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继林语堂《苏东坡传》、曾枣庄《苏轼评传》、李一冰《苏东坡新传》等书之后,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莫砺锋又推出了《漫话东坡》(凤凰出版社2008年5月版),阐释了他心目中的这位文称"欧苏"、诗号"苏黄"、词谓"苏辛"的文豪.  相似文献   

2.
想来识得几个字的人都不会不知道苏东坡:其诗其词其画其书法,早已是中华文化史上的瑰宝。不过,多少年来,我们目之所见耳熟能详的都是教科书中一本正经的载道文人形象,譬如东坡居士的忧国忧民,他的经天纬地之才云云。近日读到丁永淮、熊文祥合著的《东坡情趣录》一书,有如登山而独辟蹊径,给人以别具一格豁然开朗之感:原来,苏东坡也可以这样写的! 正如著者在《序》中所言,他们是“在正史杂说的基础上,引入大量的民间传说,以此来塑造一个农村版的苏东坡,一个真性  相似文献   

3.
读过不少人物传记,也曾受到很多启迪。但老实讲,不少传记写得干巴、枯燥了些,往往流于“纪年”加“故事”加“评价”,显得生硬而无活力, 新近购得林语堂先生著《苏东坡传》(海南出版社出版),慢慢读来,居然越读越出味。没想到1947年语堂先生写于美国(初为英文版)的这部传记,将近半个世纪之后依然魅力不减。这当然首先是“传主”东坡先生的魅力,但林语堂先生的妙笔(真正意义上的妙笔)有着不可抹杀的作用。 苏东坡是一千多年来历代中国人所喜爱的人物。前不久《光明日报》举办的“袖珍读书系列间卷调查”中表明,“苏东坡最受当代读者青睐”。  相似文献   

4.
人民日报1983年8月16日第8版《答读者问》专栏里一篇文章写道: “《中国新文学大系》是中国新文学运动第一个十年(1917—1927年)理论和作品的选集……”“《中国新文学大系》续编,自1927年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起,至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止。……全书约一千万字,分二十卷(每卷约五十万字)出版,约为第一个十年的一倍。”(着重号系引者所加)读了这段文字,如果问“《中国新文学大系》(即  相似文献   

5.
苏东坡,名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苏东坡多才多艺,嘉祐年间中进士,与其父苏洵同出欧阳修门下,是北宋名的学家、书法家。其与欧阳修齐名,“唐宋八大家”之一,其书擅长楷体、行草体,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由于他的书法作品比较珍贵,流传下来的真迹更是少之又少。鄢陵县档案馆保存的其草书《醉翁亭记》帖,更是稀世珍品,该帖共18面,每面长约60厘米,宽约40厘米。此帖得以在鄢陵保存,还有一段不平凡的来历。  相似文献   

6.
苏轼,字子瞻,宋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因所作诗文语涉谤讪罪被逮,这就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出狱后,被流放到今湖北黄州,带罪任检校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居黄州间初寓定慧寺,后迁居临皋亭,元丰五年春筑雪堂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苏东坡在黄州前后约五年时间,至今留下许多遗迹。  相似文献   

7.
王蕾 《图书馆学刊》2011,(6):2-F0002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人,祖籍栾城。仁宗嘉祜二年(1057)进士,官至翰林学士、知制诰、礼部尚书。孝宗时谥文忠。著有《东坡集》40卷、《后集》20卷、《和陶诗》4卷等。  相似文献   

8.
秦少游回环诗谜宋朝诗人苏东坡与秦少游是莫逆之欠。有一次,秦少游外出多日,苏东坡很是惦念,便写信询问他的近况。秦少游读信后,略思片刻,即复一信交人托带东坡老兄。秦少游的回信很别致,是“已、暮、赏、花、归、去、马、如、飞、酒、力、微、醒、时”十四个字回环...  相似文献   

9.
关于翁方纲与宋椠《施顾注东坡先生诗》,已有学者撰写长篇专文论述:潘美月《谈宋刻施顾东坡诗注》(《故宫文物月刊》 1985年2卷10期)、拓晓堂《翁方纲藏:宋刻本<施顾注东坡先生诗)》(《嘉德通讯》 2004年第4期);另有数篇文章提及:刘尚荣《宋刊<施顾注苏诗>考》(《苏轼著作版本论丛》,巴蜀书社,1988年,页87-102)、唱春莲《施顾注苏诗(善本故事)》(《人民日报》海外版2005年9月23日第7版)、赵前《谈谈陈澄中先生旧藏宋刻本<注东坡先生诗>》(《版本目录学研究》第一辑,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9年,页173-179)、刘佳、樊庆彦《翁方纲与宋椠<施顾注东坡先生诗>》(《光明日报》2012年2月13日第15版)等.本文补苴罅漏,请教于各位方家.  相似文献   

10.
萧统(501—531年) 魏晋南北朝时期,承先启后,是我国文学的自觉时代。文学自我意以的发展,促成了《文选》的选编;《文选》的编就与传世,又促进了文学概念的形成与净化。昭明太子萧统之所以名垂后世,倒不是由干他曾被预定继承君位,而是由于他编辑了一部很有影响的文学总集。《文选》的编辑萧统,是南朝梁武帝萧衍的长子,字德施,小字维摩,天  相似文献   

11.
“晚报的成功”上海最早的晚报,是《字林沪报》(字林报中文版)所办的《夜报》。因缺少销路,不久停刊。之后,又陆续出版过以下晚报(报名后括号内注明创刊或起讫时间):《上海晚报》(1898)、《晚钟报》(1912)、《上海夜报》(1924)、《中国晚报》(1921—1928,创办人沈卓吾)、《东南晚报》(1924)、《江南夜报》(1924)、《申江晚报》(1925)、《东南夜报》(1926)、《中南晚报》(1925—1927,经理蒋裕泉,主笔高尔松、高尔柏)、《上海晚报》(1926—1928)、《江南晚报》(1927,  相似文献   

12.
一、吴炎(1152—1221年) 吴炎字济之,号若峰,邵武人。宋绍熙四年(1193)刻印《东莱先生标注三苏文集》,为吕祖谦标注。三苏文集分别为苏洵《老泉集》、苏轼《东坡集》、苏辙《颖滨集》。其中《东莱标注老泉先生文集》十二卷,今北京图书馆存。  相似文献   

13.
《北海十二石记》(载《长岛县志》)是苏东坡的记石散文名作,也是关于北海长岛石的扛鼎之作.该记作于1093年,也就是“五日登守”苏东坡,离开登州8年之后,回朝任礼部尚书,又至定州任上所作,离吴子野游登州也有二十四年之久. 苏东坡在《北海十二石记》里写道:“登州下临大海,目力所及,沙门、鼍矶、车牛、大竹、小竹凡五岛.惟沙门最近,兀然焦枯.其余皆紫翠峻绝,出没涛中,真神仙所宅也.上生石芝,草木皆奇玮,多不识名者.又多美石,五采斑斓,或作金文.熙宁己酉岁,李天章为登守,吴子野往从之游.  相似文献   

14.
王文娜 《兰台世界》2012,(25):32-33
傅雷(1908.4.7—1966.9.3),字怒安,上海人,是我国近现代著名的翻译家、文学评论家和艺术鉴赏家。傅雷学贯中西,擅长领域横跨翻译学、文学、艺术等多个领域。在翻译方面,他以译著欧洲文学,特别是法国文学著称,多达500多万字的《傅雷译文集》是他毕生翻译心血的结晶。在文学方面,他的文学评论深入浅出,特别是他对张爱玲著作的系统评论堪称文学评论界的典范;还有极具文学鉴赏价值的傅雷书信集《傅雷家书》也全面展现了傅雷高超的文学造诣。在艺术方面,他的文艺评论、绘画评议和音乐思想  相似文献   

15.
闲读偶记     
林语堂:《苏东坡传》《苏东坡传》(时代文艺出版社出版)是林语堂的长篇传记文学作品,苏东坡所处的时代是个政治大变动的时代。他踏人仕途不久,正赶上王安石变法。变法的功过是非且不论(林语堂全面否定了这场变法),反正苏东坡以反对者的姿态被卷入了这场斗争。反对者很多,但苏东坡受的折腾最久,受的摧残最重。他是一个很值得一写的人物,多才多艺,多姿多彩,又多灾多难。著者  相似文献   

16.
通俗文艺编辑凌濛初凌濛初(1580~1644),字玄房,乌程(今浙江湖州)人。他是明末有名的通俗小说家和通俗文艺编辑。他青壮年时期,在仕途、文场都不得意,便专心于刻书,编辑通俗读物。他18岁时补廪膳生。24岁时评《东坡禅喜集》,天启元年(1621)刻成《东坡山谷禅喜集》。48岁时编撰《初刻拍案惊奇》,第二年,崇祯元年(1628)刻成。53岁时,编撰成《二刻拍案惊奇》。崇祯七年(1634)55岁时授上海县丞,从此步入仕途,专心做官,没有再做编辑工作,也没有什么创作。在上海做了8年官,63岁时擢徐州通判。第二年入何腾蛟幕。他仇视农  相似文献   

17.
谭元春,字友夏,明代湖广承天府竟陵县(今湖北省天门市)人。生于明万历十四年(公元1586年),卒于明崇祯十年(1637年)。谭元春为中国古代的著名作家和文学理论家,明末竟陵文学流派的领导者和代表人物。万历四十二、四十三年间,谭元春与竟陵派另一个领导人物钟惺(1574—1624)评选唐诗,刊行了《唐诗归》三十六卷;评选隋以前诗,刊行了《古诗归》十五卷,  相似文献   

18.
茅盾与书评     
茅盾(1896—1981)是中国伟大的革命家,著名的文学家,同时他也是一位出色的文学理论家。从1919年发表第一篇文学论文《托尔斯泰与今日之俄罗斯》起,始终坚持文学理论研究,共发表了200多万字的文学理论著作。在他的这些著作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图书评论。他一生  相似文献   

19.
《万古风流苏东坡》是“文侠”小说的开创者龙吟在推出《智圣东方朔》和《诗剑龙洲侠》之后,推出的一部“定型之作”。然而此书第一部原名《人望》却在上市之前就被不法书商盗印。为了打击盗版书商的气焰,光明日报出版社不惜承受较大的经济损失,更改了原来的书名、封面、环衬、装帧设计,这部被盗版书商觊觎已久的文侠小说,终于突破重围,以新的面貌面向读者。此书之所以未出先火,缘于主人公苏东坡在国人心目中的特殊地位,又有一代文学大师林语堂的《苏东坡传》流传于世。该书作者龙吟又另辟蹊径,汇集了二十年学术积累之成果,在披露众多历史细节外,还对苏东坡成长的心路历程等作了人性  相似文献   

20.
罗卫东 《档案》2014,(6):18-21
宋代大文豪苏东坡,一生从未到过陇南,也没有登临过仇池山,但他对仇池山极其向往,在他的诗中多次写到仇池,并因一枚"仇池石"引出了一段诗坛佳话。苏东坡(1037—1101年),名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宋神宗时曾任祠部员外郎,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被外放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后又贬谪黄州。哲宗时知扬州、颖州,再入朝官至翰林学士、礼部尚书。不久,又谪贬惠州、儋州。北还后第二年病死于常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