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0 毫秒
1.
屈超耘 《今传媒》2007,(4):31-31
几年前,有位姓何的先生在南方某著名周报发表《"新闻炒作"里有些什么"学"》,严肃批评了传媒领域的炒作歪风.对此,我是赞成的.但遗憾的是,这位何先生在批评新闻炒作时却把其和新闻策划画了等号,说炒作就是策划,并且形象地比喻"后者是前者的学名",还说实际上"王主任就是王五娃".这就大错特错了.  相似文献   

2.
推开热闹的"艳照门",笔者看到了隐藏其后的"传播门"--媒体是此次"艳照门"事件扩大化的重要推手.本文在分析明星、经纪公司及媒体三方面的利益诉求的基础上,揭示媒体报道中明星"隐私辈出"的深层原因和表现形式;通过反思媒体在此次"艳照门"事件中的不当传播,呼吁媒体理性冷静地面对娱乐炒作并提出了面对恶性炒作媒体可选择的一些处理方式.  相似文献   

3.
温济聪 《今传媒》2010,(8):69-70
一、网络炒作之刍议从"网络恶搞"到"火星文"盛行,从"人肉搜索"到"全民偷菜",从"贾君鹏回家"到"犀利哥走红"……近年来,"炒作"成了网络上的一个时髦的名词。纷繁复杂的舆论漩涡在扰乱人们视听之际,使得互联网上真假信息难辨,网络媒体的公信力遭遇了空前的挑战。  相似文献   

4.
在2003--2004年的岁末年初,关于"人造美女"的报道此起彼伏,一时间成了热门话题.舆论界认为,"人造美女"是一种商业炒作.但是,何为商业炒作?商业炒作何以成为传播现实?新闻媒体如何应对商业炒作?这些都是在学理上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本文结合"人造美女"现象略陈浅见,就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5.
随着网络传播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网络无厘头"文化现象呈现在大众面前,刚刚平息的"贾君鹏事件"更是把这一现象推向了顶点.这是网民的行为艺术还是商业炒作手段?本文从网络推手、网民、媒体三者及其之间的互动剖析这一现象的形成.  相似文献   

6.
5月11日出版的人民法院报公布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开展"人民法官为人民"主题实践活动2009年度工作实施方案,其中表示要加强与媒体的联系沟通,及时应对负面舆论炒作.  相似文献   

7.
<正>一、为"炒作"正言将"炒作"两个字键入百度搜索,结果出来含"炒作"二字的信息大多这般:某某企业/明星……的这种行为是否有"炒作"之嫌?在大众的心目中,一旦有人或事不拘常理出了个头,不管你是自愿的、被逼的或者是早有预谋的,似乎大家都会惯性思维一下:你是在有意"炒作"吗?  相似文献   

8.
在2003~2004年的岁末年初,关于“人造美女”的报道此起彼伏,一时间成了热门话题。舆论界认为,“人造美女”是一种商业炒作。但是,何为商业炒作?商业炒作何以成为传播现实?新闻媒体如何应对商业炒作?这些都是在学理上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本文结合“人造美女”现象略陈浅见,就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9.
高均强 《新闻界》2001,(3):46-47
近年来,一些市州报和地方党报,纷纷跟着都市娱乐性报刊大肆进行新闻"炒作",某件纠纷案件、桃色新闻等等一经出现,立即便有跟踪性报道、连续性报道,而且标题制作得特别刺眼,再加上图片、底纹和现代激光技术的包装,不引起轰动效应才怪。然而,新闻"炒作"过多过滥,必然会带来一些负面效应。一些新闻单位为"炒作"而故意夸大新闻事实,大有制造新闻之嫌,致使有水份的新闻、甚至纯粹假新闻充斥报纸版面。试想一想,一些似是而非的东西会给读者带来思想上怎样的混乱,给新闻本身所涉及的对象造成精神、物质上什么恶果,又给整个社会种下一…  相似文献   

10.
《新闻天地》2007,(2):52-52
省会某周报2006年11月5日——11日64期头版转9版,刊登了一篇题为《我比宋祖德更专业更高明——专访"中国第三代炒作大王"  相似文献   

11.
最近几年,“炒作”是经济领域出现最频繁的词汇之一,也是新闻媒体,特别是经济类新闻特别喜欢报道的重点。前几天,一家中央级媒体在节目中报道,现在市场上开始炒作宜兴壶,一把去年几百元买的宜兴壶,现在已经炒到几十万。记者同时把镜头切换到一个买有大量宜兴壶的炒家的家中,该炒家兴奋地向记者介绍,这把壶是多少钱买的,现在升值了多少,那把壶是哪位名家的,现在已经升值了多少倍,谁出了多少价他都没卖。整条新闻给人们的印象是,现在是炒作宜兴壶的黄金时候,炒作宜兴壶可以发大财。  相似文献   

12.
王玮 《出版经济》2004,(2):52-55
随着"另类"一词的广泛流行,在这种概念炒作的大背景下,另类阅读逐渐跃出地平线.不仅受到出版界的关注,同时也吸引了阅读学的研究者.在轰轰烈烈谈论另类阅读的时候,我们有多少人能明确说出另类阅读究竟是什么呢?这种新的名词到底是商业炒作的产物还是社会潜在的文化暗流?它是否可以成为阅读学研究的一个领域?  相似文献   

13.
同质化不是一个规范的新闻学术语,不过,这不妨碍它所指称的事实——报道内容的趋同与操作细节层面的互相拷贝.许多报刊都使用"数字""外刊摘要""声音"等方式来梳理信息,就是一个典型的同质化行为.同质化还有个别名——跟风炒作.这同样是一个称不上规范的概念,它涉及到媒体的社会管理与社会评价,因而使得对同质化的讨论更具意义.  相似文献   

14.
优酷面世 从"张钰事件"到"沈阳大雪",从"屏蔽百度"到"三小时封网",从"合计划"到<我的团长我的团>等,在媒体把这些事件炒得沸沸扬扬的同时,古永锵的出镜率也不断攀高.  相似文献   

15.
青少年正处于成年人与未成年人之间的一个过渡时期,特殊的年龄阶段使他们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群体之一.一方面他们的知识逐渐丰富、发育逐步成熟,但另一方面他们的心理还不够成熟,对问题的认识还不全面,容易误入歧途甚至形成暴力犯罪.近几年来,频频有校园暴力的视频在网络上流传,不少新闻媒体在对这类事件进行报道的时候,为了吸引公众眼球,大肆炒作.可是具体的,媒体暴力炒作是如何影响青少年,他们对媒体暴力炒作的看法以及是否受媒体暴力炒作影响等问题,还是不确定.因此,通过专门对媒体炒作以及青少年暴力等有关问题展开调查,深究媒体炒作的原因以及对青少年的危害,了解新闻媒体工作人员以及周围同学对青少年暴力的看法.  相似文献   

16.
贾楠 《今传媒》2013,(4):98-99
不少个人、企业或组织为了在短时间内获得丰厚的回报,得到较高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效益,利用网络炒作推广公司、网络推手、网络水军、网络打手等网络炒作从业者对自身进行炒作,用夸张的形式去哄抬和炒作一些没有什么新闻或社会价值或者价值很小的事件内容,甚至为了炒作目标不惜编排事件内容,完全凭空捏造出一个“真实”事件.网络炒作者甚至为了获得预计的网络炒作效果不惜采用违背法律和道德的手段.网络炒作现象目前的泛滥,不仅危害了网络,更侵害了现实生活.对此,通过对网络炒作产业链的梳理,充分把握网络炒作的生成过程,以便后期能够制定有效的决策,将网络炒作带来的负面影响最小化.  相似文献   

17.
这是一个令人值得深思的问题. 网络大谣有哪些利用媒体的手段?个别媒体为何沦为网络大谣的"传声筒"、"扩音器"?媒体如何"擦亮眼睛"不被网络大谣所蒙蔽?在与网络谣言斗争中媒体人有什么责任? 这样的追问才能显现媒体和媒体人的良知和底线. 从新闻视角看网络大谣如何利用媒体炒作 网络大谣产生影响,离不开媒体,离不开炒作.具体来看,网络大谣利用媒体炒作手段包括四个方面: 1.信息发布平台多重嵌入网络,通过多种方式打造影响力.  相似文献   

18.
炒作的时代     
《笑傲江湖》刚刚在一片打骂声中看完,《大宅门》又炒得天翻地覆,炒作时代,不炒也得炒,不炒白不炒。众人认为,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如果是个精品,不炒作岂不埋没;倘是烂货呢,炒了也白炒!  相似文献   

19.
缘起 《视听界》2009,(3):11-11
日前,国家广电总局再下禁播令——严禁炒作名人丑闻、绯闻、劣迹。广电总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有的电视台把“阿娇复出”当做一个事件来炒作是不被准许的,但广电总局并不是要封杀这些明星,只是严禁媒体炒作。  相似文献   

20.
炒作的历史,从大的方面说,经历了三个阶段:经纪炒作、媒体炒作、平民炒作炒作,《现代汉语词典》给出的解释是:"为扩大人或事物的影响,通过媒体反复做夸大的宣传。"这一解释有两个关键词:一是"为扩大人或事物的影响",这是炒作的动力;二是"夸大的宣传",这是炒作的性质。有人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