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一、文理分科问题其实是个伪问题当前,主张取消文理分科的人士认为,高中文理分科导致了知识结构的不全面,导致了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的分离和缺失,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主张实行文理分科的人士则认为,取消文理分科会加重高中生的学习负担。粗略看起来,似乎都有自己的道理,其实未必。  相似文献   

2.
张小武 《教育》2008,(7):27-27
人物:北京大学校长 许智宏 观点:文理分科不利于综合素质的培养 据上海《新闻晚报》报道,5月12日,在复旦大学召开的“面对时代挑战的大学本科教育改革:大学通识教育论坛”上,北京大学校长许智宏指出,现行的高中文理分科导致学生在进入大学接受通识教育时,普遍呈现出功底不够的情况,不利于其综合素质的培养。  相似文献   

3.
《教育》2008,(19)
人物:北京大学校长许智宏观点:文理分科不利于综合素质的培养据上海《新闻晚报》报道,5月12日,在复旦大学召开的"面对时代挑战的大学本科教育改革:大学通识教育论坛"上,北京大学校长许智宏指出,现行的高中文理分科导致学生在进入大学接受通识教育时,普遍呈现出功底不够的情况,不利于其综合素质的培养。  相似文献   

4.
青少年社会化与高中文理分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中学教育文理分科最早渊源于20世纪初.从新中国成立至今,中学文理分科的局面仍无根本改变.近来对素质教育呼声越来越高,对中学文理分科的弊端的认识也逐步深入.全国政协常委、著名教育专家朱永新大声疾呼:"高中阶段应取消文理分科!"目前中国教育发展最大的危险是人文精神的缺失,而"祸端"正是自高二开始的文理分科制度.他还认为,马加爵等事件正是人文精神缺失的表现,其后果非常严重.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教授也指出:"高中文理分科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目前文理的过早分科,肯定是弊大于利."  相似文献   

5.
韩菡 《考试周刊》2009,(49):1-2
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和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高中阶段的文理分科越来越受到关注,不利于受教育者健康和全面发展的问题也被提上日程。本文从高中文理分科的弊端方面来分析目前高中文理分科问题,并针对这些弊端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我国高中阶段不宜实行文理分科,从理论上讲是由学科知识的整体性、学科知识在人的整体素质提升中的作用以及教育权的法理所决定的;从实践上讲,是由实行文理分科后使高中生和大学生知识片面、素质欠缺,乃至学生之间形成新的不平等,从而加剧应试教育的延续,不利于素质教育的推行等弊端所造成的;同时也是赞成高中文理分科理由之不足,以及我国高中文理分科出台的背景及当前的形势发展所要求的。  相似文献   

7.
徐晶 《语文新圃》2009,(5):27-28
教育应当注重人的全面发展,综合素质的提高。然而文理分科便是阻止这一追求的最大障碍。所以,我认为取消高中文理分科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8.
高中文理分科问题引起社会激烈争议,高中学生、中学教师、中学校长等大多主张维持高中文理分科之现状,而大学校长、大学教师、专家等则强烈要求取消高中文理分科的做法。这种争论源于社会对人的基本素质结构要求与中学追求高考升学之间的矛盾。取消高中文理分科未必会加重学生课业负担,因正常升学竞争所产生的负担与人为异化教学所造成的负担有着实质的差别。作者主张在健全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调整高中课程结构、教材内容与师资结构等基础上取消高中文理分科教学,高校根据学科与专业发展需要自主确定所参考的高考科目。  相似文献   

9.
高中文理分科会阻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教师的专业发展,弊大于利。文理分科因高考招生而产生,理论上讲,改革高考科目设置完全可以引导中学课程实施与教学,即可以改变文理分科教育的现象。高中文理分科对学生全面发展的负面影响表现在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等方面;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局限性表现在职前的学科教育与在职的专业发展。取消文理分科的目的就是要培养文理兼修、全面发展的通才和全人;是为了打破高中学科界线,消除文理割裂状况,使学科互相通融。取消高中文理分科,需要配套改革,合理设置高考科目,实施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推进大类招生大类培养等。  相似文献   

10.
当前,关于我国高中阶段是否取消文理分科的问题人们仍然存在争议。应当看到,实行文理分科有利于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升学。另一方面,文理分科也存在很多弊端,比如不利于人的整体素质的提升,不利于学生自我意识的形成,不利于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的有机结合,也不利于素质教育的推行,加剧了应试教育的泛滥。我们应该理性地看待文理分科,从长远看,取消文理分科是必要的,但目前取消文理分科条件还不够成熟,不宜实行一刀切。  相似文献   

11.
高中文理分科的前提是对学生进行专业预设,并且文理科目的选择带有强制性--这种"非文即理"的排他性选择,是对受教育者思维和发展的一种限制.关于文理分科制度存在种种质疑,其中包含对于分科制度下人的专业性假设的质疑、高中教育本体性的质疑、高中教育基础性的质疑、文理分科背后人的全面素质的质疑等,在质疑中应进一步明确高中教育的本体功能和发展目标,为取消文理分科制度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利益相关者理论视阈下的高中文理分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中文理分科不是一个新问题,但一直以来就是一个各方争论不休的热点话题。从利益相关者理论角度来看,争论中的利益相关者都是基于自身利益评判高中文理分科。基础教育公共利益的私事化使得学生和家长反对取消文理分科;教师在教育理想和自身利益之间寻找平衡而谨慎赞同取消文理分科;教育专家学者高举理想大旗。主张坚决取消文理分科;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出于对政绩和社会影响的考虑而观望,暂时不取消高中文理分科。由此可见,取消高中文理分科不是一纸政令就能解决的问题,它是一个相关利益各方不断博弈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两种文化"立场和观念的对峙与冲突为高中"文理分科"埋下了认识论上的隐患。高中"文理分科"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教育培养目标的分裂以及受教育者整体知识结构的失衡、日常生活经验的支离、功利主义思想的泛滥和综合素质的缺陷。面对日益综合化、复杂化、整体化的社会发展,立足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实现受教育者的科学精神与人文情怀的整合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4.
文理分科是我国学制之内非制度的学生分流手段,其过度发展不利于高中课程的科学性、严谨性和整体性,其以学科地位的异化作为表现形式和运作方式,对整个高中教育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为确保高中课程目标的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科教学效果的提高和学科教师的专业成长,需要重新审视文理分科问题。  相似文献   

15.
顾彬彬  杨小微 《中学教育》2011,8(1):42-47,41
高中文理分科问题正引起社会的热切关注.本文从对高中文理分科的百年历史回顾和其与高考改革及课程改革的纵横经纬中,分析文理分科问题演变的过程和纠结的性质.通过国际比较,提出高中文理分科应该超越分不分科的争论,在理念上从分科施教转向分类育人;并应在终身教育的关照下,重新思考高中教育在人生发展中的意义,重新反思高等教育与高中教...  相似文献   

16.
目前,取消高中文理分科的呼声越来越强烈.如果要取消高中文理分科,其前提条件是:整合高中课程,转变和提升教师的教育理念,真正实现文理渗透;降低学科难度,改革高中评价方式和高校招生方式;提升教师素养,注重文理隐性渗透.  相似文献   

17.
是否取消高中文理分科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因此,是否继续实行文理分科,不能仓促决定。不过,文理分科模式当应取消,其理由有三:一是高中文理分科偏离了党的教育方针;二是高中文理分科背离了科学发展规律;三是高中文理分科违背了人的发展要求。  相似文献   

18.
高中取消文理分科为时尚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理分科是我国高中教育普遍实行的一种教学模式,它与高校招生分科考试密切相关。为了选拔适于学科专业学习的新生,高校招生分科考试有其必要性和合理性,但由此衍生的高中盲目、过早文理分科问题,则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了促进人才培养,应优化高考科目组合,引导基础教育全面发展;采取有效举措,矫正高中过早分科弊端;适当增加高中选修课,真正发挥会考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9.
文理分科不分家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高中文理分科是教育为社会服务的必然要求。在我国这样一个有着几千年考试传统的大国,文理分科不仅有利于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也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效率,为社会输送更多的专业人才。科学研究的成果为施行文理分科奠定了自然基础:脑功能分区定位研究为文理分科做出了生理学的解释;多元智能理论为文理分科提供了心理学依据;二层次三因素理论为文理分科提供了教育学的参考。人类由工业社会向服务业社会过渡进程中,社会职业分类越来越细,专业要求越来越高,为文理分科开辟了时代的航程。  相似文献   

20.
也论高中文理分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高中文理分科的争论沸沸扬扬,一部分人倾向于取消文理分科,以人大代表朱永新的意见为代表:文理分科削弱了文科水平;分科后文理分家,影响学生的素质;分科加剧了应试的竞争;分科有可能导致选错专业.反对意见则集中认为文理分科加剧了学生学业负担.作者认为,分不分科只是表面问题,实质上在于知识观和教学观的改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