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秋风"一词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最早出现于《楚辞.九歌.湘夫人》:"女弱女弱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再加上宋玉《九辩》中那千古感概:"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文学中的秋风便纷之沓来,并且与悲凉哀愁之感结下了不解之缘。在之后的两千多年里,历代文人骚客笔下的"秋风"被不断重复、点化、裂变,并在不同的历史阶段逐渐生发出诸如怀远人、思故土、忧身世、恨别离,萧索、凄迷、忧怨、悲壮等意象。  相似文献   

2.
苏东坡的《水调歌头》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诗词佳作。其中,“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引发了人们对人生无常的感慨,而“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则代表了人类的美好愿望。这两句最令人感慨,也是这首诗最难翻译的部分。笔者在《名作精译——《中国翻译》汉译英选粹》中找到了朱纯生的译本。下文将会对该译本中某些有争议的句子进行评论。  相似文献   

3.
唐宋,是古典诗词最为灿烂辉煌的时期。在唐宋纷繁的诗词意象中,让人涵咏不尽的是多姿多态的“雨”意象群。打开唐宋诗词作品,到处听得到沙沙雨声。杜甫诗中“雨”意象出现了246次;李商隐也是写雨高手,诗中有关“雨”的意象出现了73次;柳永也对雨有所偏爱,作品中通过雨的意象运用,从而营造出万千情愁的手法不下15处。真可谓雨意信手拈来,秀外慧中、以柔为美的民族个性被融贯在纤柔的境界之中。本文试将唐宋诗词中的“雨”意象分为喜悦之雨、愁苦之雨、清雅之雨、禅理之雨四类,并就其各自蕴含的人生意义进行分析探讨。一、喜悦之雨在喜雨诗中…  相似文献   

4.
月下情缘     
“明月儿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队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这是苏轼的《水调歌头》。  相似文献   

5.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相似文献   

6.
当诗人们表达别离主题时,又惯于袭用哪些意象呢?如果对别离诗词进行一番全方位的扫瞄,我们就会发现,与别离这一生命现象结缘最深的意象有柳、水、酒、月、云、草等等,而在别离诗词的意象群中,柳出现的频率最高,蕴藉的离思最深,因而也最为引人注目。  相似文献   

7.
月对于很多人来说都有割舍不掉的情感,常常借月来抒怀言志,因而望月思乡、望月怀人、望月感怀几乎成了诗词中的永恒主题。尤其在唐宋词中更是非比寻常,有人天交互的意味。本文拟对唐宋词中“月”的意象的丰富内涵进行一些分析。  相似文献   

8.
王宇虹 《阅读与鉴赏》2006,(10):21-22,28
翻开古典诗词,几乎处处都闪烁着月亮的清辉。月亮,悬挂在中国古典诗坛的上空。“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诗经·陈风·月出》)自《诗经》始,历代诗人便有着解不开的月亮情结。《春江花月夜》一诗围绕月亮创造了内涵丰富的审美意象,构成了月亮不尽的审美世界。明月升起,皓月当空,万物澄碧,引起青春初醒的诗人对天发问之豪情,比照古今,视接千载;月夜光华,弥漫着难以言传的相思离愁,也激起有情人之间浪漫的想象,乘着月亮到达彼此,聊慰相思之苦;月落西斜,江树摇曳,无尽的孤独落寞尽在今夜不语的月光中。种种月亮意象,分别联…  相似文献   

9.
送别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常见主题,人事有浮沉,人生多乖违,往往聚散无常。因此苏轼《水调歌头》词有“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之慨。而古代交通不便,一旦分离,再会难期,就连通信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汉文人五言诗《旧题〈苏子卿诗〉四首》其四中云:“良友远离别,各在天一方。山海隔中州,相去悠且长。嘉会难再遇,欢乐殊未央。”相互欢合难以如愿,悲离之情油然而生,别离也就成了人生不得圆满的一大遗憾。南朝江淹《别赋》:“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对天性敏感的诗人来说,别离则更易伤情。  相似文献   

10.
“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别离是古典诗词的重要主题,而且诗人在表达某种特定的情感时,往往会借助于一些与之相应的具有定型指义的抒怀意象。那么,古典诗歌有哪些常见的表现离愁别恨的意象呢?仔细研读柳永千古传诵的咏别名篇《雨霖铃》,会给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一、柳:唯有垂杨管别离“杨柳岸”,为什么是“杨柳”而不是其他呢?刘禹锡说:“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柳”者,“留”也。古人又有折柳送别的习俗,正所谓“载酒送春别,折柳系离情”。更何况柳的“长条故惹行客,似牵衣待话,别情无极”,活脱就是一种款款惜别的多情姿态。…  相似文献   

11.
王茂基 《甘肃教育》2006,(1B):24-24
“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别离是古典诗词的重要主题,而且诗人在表达某种特定的情感时,往往会借助于一些与之相应的具有定型指义的抒怀意象。那么,古典诗歌有哪些常见的表现离愁别恨的意象呢?仔细研读柳永千古传诵的咏别名篇《雨霖铃》,会给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西楼:积淀丰厚文化内蕴的意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楼”一词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多次出现.如“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李煜《相见欢》)、“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清照《一剪梅》)、“到晚来闷把西楼倚,见了些夕阳古道,衰柳长堤”(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大凡喜爱古典诗词的人都知道,在唐宋诗词中,“西楼”是个高频率的经典意象.譬如: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认为,中国古代诗词历经时间的洗礼,至今仍然散发出夺目的光华,其内中浓郁的悲剧意识的底蕴绝对是一个重要的因由。本文以唐宋以前的中国古代诗词为案例,认为中国古代诗词中的悲剧意识主要有“姻缘之苦”、“别离之愁”和“亡国之恨”三种样态。  相似文献   

14.
在苏轼的《赤壁赋》中,主客望着朦胧、淡雅的江月,举杯吟咏《诗经·陈风·月出》时,在他们的眼里,月亮是一位冰清玉洁的女子,款款而深情,主客因之而欢愉;沉浸在烟波浩渺之中,扣船而歌:“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月亮却是如此的可望而不可即,主客因之而生悲情。可见,牵动主客情愫的便是这多情的“美人”,“美人”承载了作者苏轼复杂的情感。“美人”意象最早见于《诗经·陈风·月出》:“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月出皓兮,佼人懰兮。舒忧受兮,劳心慅兮。月出照兮,佼人燎兮。舒夭绍兮,劳心惨兮”……这首诗记载了一个男子…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词意象入手,撷取了宋词别离主题中出现频率较高的“亭”意象,从它的文化渊源,因袭关系,意象功能和审美意义等方面结合文本做了具体深入的分析,阐释了“亭”在宋词离别意义中的生发功能。  相似文献   

16.
诗词中咏“月”的佳句顺手拈来,细细品味起来,作者眼中的“月”早已不能用一两个词来概括说明了,“月”早已随着诗人那真挚丰富的情感而蕴蓄了多重含义,成了一个立体的情感寄托物。如果按月的蕴含不同而分类,“月”的意象可分为以下几种:(一)“月”的时间意象月有阴晴圆缺,又有规律的循环,因而古人早有以月计时的历法,诗词中用“月”单纯表示季节的也非  相似文献   

17.
月为何物?苏轼云“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陆机云“照之有余晖,揽之不盈手”,张于湖云“素月分晖,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李白云“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谢庄云“美人迈兮音尘阙,隔千里兮共明月”……小小一轮月,奈何生出如此多的情愫?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月“是一个出现频率极高的审美意象.由月可联想到人的美貌,在月中可寄托人们的相思离别之情,望月可生发生命短暂、人生有限之叹,月还可以象征人的某种情感.  相似文献   

19.
“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是东坡名篇《赤壁赋》里的一个句子。在人教版高级中学《语文》课本第三册中,此句的注解是“朗诵明月诗里的‘窈窕’这一章”,即《诗经·陈风·月出》的第一章“月出晈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其理由为“‘窈窕’与‘窈纠’音近,所以苏轼称之为‘窈窕’之章。”我认为“窈窕”并非“窈纠”的笔误,东坡所吟咏的不是《诗经·陈风·月出》的第一章,而是曹操的《短歌行》和《诗经·周南·关雎》。  相似文献   

20.
在古人的诗词意象里,往往有些意象是有固定的意思的。若能正确掌握这些意象的含义,无疑能对理解鉴赏这首诗词提供重要的思路,提高答题的命中率。1、月亮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如“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