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前些时候,笔者认真观看了获1991年度全国电视新闻一等奖的18条新闻录像,感到其中有几条新闻存在不足或严重不足,就此提出来,供评委及获奖新闻摄制人员参考。 1、《“多子多福”思想害苦李天有一家》——河南新闻中心选送。主要存在的问题:一是画面重复,声画对位效果差。新闻一开始的画面是几位计生工作人员从李天有居住洞穴中走来的“近景”。后来又重复了这一镜头的“全景”,这便给人一种多余的感觉。这条新闻是采用声画对位的方法编辑的,但对位效果不好,使人感到“声音赶画面”。二是声画不符。解说词说:李天有“躲进了这荒无人迹的破山洞”,而画面表现出来的是丘陵地区,而且道路清晰可见,没有“荒无人  相似文献   

2.
为配合“第五届香港书展”而首次举行的一项“深爱的书”有奖提名竞猜活动于7月中旬圆满结束。据从收到的1300多份表格的统计,被选为十本香港读者“深爱的书”依次为: 1.戎子由及梁子霖的《李天命的思考艺术》 2.张戎的《鸿——三代中国女人的故事》  相似文献   

3.
“执行难”的新解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强制执行法》难产之际,依照中国国情打造的“执行联动机制”,被官方认为是解决“执行难”痼疾的一道良方,但尚待实践检验  相似文献   

4.
今年元旦前夕,宜宾“白毛女”罗昌秀辞世。1月4日至6日,一篇消息来源和署名各异,但表述文字和内容竟大致相同的报道陆续登上天南海北的各类报纸,其中竟有多家报纸说罗昌秀是喜儿的原型。北京一家报纸称:“大型歌剧《白毛女》主人公的原型、80高龄的四川宜宾‘白毛女’罗昌秀去世”;另一家报纸上罗昌秀照片下的说明为:“曾为‘喜儿’原型的罗昌秀”。上海和广州各有一家报纸的标题为《“喜儿”辞世》、《“白毛女”原型罗昌秀去世》;广州另一家大报在报道中也有“喜儿原型罗昌秀”之说……罗昌秀是喜儿原型吗?澄清“其然”并不…  相似文献   

5.
《宝鸡日报》有个高矗20年的“对联擂台” 《宝鸡日报》只是陕西省内的一家地市报。然而,在中国楹联界,该报却算得上是声名显赫。因为,《宝鸡日报》有一个巍巍矗立了20年的“对联擂台”。  相似文献   

6.
王化云 《新闻前哨》2003,(10):78-78
近日读到一篇文章,题目是《郭梅尼作品的生命之源》,介绍的是《中国青年报》记者、《生命的支柱——张海迪之歌》的作者(和徐家良合作)、范长江新闻奖获得者郭梅尼“磨笔头”的故事。文中说。有次她到岳西一个贫困偏僻的山村采访,“是一家一家地跑,打开碗厨看看剩菜,掀起床单摸摸铺垫”,“样样事都那么一腔热情”,“吃饭时还要和村干部聊天”。  相似文献   

7.
读2月3日一家晚报,二版有一个标题《将扫雪进行到底》,让我感觉总有点“别扭”,这可能是“将……进行到底”这种句式的标题出现频率过多的缘故吧,把人弄“腻烦”了。不就是扫个雪吗,犯得着这么小题大做吗? 为弄清此类标题的使用频率到底有多高,我上网检索了2000年的三家晚报,结果是:有两家用了8次,一家则用了多达17次。标题的内容五花八门,什么《将女足进行到底》、《将“贺岁”进行到底》、《将“新概念彩电”进行到底》、《将炸酱面进行到底》、《“美少女”能将青春进行到底吗?》真是没完没了。 自从电视连续剧《将爱情进行…  相似文献   

8.
“文山会海”的“会海”,对报纸上的报道来说,也是一种积重难返的痼疾,此“病”以十年“文革”中作害为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新闻界拨乱反正,力革积弊,报纸上“会海”的面貌已有所改变今年以来,《新华日报》以整党为契机,在省委的关怀和  相似文献   

9.
什么是独家新闻 关于“独家新闻”的概念,学界可谓众说纷纭。由于对概念的理解和偏重点不同,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具有代表性的说法:(1)由一家新闻机构向外界发布的新闻。(甘惜分主编《新闻学大辞典》);(2)只有一家媒体报道或一家媒体率先报道的新闻。(《中国新闻实用大辞典》);(3)独家新闻,就是“人无我有”的新闻,但并非任何一条“人无我有”的新闻都可成为独家新闻,它必须是影响较大能引起读者广泛关注的。  相似文献   

10.
平楚良 《传媒》2015,(11):40-41
《余杭晨报》是杭州日报报业集团旗下的一家区域性报纸(前身为《城乡导报》,创办于2004年11月,2014年12月更名为《余杭晨报》),其服务区域主要面向杭州市余杭区,是一家区县级小报.然而,就这么一家小报,却以“小的魅力”“小的活力”,以其他媒体无可比拟的优势,走创新融合之路,实现了“小而美”.  相似文献   

11.
近日读到一篇文章,题目是《郭梅尼作品的生命之源》,介绍的是科技日报记者、《生命的支柱——张海迪之歌》的作者(和徐家良合作)、范长江新闻奖获得者郭梅尼“磨笔头”的故事。文中说,有次她到岳西一个贫困偏僻的山村采访,“是一家一家 地跑,打开碗厨看看剩菜,掀起床单摸摸铺垫”,“样样事都那么一腔热情”,“吃饭时还要和村干部聊天”。 郭梅尼采访为什么有“一腔热情”,被采访者为什么与她“心有灵犀”?在读她的属个人体会性的文章《在人生的跑道上》中,我找到了答案,她说:“记者和采访对象之间往往有一堵墙”,“这就要求记者掌握一把打开人物心灵宝库的金钥匙”,“尽快地推倒”这堵墙,“使自己的心和采访对象贴近”。  相似文献   

12.
汪志 《新闻三昧》2004,(5):43-43
笔是一家化工企业的员工,闲时我最大的爱好就是:喜欢“爬格子”。工作十几年来,本人已先后有2000多篇各类体裁的章在《工人日报》、《人民日报》等全国100多家新闻报刊发表,其中有30多篇在全国获奖,而获奖的章又都是些“豆腐块”。  相似文献   

13.
时评是什么? 2006年7月,河北《燕赵晚报》全面改版,《今日时评》专版应运而生。作为一家主流媒体变革过程中发生的一个小小的“新闻事件”,实在并不值得我们骄傲与自豪。因为,这时候,全国各种媒体上的时评已是盛况空前,如《人民日报》的“人民论坛”、《中国青年报》的“青年话题”、《南方周末》的“方舟时评”、《南方都市报》的时评专版等。据统计,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中心城市的报纸,都辟有时评专版或时评专栏。[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元三 《青年记者》2009,(17):47-48
初试锋芒 副刊,是中国报纸的一个传统,一大特点。尽管是“报屁股”、“龙尾巴”,但不可小觑。从上海的《申报》、《新闻报》,到北京的《京报》、《晨报》,再到《民国日报》、《时事新报》,以及后来的《大公报》、《文汇报》,无一家报纸没有副刊。这些副刊,有综合性的,有文艺性的,有综合性与文艺性相结合的——即综合性文艺副刊。言论是副刊的眼睛。鲁迅的杂文,大部分就是发表在报纸副刊上的,成为副刊的火眼金睛,引起社会的震动。  相似文献   

15.
“灌输真知,表扬万物”。这是鲁迅为1912年创办于绍兴的《越铎日报》写的办报主旨中的话。然而,鲁迅后来失望了,到了他逝世的前一年,他叹道:“现在的报章之不能像个报章,是真的;评论的不能逞心而谈,失了威力,也是真的。” (一) 在鲁迅生活的那个年代,报纸上虚假的、失实的报道“俯拾皆是”。对这种状况,鲁迅是深恶痛绝的。他以笔为投枪,刺向制造传播假新闻的记者的恶习,刺向新闻失实的种种痼疾。鲁迅指出,新闻失实的痼疾之一是夸大  相似文献   

16.
张瑜 《声屏世界》2008,(6):34-35
山东电视台齐鲁频道的《拉呱》自2005年10月开播以来,凭借曲艺与新闻的嫁接,再加上方言的播报方式,取得巨大成功,改变了绝大多数山东观众18点之前较少看电视的习惯。经过两年多发展,势头很猛的《拉呱》因其自身包含着难以克服的痼疾,遇到发展瓶颈。“曲艺”成就了《拉呱》,也制约了《拉呱》。  相似文献   

17.
“总有一种思念让人刻骨铭心,总有一种关爱让人泪流满面,总有一种激情让人浑然忘我,总有一种结合让人守候终身”这段话很熟,依稀记得好象是南方一家著名媒体的广告语,读着挺让人冲动的。但是,最近看到这段文字却是在一套“家庭书架”上,由期刊杂志界的一面旗帜——家庭期刊集团编辑推出的“家庭书架”,包括《婚姻物语》、《恋恋风尘》、《绝对诱惑》、《性趣盎然》等分册。“这里有最感人的故事,这里有最动人的情感”,无疑,“感动”是“家庭书架”的主打词,所以有评论:家庭书架——久违的心灵感动。“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也是一个英雄匮…  相似文献   

18.
《文汇报》于11月4日“笔会”专刊发表陈四益和丁聪合作的《诗画话》,对《新编二十四孝》一书提出批评。文章说,《二十四孝》又有了《新编》,是一家党报的出版社出版的。开卷第一篇,题目叫《姚重晔(华)孝心不怨》,舜的继母对他打骂虐待,已属触犯刑律;父母合谋,几番加害,更是杀人未遂,然而必要大舜逆来顺受,无怨无悔,这才叫“孝”。以这种精神为最基础的精  相似文献   

19.
冰野 《兰台内外》2007,(1):64-64
“市”最初叫作“市井”,是买卖货物的场所。《国语》有“处工,就官府;处商,就市井;处农,就田野”之说。《汉书》有“商相与语财利干市井”句子。那么。为什么叫作“市井”呢?据《管子》云:“立市必四方,若造井之制,故曰市井”。当然,古籍中关于“市井”的释义还有很多,如《汉书》颜注说:“市,交易之处;井,共汲之所”。《风俗通》所收俗说:“市井,谓至市者当于井上洗濯其物香洁”。较为后人认同的是《春秋井田记》说:“井田之义,一曰无泄地气,二曰无费一家,三曰同风俗,四曰合巧拙,五曰同财货。因井为市,交易而退,故称市井也。”  相似文献   

20.
《新疆新闻界》今年第二期《知识窗》栏目里的“黄色书报的来历”,摘文有误。①摘文中说:“19世纪英国,有两个报业资本家,一个叫赫斯特,一个叫普拉茲”。这里的“英国”应是“美国”。此外,“普拉茲”应以“普利策”为妥。“普利策”是我国比较标准和通用的译音,亦为我国新闻界听熟悉,用“普拉茲”会使一些不了解美国新闻史的人误以为是另外一个人。②摘文中说:“其中有家报纸名称叫《黄色的孩童》,此句有误。在19世纪末期赫斯特与普利策的报业竞爭中,并无一家叫此名的报纸。实际情况是,19世纪90年代,普利策办的《纽约世界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