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战争和残酷抒情诗 《荷花淀》这篇小说,长时期地被选入中学语文教材,相信每个人都对它的开头留有印象。  相似文献   

2.
《淮南子》的战争理论主要集中于《兵略训》篇,该篇较为完整地对冲突的根源、战争的合法性、影响战争成败的因素以及用兵的战略战术等方面进行了阐述。以三个问题为切入点,"冲突的根源是人的本性还是利益驱使"、"争霸战争还是正义战争"、"软实力还是硬实力",提出《淮南子》战争理论的核心内容,包括:冲突的根源是利益驱使,战争有正义与非正义之分、正义的战争是止暴讨乱的人民战争,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是国内政治。  相似文献   

3.
由世界知识出版社出版的《战争新论》(顾德欣著,1990年版)是近年来出版的一本很有特色的论述战争的新著(全书分为战争观篇、核战争篇、局部战争篇),值得一读。该书至少有以下一些新意。新意之一是将马列主义战争观作为整个人类战争认识史的一个发展部分来论述,该书分析了古代中国、古希腊、古罗马和古印度以及欧洲新生的资产阶级对战争根源、战争实质和战争的正义与非正义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的现当代文学史上,表现战争题材的长、中、短篇小说数不胜数,但人们永远不会忘记孙犁的短篇小说《荷花淀》;汇集现当代作家作品的选集出了千百种,必选的篇目一准会有《荷花淀》。50多年过去了,今天我们重读这篇短短的小说,依然让人身临其境,怦然心动。《荷花淀》?..  相似文献   

5.
新中国的流行小说是从战争小说开始的,最重要的几部是《平原烈火》《风云初记》《铜墙铁壁》《保卫延安》和《铁道游击队》。这几部小说的流行各有原因,总体上来看都是为之后的小说创作探索道路。一是确定了流行小说的战争题材;二是确定了正确的政治态度;三是给了新中国人民一个关于重大政治问题的直观解释。正是由于这几部小说的流行,才有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的战争小说流行大潮。  相似文献   

6.
小说《对纯真的爱》是德国作家威廉·格纳齐诺一部带有自传色彩的小说。作为战后成长起来的一代,格纳齐诺没有急于追问父辈应对二战所承担的罪责,而是将他们作为战争的受害者,描写战争如何摧毁了他们的信念﹑理想和希望,导致他们在战后因这种心理创伤而无法正常生活。小说不仅书写了战争亲历者的直接创伤,还书写了战争对战后成长起来的一代人所造成的间接创伤。作品中所描绘的双重创伤既是对战争的控诉,又是对战争的反思。  相似文献   

7.
林白的《一个人的战争》回顾林多米从5、6岁到32岁的经历,以元小说的框架,自传式的视角进行女性自我独白。小说通过多变的叙述视角及对叙述时间的巧妙处理体现出女性主义小说的形态。从叙事学角度来解读这篇具有里程碑式意义的作品。  相似文献   

8.
朱蕾 《考试周刊》2013,(94):16-16
伍尔夫不仅在小说的创作形式、艺术手法上锐意革新,还在小说的创作主题上深入挖掘,勇于探索。《到灯塔去》是她的代表作,充满了她思想成熟时期的哲学阐述与伦理思辨,蕴含了丰富多元的创作主题,其中的战争主题深刻地反映了她对战争的反思与批判。  相似文献   

9.
【我解读】孙犁的《芦花荡》是一篇描写抗日战争的小说。战争是要流血牺牲的,但在孙犁的战争小说中,更多展现的是非常态下的人性。  相似文献   

10.
张恂 《安顺学院学报》2012,(4):17-18,30
当代美国著名小说家科马克.麦卡锡的代表作《血色子午线》是一部以美国西部边境为背景的小说。文中,麦卡锡基于美墨战争后在美国西南部发生的大肆屠杀印第安人事件,将小说的中心人物霍尔顿法官塑造成为战争的代言人。作者从文本分析的角度,阐析了小说中霍尔顿法官的战争本性,以血淋淋的场景来反思战争的残酷,并提出战争将会永远存在,只有认清引起战争的本源,并与其不断抗争,人类社会才有希望。  相似文献   

11.
《飘》是一部以美国南北战争为背景的爱情小说,这篇小说是美国女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的唯一一部代表作品。小说通过南北战争这一事件,细致深刻地描写了各个主人公命运与性格的改变。这篇小说反映了战争对人们的迫害和民众对战争无奈的接受。  相似文献   

12.
《诗经》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公元前11世纪到前6世纪中)约五百余年间的诗歌共305篇:包括《国风》106篇,《小雅》74篇,《大雅》31篇,《颂》40篇(分为周颂、鲁颂、商颂)。所谓战争诗是指以战争为题材,直接反映战争或围绕战争而展开叙  相似文献   

13.
《诗经》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公元前11世纪到前6世纪中)约五百余年间的诗歌共305篇:包括《国风》106篇,《小雅》74篇,《大雅》31篇,《颂》40篇(分为周颂、鲁颂、商颂)。所谓战争诗是指以战争为题材,直接反映战争或围绕战争而展开叙  相似文献   

14.
长篇日本小说《小小的家》是2010年第143届日本文学直木奖的获奖作品。小说以女佣多喜的回忆录的形式讲述了小小的洋房里多喜从1930年起的13年间和主人平井一家茶米油盐的日常生活。作者通过对中产阶级家庭平井家战前到战后的日常生活的描写,用不动声色的叙述手法揭示了战争对日本普通平民家庭的深刻乃至毁灭性的影响。作者通过这样的描写,再现战争背景下的平民生活,引发出现代日本人对战争的反思。  相似文献   

15.
在《脸上的红月亮》中,野间宏用郁闷的笔调,叙说了一个凄凉的爱情悲剧故事,展现了战争对人类情感和人性的摧残。它通过符号矩阵结构,把战争、情爱、人性和利己主义等几个母题杂糅其间,使得这篇小说具有巨大的包容量。  相似文献   

16.
《迦太基》是美国当代作家欧茨(Joyce Carol Oates,1939—)2014年的新作。在表层框架上,作者利用读者对悬疑小说这一文类的阅读期待,采用悬疑线性叙事情节讲述女主人公克蕾茜德(Cressida)深夜突然失踪和七年后的回归以及整个家庭因之发生的变化;表层叙事背后则是借用失踪案嫌疑人金凯德(Kincaid)在案件中的自首、受审和监禁,嵌入其在伊拉克战争中的所见、所闻和所历。本文分析作品叙事策略,指出欧茨采用悬疑小说这一文类的目的在于吸引读者进入所预设的战争故事空间。小说中的后现代写作手法如多元叙述声音、时空错序则使得战争叙事情节断裂,需要读者如同阅读悬疑小说一样不断回读、拼凑并还原出战争真相,这种对战争故事中的悬疑情节及碎片化的处理更能唤起读者对9.11后美国政府开展的系列反恐战争的记忆、质疑和反思。  相似文献   

17.
《三国演义》是一部史诗性的巨著,也是一部长篇战争小说,描写了自东汉末年到晋初一百多年的战事,展现了一幅波澜壮阔、气势恢宏的历史画卷.在对战争的描写中,《三国演义》重视渲染战争环境,青睐于智斗的决定性作用,又擅长以战争冲突塑造人物性格;但在对战争的全景性和狂欢式的表现中,《三国演义》陷入了为统治阶级、为利益集团“修史”的片面立场,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战争暴力给百姓带来的毁灭性灾难,对旷日持久的战争缺乏反思意识和人道主义关怀,由此淹没了战争的血腥气味和死亡恐怖,而将战争诗化和狂欢化了.  相似文献   

18.
邱敏 《考试周刊》2013,(98):13-14
艾伦·格拉斯哥在一战刚结束时出版的小说《建造者》中表达了对战争的支持和肯定,在一战结束10多年后出版的小说《庇护下的生活》则表达了对战争的反对和否定。格拉斯哥战争态度的转变反映了整个西方社会在一战前后的思想巨变。一战的残酷和血腥摧毁了人们先前的乐观和信仰,人们开始质疑之前所相信的一切。文章通过分析格拉斯哥的战争小说和战争态度,力图引导读者关注美国女作家的一战文学创作。  相似文献   

19.
任兴科  苏凤 《现代语文》2007,(10):30-31
从陈寿的《三国志》、民间的三国故事,到罗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的成书,经历了一千多年的虚构、想象的民间再创作过程。《三国演义》不是为写战争而写战争,而是更着重战争氛围的渲染、战争过程的表现,用小说的细腻和深刻,以戏剧的夸张和幽默,对战争场景、战略谋略、战争氛围、敌友变化以及战争人物进行了戏剧化的再现,从而达到了让读者对战争题材多元感悟的艺术追求。  相似文献   

20.
在伟大领袖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光辉照耀下,一九四五年上半年,孙犁同志以冀中水乡白洋淀地区农民抗日游击队的战斗生活为题材,写了一篇著名的短篇小说《荷花淀》。这篇小说通过男女两个游击队的成立、成长和战斗的过程,从一个侧面歌颂了毛主席关于“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的人民战争的伟大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