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学术界普遍认为。阳明龙场悟道是理论思维的结果。以古证古,以阳明学证明阳明学。运用大量的第一手资料,深入考察了龙场悟道这一史实,发现这一基本观点是站不住脚的:龙场悟道所悟之道不是理论思维的产物。而是王阳明道德修养到一定境界的真实呈现。在此基础上,把阳明学定位为德性之学、道德修养之学,而非如西方哲学一样的智性之学、逻辑思辩之学。  相似文献   

2.
王阳明的功夫论是建立在自我领悟的基础之上的,他的自我领会和“为圣”有密切的关系.与此相同龙场悟道也是从“圣人处此,更有何道”的“为圣”问题出发的,同时龙场悟道是经典注释学的领会.王阳明在龙场悟道后曾说“乃以默记五经之言证之,莫不吻合,因着五经亿说”.由此可见他的龙场悟道不是想树立独到的思想体系而是发掘经典里的儒家之道.总体来说,《五经臆说》是想通过经典注释的方式来领悟“圣人之道”的王阳明思想的结晶.  相似文献   

3.
王阳明是具有原创精神的世界级一流思想家.他在“龙场悟道”之后,揭橥心学于贵州,开创了对后世影响至深至远的阳明心学学派.黔中弟子亲炙于阳明门下,首传阳明心学,是为最早出现的阳明后学学派——黔中王门;他们数代相传,成绩斐然,遍及全省,蔚为大观.然而,黄宗羲编撰《明儒学案》时,却漏掉了黔中王门这一重要学派.通过对黔中王门启、承、盛、衰四个时期之源流演变及其心学成就进行梳理,进而深入考证《明儒学案》缺载“黔中王门”的三大具体原因,希望对当前阳明学和黔中王门研究提供一定帮助和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4.
《大学》作为成圣的方法,在宋明时期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王阳明早年实践朱熹的“格物”方法,不得其解,之后坚定了儒学的立场,主张“仁者浑然与天地万物同体”,却无具体方法。在“龙场悟道”之后,王阳明开启了回归自我身心的学术路向,因朱子学者的困扰,故主张以“诚意”解读《大学》,刊刻《大学》古本。他提出“致良知”,一方面强调“良知”乃人人皆有,另一方面又强调“事上磨炼”,实则是“仁者万物一体”与“格物”在现实世界的统一。  相似文献   

5.
逆觉体证是阳明心学美学审美工夫的显著特征。阳明心学美学的工夫是内求诸心的心上工夫,心体和工夫是辩证统一的。诚意、致知、格物作为道德实践工夫,是依良知而又指向心体的,“心”是工夫的内在依据和动力,同时也是工夫的目标。本然之心经由工夫过程超越实然达于应然,臻于境界。  相似文献   

6.
就“阳明学”概念的一般性意义与特指性意义,以及这一概念提出的过程,又是怎样被东亚世界接受的,并且是如何从一个近世称谓演变为近代概念的,在“阳明学”概念被普遍接受前,还使用过什么称谓,它有什么思想史意义等问题,作了深度分析和系统考察,因此认为,作为“术语”的“阳明学”源于中国和朝鲜,而作为“概念”的“阳明学”则源自于近代日本,并且是由日本近代阳明学之父井上哲次郎首先提出后为东亚世界所普遍采用的.中国阳明学者和朝鲜阳明学者使用其他概念指称阳明学,其用意既有贬义的,又有中性的,还有隐晦的.  相似文献   

7.
王阳明在贵州只住了两年不到的时间,其黔中弟子相对较少并且不为黄宗羲等人所熟悉是很正常的。但即使如此,也不应像《明儒学案》那样阙如不记。黄宗羲之所以会如此漠视黔中王门,可能与钱德洪有一定关系。关于黔中王门,日本学者永富青地为我们提供了极为珍贵的文献依据。阳明刚到龙场时,由于精神上的极度郁闷和困惑,是把自己的全部心力投放到超越式的内心“悟道”上,于是便有了“龙场悟道”这样的思想创新。但随着政治待遇的改善和对黔中社会的逐步了解,阳明又很快把注意力转移到当地的基础教育和文化普及上。因此可以说,阳明黔中讲学的目的,主要是想在黔中普及文化教育,而不是为了王学的传播和门户的扩张,这无疑是王阳明为贵州留下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8.
“格物致知”这一命题在朱熹这里获得了全方位的诠释,朱熹不仅赋予了“格物”与“致知”新的内涵,而且正确解释、安排了二者的关系,揭示了“物”和“知”的内涵及其特点,并提出了相应的“格致”方法。朱熹对“格物致知”的诠释,不仅超越了他的前辈,而且推动了“格物致知”这一命题在性质和旨趣上的转向,成为中国哲学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事件。  相似文献   

9.
王阳明认为“俟命”是初学立心之始,与朱熹将之作为修养工夫的最高层次不同,它展示了陆王心学关注现实生命、强调“知行合一”的特别进路。“俟命之学”贯穿了阳明一生的许多阶段,而在贵州龙场的悟道又对此有某种开启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王心斋"淮南格物"说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宋明理学有关格物问题的诠释传统中,王心斋的"淮南格物"说可谓别具一格.历史上对此褒贬不一,当今学界亦存在意见分歧.淮南格物说形成于心斋晚年,通常认为心斋于拜师阳明之前既已有格物论,进而推论心斋思想独立于阳明学派,此属误解;心斋格物论通过对"物有本末"的重新诠释,以"身"为"物之本",以"家国天下"为"物之末",建构起了一套以"安身立本"为其特质的格物说;"身"的观念较诸"心意知物"这一概念系列更具根本性的地位.在宋明理学史上,"淮南格物"说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1.
提到王阳明思想的演变,最为研究者所津津乐道的是"龙场悟道"、"前三变"和"后三变"之说.而往往忽视了王阳明心学体系的核心--佛学思想的来源--"九华问道".本文就王阳明于弘治十四年和正德十五年两上九华山,与儒、道、佛三家士人交游、交谈等,并结合王阳明的心路历程,试分析九华山佛学思想对阳明心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对于王阳明知行合一的见解作一讨论,阳明的思想发端常起因于对朱子学的怀疑,朱子以《大学》作为学问的建构,视格物为穷理,故为知;诚意为行,故以《大学》的知至而后意诚而言,先知后行.而阳明不同意,进而主张知行合一,吾人从其《答顾东桥书》里书信之往返,对于其中的知行问题,再做一番检讨,见孰是孰非.其中的主要问题点包括,《中庸》的“博学、审问”等之语,该属知还是属行.及先秦儒者对于知识上的学习,是否重视之,是第一义还是第二义?进而,吾人谈四书中的原意,到底知与行之间的问题,朱子与阳明,谁人能合于原意.又阳明、朱子对知行的见解,能有相合之处吗?本文对此,一一分析.  相似文献   

13.
朱熹思想的出发点在于《大学》,所以要正确地把握他的思想,就必须了解他高度推崇《大学》的文化意蕴与思想意义。文章通过对朱熹《大学》研究之创见与迷失的认真梳理与仔细分析,揭示了朱熹将《大学》分经传是为了便于“格物补传”,而朱熹之所以要将自己的“格物传”塞进《大学》,说成是为《大学》所补的“格物传”,实质上是为了“化己说为经典”,确立自己一家之言的绝对权威地位。  相似文献   

14.
由文返质是王阳明心学的一个重要特征,贯穿了其思想的各个方面.这一特征的形成既有当时文胜质衰的时代背景,更与王阳明在贵州龙场近三年的悟道经历有重要关系.阳明心学由文返质的思路对明代中后期及清代学术发展也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5.
近代中国,传统旧学走向近代新学。其中,西学的浸润至关重要,但传统文化本身就蕴含着其转向的内在动因──“经世致用”。鸦片战争开启了一个全然不同于以往的时代,人们所要面对的不再是传统生活中熟知的问题,“变局”之际,“经世致用”思想使经世派转向西学,从而提出“师夷长技”的思想,传统文化走出了关键性的一步。从此,传统文化走向近代新学。  相似文献   

16.
王阳明哲学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可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一带一路"合作倡议是"天下一家"思想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升华,使阳明的"天下一家"思想变得更具时代性与现实性。"一带一路"合作倡议的精神与宗旨则是"求同存异"方针的进一步发展,这与阳明"心即理"、"知行合一"的观点相贯通。此外,阳明"致良知"的功夫论又为"一带一路"建设所遭遇的问题和挑战提供了道德修养角度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7.
大观亭为明代嘉靖年间安庆知府陆钶因纪念元末守将余阙始建。亭址位于安庆府城西门外,地势高峙,前濒大江,境界雄伟,气象万千。在大观亭四百余载的兴废变迁史上,其功能、意象亦不断充实演变。先是明中后期随着士绅凭吊不断,大观亭成为安庆府城重要的纪念空间。继而明末清初大观亭遭兵燹毁而复葺,清初方志将其列入安庆府城“十二景”,成为重要的地方景观,游憩大增。此后咸同间大观亭再毁而重建,附属纪念设施不断增筑,形成了以大观亭为中心的纪念性建筑群。至清末民初,因忠节精神、大观风景与游憩题咏的共同影响,大观亭已然成为整片建筑群的代称,号为“皖江第一名胜之区”,成为皖省首府的胜景地标。  相似文献   

18.
本文探讨《象祠记》一文在阳明心学体系中的地位,认为其反映了王阳明龙场悟道之后构建心学体系初期的思想,可视为后来“致良知”说问世的前奏。《象祠记》中“天下无不可化之人”的提出是对孟子“性善论”的发展,“化”是灵魂,且有“主体之化”与“客体之化”的不同疏解。其“爱屋及乌”说、“舜善用人”说、“舜善化人”说及“人性本善”说,基本存在于道德认知的层面。《象祠记》中所反映的祭象的精神实质,更重要的还在于它的意义世界的层面,通过对与宗教相关不同角度的分析,提示人的生命存在的意义,这其实也是祭象背后深藏着的真实意蕴。  相似文献   

19.
“回心”与“转向”作为一对对立的概念,在“竹内鲁迅”的语境范畴内具有特殊的内涵。二者的对立源自于二者根植的文化差异,其差异最明显地表现为:“回心”过程具有“抵抗”这一重要的内化否定的中心环节;而“转向”过程则没有中间环节,是一种外在的转变。虽然二者具有明显的差异,但是均属于关于“改变”命题的选择。“回心”与“转向”二者各自具有独特的价值,同时,同作为“改变”的方式,二者的存在共同体现了人类社会永恒的追问与普遍的思考。因此,二者的种种差异并不影响二者的对话以及和解,且这种对话与和解是必要和值得的。  相似文献   

20.
方东美是二十世纪将中国传统文化进行现代转型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他从“普遍生命”出发探讨生命哲学,建立了以生命为中心的审美价值本体论.在方东美的生命美学思想中,为了宇宙与人生、事实与价值达到统一状态.方东美从心性之学的进路深刻分析并继承与发展了阳明心学的“致良知”学说,从而建立了其生命美学思想中兼容“情”“理”的生命本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