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共产党开创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这是人类发展史上的一次伟大变革。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的生动演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智慧,以哲学的视角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实践论上始终坚持人类现代化发展的普遍性与实践逻辑的特殊性,在本质论上始终坚持社会主义特质与创新驱动发展,在方法论上始终坚持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在价值论上始终坚持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理论与中国社会实践的统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成功开创性地回答了“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人类社会向何处去”“如何建设美好现代性世界”的时代之问,呈现出具有“中国式”特征的现代性理念,为建构美好现代性世界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2.
面对世界教育数字化浪潮的席卷,如何在两个大局、两个百年以及建设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彰显中国特色、反映中国理念、适合中国需要成为时代命题。在新发展阶段下,教育数字化战略应秉持作为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服务科技、人才、教育强国目标的关键支撑和融入世界教育潮流,讲好中国故事、贡献中国经验有效保证的科学定位,应坚持教育数字化战略的系统全局观、开放共享观、守正创新观、协调发展观的基本理念,应守持以生态转型擘画共“享”胜景,以底层共“建”夯实数字底座,以数字共“治”畅享教育未来,以互融共“通”谱写数字教育交流新篇章的中国进路。  相似文献   

3.
党的二十大报告把“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新时代新征程我们党的中心任务。统筹部署教育科技人才战略,对中国式现代化意义重大;牢牢把握新时代、新征程中高等教育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的新使命新要求;在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更好展现“高校作为”。  相似文献   

4.
基础教育是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如何回应中国式现代化的系统推进,事关基础教育课程现代化的前进方向。从全球基础教育课程现代化的发展来看,其经历了从注重传统科学教育到重视科学技术应用、注重科技和人文融合,再到日益关注核心素养的历程,呈现出关注核心素养的基础性作用、促进课程的综合化改革、注重课程的大概念引领、推动课程数字化改革、走向课程设置个性化及推进课程评价现代化等共同趋势。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先后进行了九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围绕“立德树人”“育人为本”走向纵深,在保持与世界同向并行的同时,又展现了中国基础教育课程现代化的实践智慧和价值愿景。新时代,中国基础教育课程现代化的进一步推进需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牢牢把握以学生为中心协调社会需求、知识体系与儿童发展的关系,以核心素养为基础确立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质量标准,以跨学科、实践和探究为抓手推动教学模式与方法创新,以数字技术为动力提升课程智慧化水平,以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为核心保障课程实施,以多元评价体系为杠杆推动课程治理现代化等六个着力点,探索一条符合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发展的新道路。  相似文献   

5.
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重要部分。在经历了器物、制度和体系等多维度的曲折探索后,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开启了“强国战略”导向的新型发展之路。不同于西方教育现代化,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具有外源型、赶超型和政府主导型特征。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取得了巨大成就,中国教育总体发展水平跃居世界前列,不仅形成了独特的中国式教育现代化道路,而且改变了世界教育现代化版图。坚持独立自主的现代化道路、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优先发展教育及坚持改革开放,构成了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主要经验。  相似文献   

6.
当今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发展,数字经济正在引发第三次全球化浪潮,教育所处环境面临重大变化,必须做出积极回应。教育数字化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新阶段,发展数字教育是建设数字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阐释了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的总体考虑,简述了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的进展情况,总结了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和应用的阶段性成果,并提出了未来发展思路。下一步,将坚持“四个融合”的工作要求,深入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纵深推进教育数字转型,构建智慧教育新生态,为全球教育发展和2030年教育目标的实现贡献力量,彰显教育系统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责任与担当。  相似文献   

7.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关键在党”既包含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路径模式,又再次强调了“坚持党的全面领导”这一“关键”要素。要围绕“中国式现代化”进行“过去时、进行时、将来时”不同时态的路径探索,准确把握这一重要论断提出的深刻意义,深入理解“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核心地位的理论与实践逻辑。精准诠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关键在党”的科学内涵,认清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开拓发展中国家现代化途径的中国式现代化,超越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先验逻辑、发展模式与固有弊端,创造性地走出一条后进国家独立实现现代化的原创道路。  相似文献   

8.
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是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的阶段性成果,其建设为湾区高校课程数字化转型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研究基于国际化视野,以课程与教学理论为指导,通过文献分析与理论研究,明晰了湾区高校课程数字化转型体系的中国式表征,提出了课程数字化转型的理论模型,构建了跨越社会制度壁垒和体现国家平台与湾区双向赋能的中国式课程数字化转型体系,论述了国家平台赋能湾区高校中国式课程数字化转型体系的实施策略,以期为国内外高校及地区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提供理论指导与实践借鉴。  相似文献   

9.
党的二十大擘画了用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体现了党的政治创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最新成果。目前,社会上还存在着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渊源认识不清、对中国式现代化新形态把握不准等问题,甚至存在着中国式现代化就是“西方化”的错误认识。必须立足中国国情,科学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创新成果,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人民至上、共同富裕为原则,实施“台阶式”发展战略,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积极探索人口大国迈向现代化的最佳途径,在走和平发展道路,坚持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新四化”共同发力,坚持物质、政治、精神、社会、生态“五大文明”协同推进基础上,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  相似文献   

10.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以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尤具有重要性和紧迫性。从理论逻辑看,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旨归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和最终体现。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中国化、时代化成果的突出表现就是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着力解决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尊重学习者个性化、多样化发展需求,实现优质教育的丰富性和教育选择的适切性。从历史逻辑看,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在中国共产党百年教育方针中始终一以贯之且与时俱进,即坚持鲜明的政治性、阶级性和革命性,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从实践逻辑看,构建高质量中国式教育现代化体系必须回应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群众对美好教育的期盼,全面辩证地认识把握公平与效率关系,扎实推进“教育共富”和区域协调发展,以多样化高素质人力资源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强国建设。  相似文献   

11.
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教育奋斗目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教育担负着极庄严而神圣的使命。小康社会教育的发展,必须以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三个代表”的思想为指导,坚持科教兴国战略与可持续发展战略,切实转变观念,牢牢把握发展主题,坚持改革创新,努力开创小康社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2.
党的二十大以来,在中国式现代化语境下如何进一步推动我国教育治理研究与实践的创新发展,成为迫切需要研究的战略议题。为此,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系于2022年11月举行了第六届“教育治理与学校变革”研讨会,主题聚焦“中国式现代化与教育治理创新”。与会专家学者立足理论与实践、融汇多学科研究视角,就中国式现代化之下教育治理体系与能力建设的意蕴、在探索中国式教育现代化过程中业已取得的宝贵经验,以及着眼未来教育治理推陈出新尚需应对的复杂挑战等话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交流。会议指出,在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教育治理应持续强化本土的理论构建和实践创新、聚焦政策关切并提升治理效能、探索数字化转型以赋能教育治理系统创新。  相似文献   

13.
在坚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的时代条件下,深入研究中国式法治现代化的基本理论与实践问题,乃是加快构建中国特色法理学自主知识体系的重要论题之一。中国式法治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在法治领域的集中体现,是展现中国特质的现代化法治新路,有着鲜明时代特征。中国式法治现代化具有鲜明的社会主义性质,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不动摇,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不动摇。中国式法治现代化彰显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场,全面依法治国必须牢牢把握社会公平正义这一法治价值追求。中国式法治现代化蕴涵着深厚的历史底蕴,植根于五千多年中华文明史积淀和发展起来的中华法律文明的深厚文化沃土。中国式法治现代化构成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内容“,一个现代化国家必然是法治国家”。  相似文献   

14.
中国式现代化是党的二十大报告的一个耀眼的高频词。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的原创性论述,彰显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特有的政治智慧与使命担当。新时代新征程,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原则,运用系统思维方法论,从中国式现代化的领导力量、旗帜方向、总体布局和国际视野维度,全面深刻地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全面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实现强国建设与民族复兴。  相似文献   

15.
现代化是中国老年教育发展的战略选择和必然路径。老年教育现代化应遵循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内涵,坚持“公平且有质量”的教育发展理念,以老年教育高质量发展为核心目标,努力克服办好人民满意的老年教育的基本障碍,实现老年人“有学上”和“上好学”。研究基于对老年教育现代化的阐释和内涵,构建了县域老年教育评价指标体系,并对2022年度浙江省域内90个县(区、市)开展了老年教育指数测评。结果显示:浙江县域老年教育指数均值为65.56,老年教育参与率12.54%,城乡发展差异显著、数字化赋能不足,表明现阶段浙江老年教育发展仍处于基本保障水平。研究表明:老年教育现代化是以“精神性成长”重塑老年教育目标,以县域为单位推动老年教育城乡均衡,通过提供均等化的服务丰富老年教育供给,利用数字技术促进老年学习变革创新,在公平基础上开展的一场老年教育“质量革命”。推进老年教育现代化,可满足老年人对美好生活、终身学习的向往,同时为我国现代化进程中老年事业的发展注入新动能。  相似文献   

16.
杨婷 《教学与研究》2023,(10):31-39
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与中国式现代化的理念同构、理论同构和实践同构。中国式现代化主体的多元性、领域的多维性、发展的动态性,内在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实现自身的现代化,进而发挥促进“万众一心”、实现“贯穿始终”、推动“同频共振”的积极效能。现代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以其所具有的政治引领力、社会凝聚力、铸魂育人力、风险防范力赋能中国式现代化,解决思想政治教育服务国家战略“何以可能”的问题。由此,思想政治教育既赋能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推进,又自我赋能推动自身的现代化发展。  相似文献   

17.
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百年赓续奋斗发展的战略目标。中国式现代化视阈下共同富裕涵义丰富。共同富裕是党领导全国人民百年奋斗的使命方向,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不断探索实践共同富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丰硕成果;共同富裕是新时代不断实现好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不懈追求,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贯彻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在高质量发展中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需要协调处理“做大蛋糕”和“分好蛋糕”的合理关系,完善好社会保障体系;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奋斗目标和现实要求,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中不断探索实践共同富裕,牢牢把握党的领导这一关键,贯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旨向,坚持系统观念,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18.
中国式现代化的提出,使得治国理政的顶层设计和制度安排在统一的中国底色下得以系统性布局和协同,激活了更深层次的社会能动性,为观念体系和改革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政治着力点,从而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开辟新的政治空间。在治国理政新空间下的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目标与措施包括实现现代化建设的“两步走”战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发展高质量的社会主义事业和为世界的现代化进程注入中国智慧。  相似文献   

19.
《青海教育》2021,(3):12-14
2020年是决战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决胜之年,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重要一年。全省教育系统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全国全省教育大会,省委十三届历次全会精神,统筹疫情防控和教育改革发展,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助力“一优两高”战略和“五个示范省”建设,为全面开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新征程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20.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与新时代的伟大实践中开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新道路,是基于“社会改良—社会革命—社会主义改造—社会管理—社会治理”这一社会变革逻辑脉络进行的历史性嬗变,取得了一条完全不同于西方国家及拉美、中东、非洲等区域国家现代化道路的实践成功。中国式现代化浸润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是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的人本、民主、法治、文明和共富等价值理念的现代化,彰显了鲜明的中华民族风格。必须牢牢把握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主动,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放置在世界现代化、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等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中进行考察,建构古今、中西、内外等多个维度坐标的融通体系,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与实践的创新发展与时空超越,为世界和平发展与人类永续发展作出中国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