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英国有说不完的莎士比亚,而中国有道不尽的鲁迅。鲁迅与莎士比亚因为社会与文学的机缘相遇在中国。然而从鲁迅的著作中所提及或评论的莎士比亚,一直以来被解读为鲁迅对莎士比亚的批评,是对莎士比亚在文学方面的贡献认识不足或是一种偏见,但认真审视鲁迅著作中所提及的莎士比亚,却看到鲁迅眼中的"的确是伟大的"莎士比亚形象。  相似文献   

2.
《我的失恋》是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中唯一分行抒写的诗篇,这首被李长之称为"无聊"之作的"拟古的新打油诗",一直以来被当作小小的讽刺诗而排斥在"真正的诗"之外。在创作中,鲁迅采用了幽默、讽刺、夸张、漫画的手法,以自嘲、戏谑的方式,表达了恋爱中的鲁迅苦闷、彷徨、焦虑和自卑情感。其实,这是一首真正的恋爱诗。  相似文献   

3.
从表面上看,鲁迅一直被捧得很高.但实际上,建国以后,鲁迅一直处在被“利用,限制,改造”的地位,面临着不断被意识形态化的命运。文革中.鲁迅更成了毛泽东的“小兵”.鲁迅研究的任务.也变成了用鲁迅来证明某种现成理论的正确性。这就是说。无论是鲁迅,还是鲁迅研究,都在事实上失去了独立性。  相似文献   

4.
在人民教育出版社新版中学语文教材中,鲁迅的作品明显减少;在上海举行的第四届鲁迅论坛上,鲁迅作品"鸡肋说" "晦涩说""压抑痛苦说" "时代隔膜说"等各种说法也炸开了锅. 其实,类似说法并不新鲜,近年来几乎是定时地间歇性地爆发,原因基本围绕上述几个"说".而反对者则一直坚称,鲁迅作品对于塑造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极为重要,甚至将其作品被删减上升到了"这是民族脊梁的垮塌"、 "数典忘祖的闹剧"的认识高度. 然而,人们需要好好思索并讨论的,恐怕不应是删或者不删,而是该如何教与读.  相似文献   

5.
正鲁迅的作品一直作为典范文章被收入各个版本的中学语文课本。然而,部分初中生表示不喜欢鲁迅的作品,有的甚至对其相当抵触。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笔者认为,除鲁迅作品本身难懂之外,也与教师的模式化教学有关。许多教师习惯于教学伊始对鲁迅其人其文进行系统、详细的介绍。"揭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反映了受封建思想毒害的读书人悲惨命运",模式套用几乎成了学生对鲁迅思想的唯一理解途径。教师提前介绍,确实能节省时间,有  相似文献   

6.
自20世纪80年代王富仁提出"回到鲁迅那里去"之后,关于回到鲁迅本体的研究就一直延续开来。然而,鲁迅研究并不仅仅只关乎鲁迅本体,它同时联结着批评家和公众自我,是一个动态的逻辑过程。本文以此立论,对"回归鲁迅"、"回归批评家"和"回归自我"三个原则进行全面系统的论述,以此期待产生文学理论层面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抄书"是古往今来一直为人们所运用的一种读书方法.鲁迅先生继承了这种传统的读书方法,早在三味书屋读书时,鲁迅就开始抄读了.  相似文献   

8.
长久以来,对鲁迅的评价几乎已经盖棺定论了——"民族魂"、"硬骨头"、"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等。鲁迅的被神圣化令公众与鲁迅产生了很大的隔阂。本文从鲁迅矛盾的性格和孤苦的心境着手,展示了一个有着丰富多面的鲁迅:鲁迅正是经历了和常人一样的挣扎、痛苦,获得了"鲁迅式"的特质,方才凤凰涅槃,成为一代伟人。  相似文献   

9.
鲁迅在当代中国的历史中,先后遭到了政治文化语境的误读和后启蒙文化语境的全面抛弃,成为一个渐被遗忘的文化镜像。在新中国早期的历史中,鲁迅被解读为政治性的文化符号,这不仅使"鲁迅精神"遭到了删减化处理,而且严重地背离了启蒙思想,使鲁迅仅仅成为一个半张脸的神话。而当代的后启蒙文化语境则对"鲁迅精神"进行了全面拒绝,既表现为世俗文化对鲁迅作为"普通人"的还原,为进一步抛弃鲁迅埋下了伏笔;又表现为消费社会"娱乐至死"的文化功能本能地拒绝鲁迅式的精神深度,这使原本半张脸神话的鲁迅变得更加模糊不清。归根结底,鲁迅问题的症结在于"鲁迅精神"与意识形态的根本性对立,即"鲁迅精神"绝不是一般意义的知识或学术观点,而是一种指涉现实的精神力量。因而,尽管"鲁迅精神"面临遗忘的文化命运,它却无疑属于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长河,以缺席的方式彰显着它的永恒性存在。  相似文献   

10.
对于鲁迅的认识在新的时期的难题:一方面将鲁迅神化的旧体制下的旧思维被否定了,另一方面,否定又过激化,在否定了"神"的鲁迅之后,甚至进一步否定了"人"的鲁迅,或者将鲁迅庸俗化地肆意解构。这在信息空前膨胀的今天,不可能不对学生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1.
寿镜吾是鲁迅先生的启蒙老师.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鲁迅先生曾回忆道:"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普通总不过瞪几眼."鲁迅先生非常尊敬这位"极方正、质朴、博学"的老先生.他们师生之间一直有书信往来,甚至在老先生谢世后,鲁迅先生还与他的家人保持联系.  相似文献   

12.
李小峰是新文学出版机构北新书局的创办人,一直得到鲁迅的鼎力支持。他尊重鲁迅的出版意图,接受鲁迅的具体建议,为新文学的出版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而他之所以被历史冷落主要是缘于与鲁迅的版税纠纷,但是瑕不掩瑜,在历史评价时不能因此而抹杀他的功绩。  相似文献   

13.
鲁迅形象建构的内在机制是鲁迅精神资源的确立及扩散,其生成的逻辑基点是文化认同危机与现代"形象范式"的找寻。历代学人的学术阐释丰富和延展了鲁迅形象的精神内涵,当然也存在着无法回避的"误读"现象。不同文化语境的烛照则使"鲁迅本体"被构织成为文化场域中有机构成要素,呈现出具有历史、文化、审美特性的鲁迅形象。  相似文献   

14.
鲁迅是充满良知的文学家、现代意识的启蒙思想家,是中国现代文化的大纛,认知鲁迅是博大精深的文化命题.鲁迅作品积淀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是充盈学生精神世界最好的文化大餐之一,有助于学生养成真挚的充满人性的品格.从整体上感悟、把握鲁迅作品,与文化大师进行对话,应该是学生愉快的精神漫游.然而,鲁迅文学作品教学误区的存在却是一个峻急而又沉重的话题,尽管语文界长期以来一直在探讨"鲁迅文学作品怎么教、怎么学",但一直没有得出完满答案.  相似文献   

15.
<正>国学大师陈寅恪,博览群书,被誉为是"盖世奇才"、"教授的教授"、"全中国最博学之人",素有"活字典"、"活辞书"之誉。早在柏林大学读书期间,陈寅恪就被人们称为是"读书的种子"。陈寅恪在日本留学时,与鲁迅是同学,二人曾有交往。但从陈留下的诗文中,几乎看不到他与鲁迅的交往经历,倒是鲁迅的日记中对此有记载。陈说,因为鲁迅的名气越来越大,最后以"民族魂"的大旗覆棺盖椁,继而成为"先知先觉"和"全知全觉"的圣人,他怕言及此事,会被国人误认为自己是鲁迅所说的无聊之徒。  相似文献   

16.
在中学生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鲁迅被神化,中学生越来越疏远鲁迅。曾经在中学生中作过一项调查:有70%以上的学生不喜欢鲁迅,其中有近7%的学生排斥鲁迅,85%  相似文献   

17.
陈寅恪是著名的国学大师,被称为"大师的大师"、"教授的教授",几乎同时代的文人和学人都对这位大师极其尊崇。他在课堂上讲授的学问贯通中西,连清华的教授们也常来听课。陈寅恪在日本留学时,与鲁迅是同学,二人曾有交往。但从陈留下的诗文中,几乎看不到他与鲁迅的交往经历,倒是鲁迅的日记中对此却有记载。陈说,因为鲁迅的名气越来越大,最后以"民族魂"的大旗覆棺盖椁,继而成为"先知先觉"和"全知全觉"的圣人,他怕言及此事,会被国人误认为自己是鲁迅所说的  相似文献   

18.
鲁迅是中国的文化巨匠,被毛泽东赞誉为“中国文化革命的伟人”。他的小说博大精深,内涵丰富,一直为现代文学研究者所推崇。纵观鲁迅的小说,一篇篇都发人深思,都是震撼人心的悲剧,本文拟就鲁迅小说的悲剧成因及叙事模式作一番探讨,以求教于大方之家。  相似文献   

19.
鲁迅的作品在近半个世纪一直被初中语文教材收录。鲁迅作品在文学界有着特殊的价值和意义,引导学生学习鲁迅的作品能够从根本升华其阅读的能力。然而,学生对于鲁迅的作品总是抱以情绪,抵触阅读学习等,认为鲁迅的文章枯燥、无味,不容易理解,从而使得鲁迅作品成为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难点。对此,笔者认为,初中语文教师应将难点作为突破点,作为整合解读鲁迅作品的新途径,进而引导学生感受鲁迅作品的内涵,升华语文阅读。  相似文献   

20.
由于鲁迅及其作品意义的特殊性,鲁迅作品教学一直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点,笔者常将目光锁定于此。然而笔者遗憾地看到,目前的中学语文教材及教参对于鲁迅作品的解读与学术界的鲁迅研究及鲁迅作品研究存在着很大的鸿沟,不少教师在教学中仍在沿用已被证明有很大问题的几十年前的旧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