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3 毫秒
1.
在上海的街上很容易看见女人.我的意思是说,上海的女性乐于让人看见.为写这篇文章,我站在街头粗略地统计了一下,三人行,必有一女.她们兴高采烈地上街,最大的可能是去商店,尤其可能去服装店或皮鞋店.  相似文献   

2.
一到夏天,便是我最爱的麻小季节;如果再碰上什么世界杯、欧洲杯,那可更是美得没话说,即使没有啤酒也能认了。为什么要着重点出这一点呢?因为我是女的,对于啤酒,可以接受却无法投身去爱;但对于麻小和足球这两样东西来说,却着实是爱之有年,真情刻骨。上海没有北京那样的簋街,也没  相似文献   

3.
孙悟空的形象在中国妇孺皆知。我女儿四岁,看见我手里有一本《悟空传》——她认得这三个字,就缠上我,非要我讲给她听,我忙不迭地摇头说还是算了吧。我妈在一边把书拿走看了没两页,也笑着把书还给我说,他们全疯了,  相似文献   

4.
“八一三”战起,日寇的魔爪伸到了上海,上海成了“孤岛”。有一天,我去徐家汇附近,看见法租界以外的一条马路上,日本兵要我们同胞经过他们岗位时,行利致敬,一不服从,就拳打脚踢。我心中非常愤恨,决定进内地去打日本鬼子。恰好这时候,我接到陈良从武汉寄来的一封信,说陈诚要他转告我,数年前我在南京同他会晤时,他曾请我到他那边帮忙。当时,我曾答应:你们一旦距日本人打起仗来,我就一定去同你们一起打鬼子。陈诚问我是否还记得这句诺言,并希望我马上去武汉和他们一道抗战。与此同时,北平研究院因北平沦陷已无形解散,我们不…  相似文献   

5.
北京清华附中高中学生卜大华,是红卫兵运动的一个重要人物.1986年第10期《中国青年》杂志刊登了他的《一个红卫兵发起者的自述》,在这篇自述中,他以自己的亲自经历,讲述了红卫兵运动从发起、兴盛到衰落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十一前,新买的自行车出了点小问题, 于是赶在长假前推到大卖场,说这个才买的 就坏了,能不能放在你们这里修?答案是否 定的。我眼珠一转,看见大卖场墙上十五天 之内无理由退换货的规定,张口说:你帮我 退了吧,长假后我再买一辆。我言而有信, 长假后果真重买了一辆同一型号的,甚至还 赶上了十一长假的促销,便宜了几十块钱。 这辆新车骑上还没一星期,北京的朋 友又盛隋打电话过来邀我去北京发展。上网 一查,发现这家在业内颇有名气的公司已经  相似文献   

7.
《出版参考》2004,(32):36
北京的侃爷是一种危险. 作为旅行者在北京参与聚会的时候,我便遇到过一些侃爷.这是一种极易被误归于大师行列的人.他们在客厅里或在餐桌上谈论某一领域,旁征博引,才华横溢,出语惊人.即使是博识的人,往往也会听到目瞪口呆,我更是愧疚于自己的才疏学浅,忙着回家苦心读书去了.  相似文献   

8.
读书     
孙悟空的形象在中国妇孺皆知。我女儿四岁,看见我手里有一本《悟空传》——她认得这三个字,就缠上我,非要我讲给她听,我忙不迭地摇头说还是算了吧。我妈在一边把书拿走看了没两页,也笑着把书还给我说,他们全疯了,纯粹四条恶棍,唐僧还得伺候仨徒弟。 这样的孙悟空当然离经叛道——不  相似文献   

9.
陈村 《出版参考》2005,(2):41-41
在上海的街上很容易看见女人。我的意思是说,上海的女性乐于让人看见。为写这篇文章,我站在街头粗略地统计了一下,三人行,必有一女。她们兴高采烈地上街,最大的可能是去商店,尤其可能去服装店或皮鞋店。与天下所有的女人一样,对服装的浏览和采购是她们始终怀有莫大热情的一件事。当然,假如脸上的神情不那么兴奋的话,也可能是去上班。她们必须上班,工作被她们自觉成了生活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0.
北京落着秋雨。临去机场的时候,我从书架上取出一本《远航集》放进手提包里。我想路上再翻翻这本书。翻翻这本书,是想回忆书的作者华山同志。昨天——9月22日,华山同志在广州去世。我去广州,是去帮助料理他的后事,那心情正象这落着秋雨的日子。可是等到在飞机里坐下,打开《远航集》,好象又看见了作者——一个乐观健谈,风风火火的新闻记者。这使我忘掉了他的死,想起了他的生。他在中国新闻界,当然是长辈,我原本不认识。我最初读他的作品,还是三十六年前在上海学新闻的时候。先是读他写抗日战争的几  相似文献   

11.
前几天,一个中国女孩来找我.她在我的办公室里东瞧西看,忽然乐得跳了起来.原来她看见了一张我身着红军军装的彩照.这是去年冬天我去延安采访时,特意站在“中央大礼堂”前留的影.我,身为加拿大《环球邮报》驻北京分社社长,摇身一变,变成为30年代中国的女红军,这种时空交错的念头使我十分激动,当时我忘记了许多规矩、纪律,换了衣服,像模像样地当了一回“革命者”.  相似文献   

12.
做姑娘时俺爱串门,结婚以后仍爱串门。为这事,父母亲没少操过心,丈夫没少拌过嘴,街坊邻居也没少传过闲话,可俺还是那个脾气、没事在家里坐不住,串门去……一日,俺去邻居张大叔家串门,看见一家人正在玩麻将,孩子把作业扔在一边,也上了麻将桌,无人答话。俺讨了个没趣,只好又去了李大  相似文献   

13.
1966年"文革"开始后,全国性的大串联活动迅速发展起来.由于串联人数增多,交通日益拥挤不堪.于是,不少青年学生自发组织了"长征队 ",准备步行串联. 1966年8月下旬,大连海运学院的红卫兵响应毛主席号召,走出城市,走出学校,走向社会,不怕风吹日晒,步行一千公里,历时一个月,到达首都北京,开创了步行串联的先例.10月22日《人民日报》刊登了《红卫兵不怕远征难》的社论,称赞大连海运学院红卫兵步行串联是一项很有意义的创举.看到这条消息,我所在的曹阳中学高一年级同学立刻兴奋起来,纷纷联络、策划,准备步行串联.最终,我们班18位同学组成了一支长征队,决定步行去井冈山.  相似文献   

14.
十几年前,一位写小说的学长约我小酌.酒过3杯,老兄话多了:你别看我红,可在编辑眼里,我只是他们门口的石狮子而已.一家杂志到北京来,说是宴请作者,把我也叫去了.  相似文献   

15.
1994年12月17日,人民日报一版刊登了我拍摄的一组照片“辛苦了,寒冬里的户外劳动者!”。这组照片表现的是平常人平常事,拍得也很一般,却被评为人民日报当月优秀新闻作品一等奖。 一、动机 有一件事对我触动很大,使我心情久久不能平静。那是去年春季一日,我去外地讲课归来,坐的是软卧。同车厢是某设计院党委书记和他的女儿。书记在外地出差期间因车祸不幸受了重伤,经医院治疗多日,伤愈出院,20岁出头的女儿是从北京专程迎接、照料父亲回家的。一路上,父女俩有说有笑。女儿撒娇说:“爸,这回跟您一起坐软卧还行。从北京出来的时候可受罪了,硬座!周围全是‘土老冒儿’,臭哄哄的!”我听了心里不禁“咯噔”一下。我想,对面这位年近花甲的党委书记一定会开导女儿两句:“不能这样说。没有‘土老冒儿’,你就没吃、没穿、没住。他们是我们的衣食父母啊!”但事实令我失望,书记竟然一声没吭!  相似文献   

16.
芦沟桥“七七”事变,揭开了日寇侵略我国的序幕。到“八·一三”,他们的魔爪又伸到了上海。在上海,我国军民奋起抗击,不惜牺牲,与虎狼般的兽军作了三个月猛烈战斗之后,不得已撤退了,上海成了“孤岛”。有一天,我在徐家汇附近,看见日本鬼子虐待我们中国老百姓,要我们同胞经过他们岗位时,行礼致敬,一不服从,就拳打脚踢,使我非常愤恨。回到寓所,就同住在楼下的著名生物学家朱冼讲:我决定进内地去打日本鬼子。我说:“是可忍孰不可忍!死了比活着还痛快些!”  相似文献   

17.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因工作关系去北京访问了一些老作家,其中有心仪已久的<李自成>作者姚雪垠.记得我们到北京的第一天傍晚,即去木樨地路南的"部长楼",叩开了姚老的家门,迎面开门的一位面善和蔼的老太,猜想是姚老的夫人,她一听是从上海来的,即热情地把我们引进客厅,并悄悄告知,姚老已上床睡了,我进去瞧瞧.不一会只听得姚老高声问"谁来了?"回答"是上海来客","快请他们进来吧".  相似文献   

18.
我国申请举办2008年北京奥运会是全国人民关心的一件大事,温州苍南的生意人尤其关心.去年7月16日中午,我从一名从事新闻工作的朋友处听说,北京申奥成功后已有许多苍南人到北京去寻找商机,我就请他立即采写好这篇新闻并发给报社,但他觉得没办法完成.因为当时他除了这条新闻线索外,没有其他的材料,而他一时又缺乏获得相关信息的渠道.他提出,能否等了解到足够的相关材料后再发这篇新闻.但我觉得这条新闻的时效价值非常重要,若错过时机,新闻价值将大打折扣.但要很快采写好这篇新闻是有一定难度的,若一家一家企业地去采访,时间上也不允许.看来,关键还是要充分利用已有的信息网络,尽快和在北京的苍南籍商贸人员联系上.……  相似文献   

19.
我国申请举办2008年北京奥运会是全国人民关心的一件大事,温州苍南的生意人尤其关心.去年7月16日中午,我从一名从事新闻工作的朋友处听说,北京申奥成功后已有许多苍南人到北京去寻找商机,我就请他立即采写好这篇新闻并发给报社,但他觉得没办法完成.因为当时他除了这条新闻线索外,没有其他的材料,而他一时又缺乏获得相关信息的渠道.他提出,能否等了解到足够的相关材料后再发这篇新闻.但我觉得这条新闻的时效价值非常重要,若错过时机,新闻价值将大打折扣.但要很快采写好这篇新闻是有一定难度的,若一家一家企业地去采访,时间上也不允许.看来,关键还是要充分利用已有的信息网络,尽快和在北京的苍南籍商贸人员联系上.  相似文献   

20.
瞬间与永恒     
照片是一种直观记录人类社会发展演变的图片。进行照片档案整理工作近一年来,我从这一幅幅带着人间沧桑、世事变迁的照片中看到了社会的发展、人类文明的进步。虽然经我手整理的照片不下五千幅,但给我印象最深的有这样一组照片。 在我整理的照片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反映平民生活的,自然镜头也没少瞄准上海的弄堂。弄堂——一个代表着上海平民生活的名词,相信每一个上海人都最熟悉不过了。弄堂里总是有一种日常生活的安详实在,这就是上海人的生活底色。要是一个人到了上海而没有去上海的弄堂走一走,应该觉得很遗憾。照片上的弄堂虽然是四五十年前拍摄的,而且也不知其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