化防控对人们的生活持续产生影响,尤其是对当代大学生而言,意识形态领域的“抗疫”仍然面临诸多问题。在此背景下,深入理解何谓制度自信,准确把握中国制度的人民性、制度结构的高效性和经济制度的多样性,优化大学生课堂授课的教学语言、提升教学内容、创新教学形式和开辟第二课堂,将有利于提升社会共识,形成最大抗疫合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第二个百年目标提供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10.
本文主要运用文献、问卷调查和数理统计等科学研究方法,通过对赤峰学院全日制大学生进行走访调查,来了解他们的课外体育活动情况,得出赤峰学院大学生对于课外体育活动的认识程度较高,有百分之九十多的大学生都认为课外体育活动能够对自身的健康有益.赤峰学院大学生从事最多的课外体育活动是走跑类和球类等体育项目,有百分之七十七的学生都在从事以上两类项目的锻炼.赤峰学院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频率大约在每周2—3次,占到被试总人数的百分之六十.赤峰学院大学生每次参与课外体育的时间有近百分之七十的学生在30分钟以上等结论.  相似文献   

11.
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后疫情时期,大学生面对大量国内外疫情信息、学校防疫封校带来的诸多不便,难免会出现紧张、烦躁和焦虑等情绪,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因此,后疫情时期,高职院校通过加强心理教育队伍建设、关注新生适应性教育、关心毕业生就业、关怀特殊心理问题学生、构建全员服务体系等,给大学生提供必要的心理辅导与援助,对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维护校园的安全稳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采用肖计划等编制的应付方式问卷和自编体育锻炼情况调查问卷对84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进行信度、效度、T检验和方差分析.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应对方式存在性别和年级差异,女生和低年级多采用消极应对方式,应重点关注;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应对方式有积极影响;大学生应积极参与体育锻炼,提倡每次锻炼60分钟左右,中等强度,每周锻炼3次左右.  相似文献   

13.
疫情防控既是"大战"、也是"大考",高校思政教育对于常态化的疫情防控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思政教师要立足疫情防控整体战高度,深刻认识"疫情思政教育"的特殊贡献;全面分析疫情防控常态化下高校思政教育面临的困境与契机;深入探究"疫情防控"转变成"思政契机"的有效对策。思政教师要加强舆论导向,提升学生认知水平;要磨砺坚强本领,强化教师应对能力;要创新育人路径,化解教育短暂停摆,使思政教育更好地服务于常态化疫情防控。  相似文献   

14.
通过随机取样的问卷调查法,对大学生考试焦虑和成就动机进行相关性研究,得出大学生考试焦虑在性别、生源地、专业和年级上均无显著差异;考试焦虑与成就动机有非常显著的负相关.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决疫情常态化防控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难题,探索行之有效的教育策略,文章就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展开了研究。文章主要采用文献分析法、案例分析法、行为研究法展开研究。通过研究,我们可以发现,疫情防控阶段大学生思政教育,无论是教育行政部门,教师队伍还是大学生,都面临一定的难题,因此,必须强化教师的线上教学能力,增强大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制定行之有效的监控与考评方法,突出教育行政部门的统筹责任。只有多管齐下,才能保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  相似文献   

16.
初中毕业班学生学习压力大,课业负担重,导致部分学生心理压力过大,是学生心理健康的隐患。运动锻炼被证明具有减轻压力,促进心理健康的作用。通过对部分学校初中毕业班学生运动锻炼状况和心理压力水平的调查分析,证明每次锻炼30-60分钟,每周锻炼2~3次具有明显的降低心理压力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初中毕业班学生学习压力大,课业负担重,导致部分学生心理压力过大,是学生心理健康的隐患。运动锻炼被证明具有减轻压力,促进心理健康的作用。通过对部分学校初中毕业班学生运动锻炼状况和心理压力水平的调查分析,证明每次锻炼30~60分钟,每周锻炼2~3次具有明显的降低心理压力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为调查分析大学生运动依赖的现状,以湖南省3所高校的1601名在校大学生为受试,通过一般情况调查问卷、运动成瘾量表进行调查研究。结果显示,本次研究对象的运动依赖检出率为11.3%;男大学生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女大学生(P=0.011),持续参与时间长的明显高于持续时间短的(P<0.001),每周运动次数多的明显高于每周运动次数少的(P<0.001),每次运动时间长的明显高于每次运动时间短的(P<0.001)。  相似文献   

19.
为考察新冠疫情背景下大学生心理韧性与焦虑的关系,以及应对方式在其中的作用,使用心理韧性量表(CD-RISC)、广泛性焦虑量表(GAD-7)、特质应对方式问卷(TCSQ)采取问卷星线上的方式共得到1198份有效问卷。结果发现:1198份数据中无焦虑症状762人(63.6%),轻度焦虑398人(33.2%),中度焦虑30人(2.5%),重度焦虑8人(0.7%);女生在焦虑上的得分显著高于男生,学历、年级和居住地在焦虑上的得分并无显著性差异;大学生心理韧性及其各维度与焦虑存在显著水平的负相关,心理韧性及其各维度和积极应对方式呈显著正相关,和消极应对方式呈显著负相关,积极的应对方式与焦虑呈显著负相关,而消极的应对方式与焦虑呈显著正相关;大学生的积极应对方式和消极应对方式在心理韧性对焦虑的影响中具有完全中介作用。因此新冠疫情背景下,大学生心理韧性是通过积极应对方式和消极应对方式间接影响其焦虑水平。  相似文献   

20.
对30名大学生进行每周5次,每次30分钟,为期4个月的"健身气功易筋经"练习,并对练习前后测试了能够反映柔韧素质的"立位体前屈"、"立位体测屈"、"立位臂平举体旋转"等指标,采用SPSS1.0数据统计软件对测试结果进行了分析和差异检验。实验研究证明,健身气功易筋经的练习对大学生柔韧性有良好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