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年来,常有“寒喧”二字见报。比如,某某接待海外归客,自有一番“寒喧”;宾主见面,难免“寒喧”云云。到底是“寒暄”还是“寒喧”? “寒”字比较好懂,可以知道是寒冷之义,错就错在“暄”和“喧”的区别上。“暄”,温暖之义。陶潜《九日闲居》诗:“露凄暄风息,气澈天象明。”(露水寒冷暖风停止,空气清新天空明朗。)可见,“寒暄”  相似文献   

2.
“喧”与“暄”、“靡”与“糜”、“脍”与“烩”,这三组词字形相似、读音相同或相近,人们在使用时如果不能在意义和用法上分辨它们之间的细微差别,往往容易搞错,误用。先说“喧”与“暄”: 例①四十开外的陆永康迎进客人,寒喧几句之后,便谈起“生意经”来。(1984.10.4《常州日报》:《“养兔专家”之谜》) 句中的“喧”应改为“暄”。“喧”,一是解作“声音大而嘈杂”。如“喧哗”、“喧闹”、“喧嚷”、“喧扰”、“喧嚣”等。陶潜《饮酒》诗:“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  相似文献   

3.
汉语词汇非常丰富,语句词汇的构成也很严谨,不能随意改动。最近我翻阅了一些报刊,不但发现了错字别字,而且一些常见的成语也错用或改动。成了不伦不类的东西。例一,1991年《半月谈》第11期46页有那么一句话:“他(来辉武)……爬(跋)山涉水,餐风露宿”,将成语“餐风宿露”错成“餐风露宿”。作者大概忽视了这个成语的组成结构,它是由两个动宾小词组对称组成的联合词组。更令人不解的是,第二届全国“现场短新闻”一等奖作品《泉州“情侣堤”被冷落》也有“餐风露宿”的词句,点评者也未指出这一明显用语差错,令人遗憾。例二,“我们的刊物尚有诸多不尽人意之处,诚恳希望读者批评帮助(《半月谈》1992年第1期第1页);“叶利钦两次访问取得的成果均未尽人意”(《人民日报》1992年7月11日六版)。这两个句子分别用了“不尽人意”和“未尽人意”,这话不通。“尽如人意”是一成语,丢掉一个如字就不知所云了。上面两个错用的成语应分别改作“不尽如人意”和“未尽如人意”。例三,“证明他远非昨日黄花,仍有问鼎实  相似文献   

4.
一、“A:B”式报纸标题及其研究概况“A:B”式报纸标题指的是带有冒号的报纸标题,A、B分别代表冒号前后的内容。在“A:B”式报纸标题中,A既可能是体词性成分也可能是谓词性成分。例如:(1)斯里兰卡:“狮子国”的遗产(《文汇报》2006年5月4日第8版)(2)黄霜:笑傲文化江湖的不羁才子(《参考消息》2004年11月30日第13版)(3)贷款利率上调:2006年宏观调控第一炮(《中国青年报》2006年4月28日第7版)(4)国资委出新规:国有大型企业管理层持股解禁(《南方周末》2006年1月19日C17例(1)一(2)中的“A”是体词性成分,例(3)一(4)中的“A”是谓词性成分…  相似文献   

5.
近几个月来,见到了一些同仁撰文提出“图书馆是生产力”的观点,如陈晓君同志写的“图书馆也是生产力”一文(《图书馆学刊》,1992年,第2期),廖子良同志引用的“图书馆是生产力”(《图书馆界》,1992年,第1期)和“图书馆是社会主义生产力的一部分”(《图书馆界》,1991年,第4期)等。今年,广西图书馆学会召开的年会,也对  相似文献   

6.
《中国图书评论》编辑部: 贵刊1991年第3期发表的《鲁迅作品词典指谬》一文,我已拜读。该书若干条目,一字不差的抄录我社出版的《鲁迅杂文辞典》(“指谬”一文,两相对照,举例说明)。我们看了该文后,十分气愤和吃惊。今奉上我社出  相似文献   

7.
《编辑学刊》1990年第4期刊登王华良的《试论界定“编辑”概念的方法论问题》以后,于1991年第2期刊登王振铎、姚福申的两篇商榷文章,引起学术界浓厚兴趣。其中,姚福申的《“编辑”辞义辨析》(以下简称《辨析》)一文,并非仅仅批评王华良,多  相似文献   

8.
《扬子晚报》1992年3月25日五版,题为《访宋丹丹》一文中写道“……一发不可收拾……”。《新闻战线》1992年第3期,题为《“爬格子”人的呼声》一文中写道:“……一发不可收抬《新闻爱好者》(河南)1991年  相似文献   

9.
读了于鸣镝、尚玉卿二位同志的《藏书流通过程中的增殖现象》(载《图书馆学刊》,1989年年第3期以下简称《现象》)一文后,写了一篇《藏书流通过程中的增殖现象”读后》(以下简称《读后》),发表在《图书与情报工作》,1990年第3期上。于鸣镝同志于是在《图书与情报工作》,1991年,第2期上刊登了《价值一词有两种含义》(以下简称《含义》)来答复我在《读后》中所提的问题。于鸣镝同志在其《含义》一文中引用《辞海》一九七九年版(缩印本)第200页上对价值一词的解释如下: “价值:①指事物的用途或积极作用,如参考  相似文献   

10.
请先看几个例子: 一、“……说大约值七、八百元……”(《中国青年报》1991年7月7日二版《绝无仅有的“和谐”》) 二、“……每篇都在四、五百字左右……”(见江苏《新闻通讯》1991年第6期《多用“小号针”打好“连珠炮”》) 三、“……也可存活四、五十天上下……”(见《广西科技报》1991年3月7日四版《人断食后能活多久? 》) 以上三例中的“大约”、“左右”、“上下”均系蛇足之笔,应删去.因为“七、八百”、“四、五百”、“四、五十”都是大概的“约  相似文献   

11.
自1991年刊出《再论何谓编辑》以后,我有幸得到姚福申等几位先生的批评。去年以来,又见到王耀先先生的《关于编辑、出版的概念和范畴的一点建议》(《出版科学,1993年第2期)、李长声先生的《漫说一个三角锥,出版的》(《读书,1993年第9期),特别是林穗芳先生的《“编辑”和“著作”概念及有关问题》(《编辑学刊,1994年第1期),受益甚多。深感编辑概念这基本理论问题的研究已日趋深入,不同观点的佳作并起,美不胜收,它或许可望成为出版科学中收获最大的一次学术讨论。而近两年来,为这讨论而询问和关心我的人颇多。于是,想到联系自己的读书心得,写这《三论何谓编辑》。  相似文献   

12.
“参与”是参加的意思。可是,时下“参与”一词,在一些报刊上经常误写为“参予”、“参预”、“参于”。请看以下几例: 《杂文报》1991年8月16日三版《不是安坐品茗时》一文“……杂文要积极参予这一伟大的工程……”。《僚望》周刊1991年第48期《依法即可责“众”》一文“……参预往往成群结伙……”。  相似文献   

13.
同位词组由两部分组成。前后两部分从不同角度指出同一事物,作句子中同一成分。从意义上看,前后两项有互相说明的作用。例如: ①我们这辈石油工人,一定不能让你再点洋油。(张天民《创业》笫223页) ②敌人轻易不会怀疑我这个当厂长的人。(罗广斌、杨益言《红岩》第49页) 例①“我们”和“这辈石油工人”构成同位词组,作句子的主语。例2“我”和“这个当厂长的人”构成同位词组,作句子的宾语。同位词组的使用,最容易出现以下两种毛病: (一)同位词组中的前后两项概念不相等。例如:  相似文献   

14.
“编辑”概念的再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本刊1991年第2期上,我写了一篇短文《“编辑”辞义辨析》,出乎意料地收到北京、石家庄等地的来信,表示赞赏。可见《编辑学刊》的影响很广,与我持相同见解的也大有人在。最近,又看到本刊1991年第4期上刘光裕同志《再论何谓编辑》(以下简称》《再论》)一文,尽管刘先生的观点与我相左,但他说:“《辨析》虽属批评我的文字,然而都是为了繁荣编  相似文献   

15.
1991年《新闻与写作》第5期上刊登的《认真推敲,才能写得准确》一文,其中不少地方都用到“推敲”一词,如“仔细推敲”、“好好推敲”、“要逐字逐句推敲”、“认真推敲”等等。笔者认为这些“推敲”词组的运用是文章的作者以及编辑同志悉心安排的,体现了他们的匠心所在。“推敲”一词的来历众人皆知。是什么意思呢?《现代汉语词典》也好,《辞海》也好,以及新出版的《汉语大词典》都注释为“斟酌字句、反复考虑”。《认真推敲,才能写得准确》一文中众多“推敲”的运用是符合这个含义的,是经得起推敲的。这篇文章在运用“推敲”对,前面都加了状  相似文献   

16.
现时报刊上标点符号错用之处甚多。我曾在《联合词组与结构层次》一文(载《新闻战线》1983年第6期)中讲过,有些连词和点号,专用于联合词组,另有一些连词和点号,则兼用于联合词组。所谓联合词组,指由两个以上部分组合而成的一组词,组成的各部分是并列的,等立的。组成各部分之间不是这种关系的组合,当然就不能使用表示这种关系的连词和点号。下例中的顿号就用得不对:  相似文献   

17.
《编辑学报》1993年第5卷第4期222页刊出的“加强科技期刊管理 提高科技期刊利用率”一文有两处不妥,愿与庄育先和王爱和两同志商榷。 1、“一般期刊还有‘全国统一刊号’(CN),它与邮发代号不同的是,代表省份的数字,单数为报,双数为刊。”此句中的“它”是指邮发代号还是指CN号?按语法的习惯应指CN号。但CN号中代表省份的数字不分报纸和期刊,如11代表北京市,“新闻出版报”的国内统一刊号是CN11—0079,“软件学报”的国内统一刊号是CN11—2560。区分报纸与期刊应是这两组号码中的后四位数。详见《编辑学报》1991年第3卷增刊81页“3.2国内统一刊号”。  相似文献   

18.
《扬子晚报》1992年3月25日五版,题为《访宋丹丹》一文中写道:“……一发不可收拾……”《新闻战线》1992年第3期,题为《“爬格了”人的呼声》一文中写道:“………发不可收拾……”《新闻爱好者》(河南)1991年第12期,题为《上“第一稿”的乐趣》一文中写道:“……此后便一发不可收拾……”以上三例中的“一发不可收拾”应为“一发不可收”。由于多了一个“拾”字,便使原意完全反了。因为“一发不可收”是形容不断涌现,多指褒意;而“不可收拾”则是一败涂地,系指贬意。《现代汉语词  相似文献   

19.
“报刊杂志”,这是一个在各种出版物上频频出现的病态词组,它的“资格”很老,它的“病根”很深,多年来虽然有不少人“医治”过它,但一直“医”不好,至今仍经常在报刊、书籍上“亮相”。例如: ①……改革十年,多少报刊杂志雨后春笋般风起云涌……(《新华文摘》1999年第1期)②而且作古体诗歌的人也不少,今天的报刊杂志里,也常见  相似文献   

20.
编辑同志: 贵刊在1988年第5期发表冯根良同志的《新闻标题中的“顾名”》(以下简称“顾名”)一文,其中谈到“一家报纸曾有一个这样的标题:《马歇尔歇马华来士来华》。几十年后,这一标题至今有人记忆犹新,津津乐道。”笔者以为,这段文字有所失误,故不揣冒昧,愿把当时情况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