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哇——”随着哭声,我连忙过去,只见一个紫色的牙印深深地印在一个孩子的手臂上,问是谁,孩子用手一指:“宁宁!”我生气地问:“宁宁,你怎么咬人?”“谁叫他不给我玩的。”宁宁一副理直气壮的样子。其实宁宁是一个非常有灵气又有独特个性的孩子,小脑瓜里装着许多有意思的想法,语言表达能力强,能明确  相似文献   

2.
比尔·盖茨从小就是一个爱探究事物的孩子。一天,全家吃饭的时候.比尔·盖茨的爸爸老盖茨问全家的人:“谁动我的刮脸刀了?怎么上边有毛呢?”  相似文献   

3.
从前.法国有个聪明的孩子,人人都赞美他.称他为神童. 一次。国王在后花园里散步,忽然指着水池问身边的大臣:“池中有几桶水?”大臣们都被这古怪的问题问住了,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答不上来,国王很扫兴,说:“给你们三天的时间,谁能回答谁就有赏.”  相似文献   

4.
一个多月前的一天,孩子放学归来,一进门就兴奋地说:“我们班主任今天实行一项‘新政’,改站着发言为坐着发言。老师说今后只要他上语文课,他点着谁发言,谁坐着发言就是了。”好。好。好。我一连说了几个“好”。心想这个“改良”,也许在全国都是值得推广的。以后一连几天里,我总是问孩子你们班主任坐着发言的“新政”怎么样了?孩子总说:“我们老师总是一点哪个同学发言,哪个同学就情不自禁地站了起来,老师也总是说,请坐下,请坐下发言。”后来,我也懒得问了。近日,我又想起那个“坐着发言”的“新政”来,于是问:“怎么样,…  相似文献   

5.
一个多月前的一天,孩子放学归来,一进门就兴奋地说:“我们班主任今天实行一项‘新政’,改站着发言为坐着发言。老师说今后只要他上语文课,他点着谁发言,谁坐着发言就是了。”好。好。好。我一连说了几个“好”。心想这个“改良”,也许在全国都是值得推广的。以后一连几天里,我总是问孩子怎么样?你们班主任坐着发言的“新政”怎么样了?孩子总说:“我们老师一点哪个同学发言,哪个同学就总是情不自禁地站起来。老师也总是说,请坐下,请坐下发言。”后来,我也懒得问了。近日,我又想起那个“坐着发言”的“新政”来,于是问:“怎…  相似文献   

6.
一个多月前的一天,孩子放学归来,一进门就兴奋地说:“我们班主任今天实行了一项‘新政’,改站着发言为坐着发言。老师说今后只要他上语文课,他点着谁发言,谁坐着发言就是了。”好。好。好。我一连说了几个“好”。心想这个“改良”,也许在全国都是值得推广的。以后一连几天里,我总是问孩子,你们班主任坐着发言的“新政”怎么样了?孩子总说:“我们老师总是一点哪个同学发言,哪个同学就情不自禁地站了起来,老师也总是说,请坐下发言。”后来,我也懒得问了。近日,我又想起那个“坐着发言”的“新政”来,于是问:“怎么样,你们…  相似文献   

7.
徐铃铃 《班主任》2023,(12):22-23
<正>一个意外的奖励为了让孩子们学会发现自己的闪光点,学会发现快乐,我创建了一个“好消息角”——在黑板的角落里开辟了一块空地,用来公布班级中的喜事,谁进步了、谁表现出色了,名字就会出现在上面。中午,有孩子跑到办公室告诉我:“徐老师,小B用水浇别人,把人家的头发都浇湿了。”我三步并作两步,一到教室就看到了湿淋淋的小X和手拿矿泉水瓶的小B。一见到我,小B立即低下了头,脸上写满了后悔。我把小B拉到一旁,问:“喜欢浇水吗?”他摇摇头,随即又点点头。  相似文献   

8.
章颖 《早期教育》2001,(22):37-37
儿子吉吉,今年四岁,上小班。可别看他年纪小,玩拼图游戏已有近两年的时间了。他对这个游戏情有独钟。坐在那儿一玩就是一个小时,反反复复,不知厌倦。有朋友曾经问我:你是怎样教孩子拼图的?其实很简单.那就是和孩子一起玩,在“玩,中教”,在“玩中学”。  相似文献   

9.
西方哲学史上有一个著名的故事:在剑桥大学,维特根斯坦是大哲学家穆尔的学生。有一天,大哲学家罗素问穆尔.“谁是你最好的学生?”穆尔毫不犹豫地回答:“维特根斯坦。”“为什么?”“因为.在我的所有学生中.只有他一个在听课时.老是流露着迷茫的神色.老是有一大堆问题。”后来维特根斯坦的名气超过了罗素。有一次有人问维特根斯坦:“罗素为什么落伍了?”他回答说:“因为他没有问题了。”  相似文献   

10.
生命的悲哀     
生命是一个奥秘,它的价值在于探索。因而,生命的惟一养料就是冒险。一个孩子到一座废弃的楼房里玩耍,他听见一阵阵悲伤的哭泣声传来。孩子寻声找去,在一个角落里,一个四四方方的铁笼里,囚着一个干枯得皮包骨头的人,哭泣声就是他发出来的。“你是谁?”孩子问。“我是我的生命。”那人说。“谁把你关在这里的?”孩子问。“我的主人。”“谁是你的主人?”“我就是我的主人。”  相似文献   

11.
开学才几天,讲台上就有了好几支铅笔。我问学生:“谁丢铅笔了?”没有人回答;我又问:“这支.红艳艳的,上海三星牌的,谁的?”小朋友你看我.我看你,都很迷茫;我再举起另一支:“这支,刚卷了个头,几乎还是新的,谁的?”最后,我举起另一支:“这支.还是绘图铅笔呢,是漂亮的绿色,谁的?”依旧没有回答.小朋友们都瞪着无辜的眼睛瞧着我……  相似文献   

12.
冬天的清晨有些凉意,一缕阳光穿过层层高楼照射到我们身上。结合今天的教育目标,我和孩子们正在感受朝阳的美。这时与目标无关的趣事发生了,一个孩子发现滑梯上有许许多多的小水珠,他一喊,所有的孩子全涌到了滑梯边。我看孩子们的兴趣点已转移,就改变目标,与孩子们一同研究起小水珠。我问他们:“猜猜看,这些小水珠从哪里来 ?”孩子们有的说:“是爷爷刚刷过滑梯。”有的说:“是楼上的人用盆子倒下来的。”有的说:“是下的雨。”有的说:“是雾。”有的说“是老天爷的眼泪”……到底谁说的对呢 ?我没有急于告诉孩子们答案,而是与…  相似文献   

13.
奚芳  潘懿 《学前教育》2007,(2):34-34
幼儿园上课没有铃声提示,我常用的办法是用音乐提示孩子。可现在的孩子没那么乖。一次,音乐放了几分钟,孩子们毫不理会,还是没安静。我略作思考。就关了音乐说:“老师想和你们换个座位,你来坐老师的椅子,我坐你的小椅子。”大家静下来,看着我的脸色,瑞瑞问:“老师,这是批评还是表扬?”“你们说呢?”我不动声色,轻轻地问。小宝说:“不是表扬也不是批评,就是换了做小老师。”我顺着他的话说:“谁来和我换?”小宝马上举起小手。怕我看不见,手指头使劲伸直。  相似文献   

14.
丁丁是家里的“小皇帝”,爸爸和妈妈总是娇惯他,以致于到了中班还要老师帮他穿衣服、叠被子。为了增强丁丁的自理能力,老师不知建议过多少次,希望父母不要溺爱孩子,他自己的事情让他自己做,可是家长却不愿孩子吃苦受累。经过观察,我发现丁丁很热衷玩“娃娃家”,而且经常当“爸爸”。我灵机一动,想出了一个好办法。一次“娃娃家”的游戏中,我问孩子们:“今天老师要做一次娃娃家里的孩子,谁愿意当爸爸?”“我”。丁丁立刻跳了起来。“丁丁,你为什么要当爸爸呢?”“因为当爸爸很舒服,什么都不用干,孩子还要听我的。”听了他的…  相似文献   

15.
有一次,上帝想接四个孩子到天上玩玩儿,就对他们说:“说吧!我给你们每人一个机会,你只要说出一个心愿,我就能立刻把它变成现实。”第一个孩子立刻回答:“我想变个瞌睡虫,会飞,只要往老师的鼻子眼儿里一钻,他就立刻睡着了。”上帝问:“为什么?”“他睡着了,才不会给我们留那么多的作业!”第二个孩子说:“我想当一回老师,就当一回,当一个特别特别厉害的老师!”上帝问:“为什么?”“这样,我也就能给老师的孩子留好多好多作业了!”第三个孩子说:“我想过一个绿颜色的星期天!到绿色的草地上踢一会儿足球!”上帝问:“怎…  相似文献   

16.
《中学教育》2006,(9):61-61
星期日上午,野生动物园的门前有一队人,大家正排队购票入内。 小王站在队伍里,他看到售票门口的玻璃上写着“成人180元,小孩半票,1.1米以下免票”,就问一个孩子的父亲:“他有多高?”孩子的父亲说:“1.3米。”“那得买半票了。”小王说。孩子的父亲并不做声。  相似文献   

17.
小红花笑了     
王晓蕾 《早期教育》2005,(12):40-40
每次打预防针。总有一些孩子哭哭喊喊,老师们虽急得满头大汗。可孩子就是不肯配合。怎么办呢?我发现孩子们非常喜欢小红花,何不借助小红花效应。激励孩子勇敢地面对打针呢?于是。在打针前。我先奖励每个孩子一朵小红花,并告诉孩子:“打针时。如果谁勇敢,不哭。他的小红花就会笑;如果谁哭了,他的小红花就会和他一起哭。”令我高兴的是:每个孩子在打完针后都会迅速跑到我面前。神气地说:“老师,  相似文献   

18.
教育管理学博士黄全愈先生的《素质教育在美国》一书,说到这样一件事:中国的孩子学画,画完后常问:“像不像”,而美国的孩子则问:“好不好”。他进行了剖析,中国的教育模式是黑板——学生的眼睛——经由学生的手把黑板上的“样板”画下来。美国孩子学画.老师往往不设样板、不立模式,让孩子从现实生活的内心想象的过程中自由“构图”。仔细分析.“像不像”是一个简单的南眼睛到手的过程。  相似文献   

19.
先让我们看这样两个镜头:一年级语文课上,孩子们在学习“bpmf”。老师用多媒体出示一个孩子听广播的画面,然后问:“小朋友,你看到了什么?”刚入学的孩子不谙世事,一个孩子马上站起来:“老师,你是不是想教我们读b呀?我早就会了。”老师有些尴尬,仍不失温和地说:“我问的是你看到了什么?”那个孩子带着一脸的委屈坐下了。一只小手举起来:“我看到了一个录音机。”老师摇摇头。另一只小手举起来:“我看到了录音机上的天线。”老师摇摇头。第三只小手举起来:“我看到了一个小朋友在听录音机。”老师还是摇摇头。最后终于有一个…  相似文献   

20.
张锐 《江苏教育》2007,(11):41-42
学校花房里开出了一朵最大的玫瑰花.有天早晨.苏霍姆林斯基在校园里散步,看到一个小女孩从花房里摘下了那朵最大的玫瑰花。从容地往外走。苏霍姆林斯基弯下腰,亲切地问:“孩子,你摘这朵花是送谁的?能告诉我吗?”小女孩害羞地说:“奶奶病得很重.我告诉她学校里有这样一朵大玫瑰花.奶奶有点不信.我现在摘下来拿给她看。看过了我就把花送回来。”听了孩子天真的回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