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宗教与文学在人类发展史上有着相当密切的关系。一方面,由于宗教发展需要运用文学形式.因而也就产生了宗教文学,如基督教新约、旧约《圣经》、伊期兰教《古兰经》,本身就是很好的文学艺术作品,它们具有强有力的文学艺术效果。另一方面,文学家在观审生活、进行文学创作的时候,已经将自己的宗教感情和宗教心理自觉不自觉地渗透到创作文本当中。宗教需要文学,同时宗教也给文学以巨大的影响。艺术从宗教中获取材料.发展自己。宗教心理的审美积淀神是人创造的。美妙绝伦的阿芙洛蒂特是希腊人审美心灵的结晶,是希腊审美文化的象征。黑格…  相似文献   

2.
宗教信仰与文学艺术有着同源的关系,日本学者高崎正秀说过:“一切文学艺术都来源自宗教上的仪式,最初的日本文学便是从祭祀仪式上发生的巫觋文学,作为咒术宗教而存在。”鲁迅先生的《中国小说史略》在论述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时,也注意到民间信仰对小说的影响,惜乎只是点到为止的“略论”。近年来有许多学者也选择了从宗教与文学的关系角度来研究文学,如葛兆光的《禅宗与中国文学论集》、孙昌武的《佛教与中国文学》,但正式从民间信仰的角度来研究中国古代小说的,朱迪光先生的近著《民间信仰影响下的古典小说创作》(中国文联出版社…  相似文献   

3.
《圣经·新约》文学,土要指公元一世纪到公元四世纪之间,早期基督教徒为反抗罗马帝国统治,坚持宗教活动而创作的宗教故事文学。这些作品辑录在《圣经》之中。它们和《圣经·旧约》中的文学一样广为流传,千百年来,在西方社会家喻户晓,对后世文学艺术影响甚大。因此,有介绍和研究的必要。  相似文献   

4.
集周代社会诗歌文大成的《诗经》 ,既是我国古代的一部光辉文学著作又是周代社会的一部百科全书。然而前人多从文学的角度去研究其价值 ,而很少涉及到它所反映的其他社会内容 ,例如周人的宗教哲学观等。从《诗经》的大量篇章中 ,论证周人宗教哲学观在《诗经》的表现并进而分析周人之宗教哲学与殷人宗教哲学的相承相因相革的关系 ,从而论述周人宗教哲学反映于《诗经》的内容 ,是周人对殷人宗教哲学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5.
对于作家与生活的关系这个根本性的理论问题,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早已指明了解决的途径: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学艺术归根结底都是现实生活的反映,现实生活是文学艺术的源泉;同时,文艺作品又是现实生活在作家头脑中反映的产物。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把这个问题放置在主、客体的联系中,在主、客体的交互作用中去考查,从本体论和认识论的高度揭示了作家在反映生活、表现生活中既是受动的,又是能动的这种  相似文献   

6.
论文中有没有形象?一般文艺理论著作在使用“形象”一词时,都是指文学形象而言。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辞海》在解释“形象”一词时也认为它是“文学艺术区别于科学的一种反映现实的特殊手段。即根据现实生活各种现象加以艺术概括所创造出来的具有一定思想内容和艺术感染力的具体生动的图画。”无疑,这些都是很正确的。不过,除了文学艺术作  相似文献   

7.
宗教与文学艺术由于其均偏重于"形象思维"方式,而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一直保持着一种特别亲密的关系,大体经历了一个从相互混融到两相分化、互存互动的演进过程。宗教对文学艺术的影响不仅历史悠久和极其广泛,而且相当深刻。宗教的文学艺术功能不仅表现在其对文学艺术精品的催生方面,而且还表现在其对文学艺术人才的塑造方面。宗教对文学艺术精品的催生在人类文学艺术史上是一种相当普遍的文化现象,无论是在古代希腊悲剧和莎士比亚戏剧作品中,还是在我国的古典名著中,我们都不难找到其浓重的宗教酵素。宗教对文学艺术人才的塑造功能也是同样显而易见的。可以说,离开了基督宗教的陶铸,就没有莎士比亚,而离开了中国宗教的陶铸,就没有曹雪芹。  相似文献   

8.
情爱和性爱在大多数时候被认为是文学艺术的禁区,尤其是在主流文学活动中一直处于被疏远、压抑和禁钢的境地,但是在民间文学、通俗文学中却得到了比较充分的表现,比如《子夜四时歌》。《子夜四时歌》对人(尤其是女性)的情欲世界进行了大胆地揭示,而其所使用的表现方法又莫不因爱而生,因情而有,每一字都显示我国古代民间艺术家深厚的艺术涵养及其对现实生活独特的体悟与观察。《子夜四时歌》的出现与当时的地理条件、风俗风尚、思想根源等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9.
忏悔意识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宗教意识,宗教的忏悔意在洗清人的灵魂。在西方,忏悔意识来自于基督教文化,即直接导致原罪说,这种宗教意识渗入文学中,于是有了古斯丁与卢梭的《忏悔录》,托尔斯泰的《复活》,陀斯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地下室手记》等一系列忏悔意识强烈的作品与一个个忏悔主人公,这些主人公又多是知识分子。而中国文学自先秦以来,就崇尚理性精神,宗教意识较为薄弱,因此在中国文化心理的历史积淀中,很少乃至没有宗教意义上的忏悔精神,文学作品中也缺乏忏悔意识,屈原的“虽九死其犹未悔,”(《离骚》),正是这种追求真理拯救民族而至死不忏悔的崇高精神打动了人们。《莺莺传》中张生虽有反省,但却把责任推向“女人是祸水”,对自己的始乱终弃用“予之德不足以胜妖孽”便推得干干净净。  相似文献   

10.
文学艺术来源于生活,它是现实生活直接或间接的反映,因而文学作品往往带有很明显的时代印迹。那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道德、风俗甚至科技等都会影响文学艺术的创作。  相似文献   

11.
重视对偶然性的运用 ,既是为“生活戏剧化”的戏剧体裁本身的特性所要求 ,也是文学艺术反映现实生活本来面目的基本要求使然。没有偶然 ,就没有文学艺术。文学艺术家们应当去敏锐发现、深入研究偶然性 ,并在其文学艺术创作中反映出来。举凡真正的文学艺术家 ,莫不是善于运用偶然而写就不朽精品的行家里手。戏剧中使用的偶然性因素多种多样。限于篇幅 ,本文这里仅仅就其中的一种偶然性因素即“巧合”在戏剧中的运用问题 ,展开一番粗略的探究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文学形式的认知意味为探讨视角,认为文学形式的意味是一种认知构建,呈现了对现实社会能动的理解和认知,而非一味地反映现实。在文学关系或文学作品的流传中,往往得以流传的也是文学形式及其对现实的认知,以《百年孤独》为代表的魔幻现实主义,能对寻根文学产生重要的影响,归根结底是这种文学形式为中国受众提供了一个理解现实的认知方式,提供了一个解决传统与现代、民族与世界以及过去与当下对立冲突的写作范式。由于具体现实困境和文学传统的相异,以《九月寓言》为代表的寻根文学在继承《百年孤独》的基础上,在形式上进行了富有本土化意义的变异,而这种本土化塑造了寻根文学的独特性。本文从文学形式的认知意味来探讨魔幻现实主义与寻根文学的关系,以期提供一个探索20世纪复杂文学关系的视角,理清外来影响与本土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如果我们承认再现和表现的统一是文学艺术最基本的特性的话,那么,现行的一般文艺理论或文学概论的教科书关于典型化的定义和论述都是具有片面性的。例如《辞海》是这样定义的: 作家、艺术家用以概括现实生活、创造典型形象的方法。包括概括化和个性 化两个方面,即通过个别反映一般,通过各种独特个性的人物和具体的矛盾冲 突反映某一特定时代的社会面貌和阶级面貌。这两个方面在创作过程中是统一  相似文献   

14.
《圣经》不仅是一部宗教典籍,而且是一部西方文学经典,是西方文学艺术发展的源头。当代大学生阅读《圣经》能更好地提高自己的语言水平,理解西方文学艺术作品的内涵和外延,还能提升自身精神道德素养。  相似文献   

15.
在坚持真实性的前提下,纪录片摄制应该具有文学的观察、反映生活的视野,并注重艺术追求,重视与观众的交流与沟通,才能完成纪录的使命.纪录片摄制与文学艺术有着密切的联系,它必须挖掘自身的文学品质,从文学艺术中汲取营养,以提高自己的摄制水平.从《故宫》、《江南》两部纪录片的创作思路和广受欢迎的播出效果,可以看出文学的支撑力量对纪录片创作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6.
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所推崇的文学“轻逸”风格在古今中外的文学艺术作品中普遍存在。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无法躲避沉重和困苦,往往在文学艺术中凭借智慧的灵活性和机动性寻求一种摆脱,于是“轻逸”风格的作品便应运而生并长盛不衰。  相似文献   

17.
巴尔扎克一开始将他的91部长、中、短篇小说命名为《社会研究》,但后来受了但丁《神曲》的启示,才改为《人间喜剧》。这一名称的改变,真实地反映了巴尔扎克创作思想的矛盾。即一方面要如实地反映和批判现实生活,一方面却找不到解决问题的现实办法,只能借助于宗教的力量。《守财奴》中葛朗台太太便是这种宗教力量的产物。葛朗台太太无疑是作者为表达他的思想而创造的与葛朗台相对照的一个人物形象。在贪婪、冷酷而又极端吝啬的守财奴面前,葛朗台太太表现得是如此的忍让、善良和超脱。小说中,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赞美道:“天国的光辉…  相似文献   

18.
众所周知,文学是我们人类的一种重要的精神现象,是社会现实生活在人脑中的能动反映,是一种审美的意识形态.而文学欣赏既是一种审美活动,更是一种再创造活动.在文学欣赏活动中,欣赏者与作品之间存在着双向互动、互为主体的复杂对应关系,是一个充满着注意、期待、预设、回味等诸多心理活动动态的辩证过程,所以文学欣赏绝不是可以一蹴而就那么简单.  相似文献   

19.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说:"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对于宗教的认识,古今中外虽各不相同,但宗教意识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对超自然神秘力量的崇拜.有人说,诗歌只有与宗教结合被神灵指引才有可能产生好诗,比如但丁的《神曲》、歌德的《浮士德》、泰戈尔的《飞鸟集》等.这一观点虽有偏颇,但也说明了一个道理:当一个人的内心强大起来,获得真正的自由和解放,他便可以飞出凡尘,建立另外一个世界.这时候,他可能就与神和上帝不远了.当代中国诗坛,局限于现实的身体写作者多如牛毛,而寓于宗教的神性写作者并不多见.  相似文献   

20.
在十年动乱时期,林彪、江青一伙实行愚昧专制主义,肆意践踏党的宗教政策,剥夺公民信仰自由的权利,捣毁古刹名寺,扫荡宗教艺术,大量古代珍贵文物遭到空前的浩劫。今天,我们应当继续清除“左”的思想的影响,科学地分析宗教与宗教艺术的联系与区别,正确地估价宗教艺术的审美价值,批判地继承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剔除其糟粕,吸取其精华,以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宗教作为一种观念形态,是现实生活在人们头脑中的虚幻的、歪曲的反映。恩格斯说:“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反杜林论》,《马恩选集》第三卷,354页)这一科学论断,深刻地揭示了宗教的本质及其产生的历史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