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娟 《山东教育》2005,(19):64-65
《桂林山水》是人教版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一单元的一篇看图学文,课文以优美简练、生动形象的语言,描写了桂林山水的秀丽景色,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教学的重难点是引导学生感受桂林山水那种独特的美,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如何突破这个重难点呢?教学时我们做以下设计:  相似文献   

2.
《荔枝》语言朴实,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无限思念之情。本文的重点是表现母亲对儿孙的爱,引导学生具体感受这融于“小事”之中的深深母爱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也是本课教学的难点。为突破这一重难点,可做以下设计:一、强化初读,走近文本以赛读的形式调动学生熟读文本,达成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感知。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默读课文,找出课文写了母亲的哪几件事,读读并体会从这几件事中你能感受到什么?这样让学生初步感知母亲的爱。二、品读感悟,走进文本1.读进文本,读中感悟。引导学生仔细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在有感受的地方写下自己的体会。再进一步提出默读…  相似文献   

3.
维林山水)是一篇“看图学文”,教学时要体现其课型特点。笔者就“学文’才的“读”谈点教学建议。(桂林山扬这篇文章描述了桂林秀丽多姿的山水景色,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为使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教学本课,可安排多种形式的读,以读促思,引导学生从读中求解。范读。在学生细致观察(桂林山水》彩色图后,可由教师范读课文。目的在于让学生初步体会作者是按什么顺序进行观察的,观察的重点放在什么地方,用哪些词语来描写桂林山水的特点。在此基础上由朗读能力较强的学生再读课文,其他学生对照课文边听边勾画出重点词句…  相似文献   

4.
《桂林山水》这篇课文以优美、简洁的语言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桂林山水的美景,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在教学时,要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词析句,使学生借助课文感受祖国山河的美,感受祖国语言的美;引导学生领悟作者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为了突出本课的教学重点,尝试探索一种语文阅读教学的新模式,我采用“读”与“悟”相结合的教学法,按照“自读感知———选读自悟———精读感悟———赏读自得”四个环节来设计这节课。一、自读感知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学中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地获…  相似文献   

5.
语感是对语言的感受能力,包括语音感受、语义感受、语言感情色彩的感受等。叶圣陶先生早就说过:“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语感训练。”这句话明确指出,要加强语言文字训练,首先必须加强语感训练。低年级课文篇幅短小,内容浅显,大多容易理解。在教学中,我就以读为主,让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读出重音、停顿,并辅之以各种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语感,加强语言文字训练。 一、读读听听低年级的课文都注上了拼音,因此,学生一看到课文,就能正确地读出来,在教学时,首先让学生自由地多读课文,让学生进行初步的语言感受,接着,再让学生听听,听老师范读,听课文的配乐录音等。如教学《小小的船》一课时,学生通过自己朗读课文,已感受到月亮弯弯的,船小小的,星星闪闪的.接着,老师再让小朋友闭上眼睛,聆听音乐和老师深情的朗读,那梦幻船的音乐把学生带入了太空世界,较深刻地领会了语言所表达的内在含义,体  相似文献   

6.
一、激情导入 ,激发兴趣。1 同学们 ,在我们祖国广袤的土地上有秀丽神奇的黄山、水平如镜的西湖、巧夺天工的苏州园林、美丽富饶的西沙群岛 ,更有那甲天下的桂林山水。(课题)2 今天 ,老师要和你们一起去观赏桂林山水 ,去领略它独特的美。坐稳你们的小船 ,我们出发了。二、整体感知 ,带入情境。1 范读课文。(屏显动画 ,音乐伴奏)2 此时 ,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让学生说出自己真实的感受)3 小结 ,并引读第一节。怪不得人们都说 :“桂林山水甲天下”。(板书 :甲天下)三、精读第二节 ,体会感情1 自由朗读要求 :把最吸引你、最…  相似文献   

7.
(一)听读入境教学开始,教师可根据课题启发谈话,然后播放配乐的课文录音(或范读)。通过听读,让学生“披文以入情”进入作品的意境之中,将输入的文字信息  相似文献   

8.
课堂预习指导“五读法”山西/穆枝一读课文,使学生整体感知全文。在范读(教师范读纪录音范读)全文时,让学生带着“本文主要写什么”的问题去听读,从而使学生在听读的基础上初步了解课文大意。范读结束后,教师可以采取层友、诱导、设问等多种形式指导学生整体感知全...  相似文献   

9.
《桂林山水》是一篇优美的散文,紧扣桂林山水的特点,描述了桂林山水的秀丽多姿。课文景是美的,描述美景的语言也是美的,贯穿于美景、美文之中的是作者被祖国壮丽山河的美激荡起来的情感。教学中应通过指导学生有层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桂林山水的美,体会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相似文献   

10.
语文学科的重要特点是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教育的辩证统一。如何使学生在学习语文基础知识,掌握语文基本技能的同时,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呢?下面就教学《桂林山水》一文为例谈点粗浅体会。《桂林山水》是小语八册第一单元的一篇看图学文,这篇课文图文并茂,情景交融,作者通过描写桂林水和山的特点,以优美、简练的语言生动形象地展示了桂林山水的美景,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我在讲这篇课文时,从导语入手,图文结合,抓住文章的重点词句,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让学生感受了祖国的名山大川的美,感受了祖国语言的美,增强了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  相似文献   

11.
近日,我有幸聆听了常州市金坛实验小学吴建强老师执教的《碧螺春》(苏教版12册)一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是一杯散发着清新气息的"自采茶" 在简练的导入结束后,吴老师就由"采茶"入手,让学生自读课文,从文本中去自行感受采茶的乐趣。学生有所感悟后,吴老师配乐范读,让学生边听边想,深入体会文本中所描绘的采茶情  相似文献   

12.
《颐和园》是第三组教材中的一篇讲读课文。这篇课文,作者按照游览颐和园的顺序,抓住景物的特点,生动形象地展示了颐和园的湖光山色、亭台阁榭、长廊石桥等优美图景,表达了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游览顺序,理解作者是怎样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述的,以此来启迪学生想象景物之貌,感受景物之美,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一、理清顺序,掌握课文脉络 课文是按照作者游览颐和园的顺序记叙的。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通读全文,以获得对课文整体的初步印象,在此基础上,可按以下的步骤进行教学,从而使学生掌握课文的脉络:第一步,弄清作者是按怎  相似文献   

13.
读中品真爱     
《珍珠鸟》是苏教版国标本四年级上册第6单元的一篇文质兼美的课文,作者冯骥才以细腻的笔触、婉约的文姿、浓郁的情感,为我们谱写了一曲人鸟之间相互依赖、真爱的颂歌。本人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让学生在读中体会美,感受爱,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一、配乐听读,感知文本在教学本课时,本人为《珍珠鸟》配  相似文献   

14.
一、感知感受,明确目标要想明确学生在课文中学到什么, 怎么去学,教师应首先要对教学内容感知感受,才能确定教学目标和妥当的教学方法,才能引导学生去感知感受。为此,我一读课文,了解课文写了什么?二读课文,理解作者为什么写这些?三读课文,知道作者为什么这样写?四读课文,想想我有什么感受?五读课文,掌握教学重点、难点、疑点、情智切入点,教与学的方法……例子是说理的依据,认知目标不是例子,而是作者意图阐述的道理。因此,本课的认知目标:认识事物间有必然的联系。通过阅读,领会到作者通过因果、连锁、相承、总分等逻辑关系来构思组篇,说…  相似文献   

15.
教《蛇与庄稼》一文时,我俯案备课,初感困惑:教学目标怎样定芽要学生认知什么芽智能在哪芽体会什么样的情感芽三者之间有何联系芽联系起来又有何作用芽一连串问号在脑海萦绕未得其解,待到反复阅读课文始觉有点眉目。一、感知感受,明确目标要想学生学到什么,怎么去学,教师应首先要对教学内容感知感受,才能去定教学目标,想教学方法,然后让学生感知感受。为此,我一读课文,了解课文说了什么;二读课文,理解作者为什么说这些;三读课文,知道作者为什么写这些;四读课文,想想我有什么感受;五读课文,掌握教学重点、难点、疑点、情智切入点,想教与学的…  相似文献   

16.
设计理念力求突出课文所蕴含的人文精神———作者对小珊迪的同情之心。以研究“双心”阅读(以朗读为中心,以情感为核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个性的张扬,使课堂与生活相衔接。眼教学过程和设计意图演一、情境创设,先声夺人让学生观看交通事故的图片,并配以如泣如诉的二胡独奏《江河水》,看后闭上眼睛想像那悲惨的一幕。(耳听为虚,眼见为实,那种被车撞的悲惨画面自然就再现于眼前,对死者的怜悯之情流露无疑。)二、学文明理,朗读训练1.通过朗读训练,体会小珊迪的诚实、善良。(1)配乐范读。学生听老师范读课文第二、三段,思考:小珊迪去…  相似文献   

17.
一、创设情境,整体感知美 1.课前,老师布置学生充分地预习课文,广泛收集资料,在此基础上,我把学生的几幅自画作品制成课件,配以范读,让学生对图文进行整体感知.  相似文献   

18.
陈斌 《现代语文》2013,(11):59-61
教学中语文教师引导学生对文学作品反复吟诵,涵咏咀嚼,仔细玩味,真正进入作品的内在境界,与作者同呼吸共命运,进而引领学生进入文学艺术的殿堂,邀游在美的海洋中。语文课文意境美的表现:情景交融的诗意美,课文立意的含蓄美,思想情感的崇高美,意境整体的和谐美。语文课文读出意境美的实现:一是教师范读,配乐诵读,感受意境美:二是角色诵读,品味诵读,体悟意境美。  相似文献   

19.
《麻雀》是统编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教学这篇课文,教师要根据单元教学目标,正确选择教学内容,通过整体感知、学习表达等途径,引导学生走进文本,理解老麻雀的护犊之情,掌握作者如何写清楚事件发展的整个过程,体会作者的写作方法。这样,才能提高学生习作表达能力,为单元写作做好铺垫。  相似文献   

20.
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这是新课程标准的指导理念。现行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文质兼美,可读性强,人文性强,字里行间充满了浓浓的情和意。在教学中,教师应变换各种形式引导学生反复读课文,在读中感受情,在读中融入情,在读中张开想象的翅膀,把握作者的情感脉搏,受到情感的熏陶,激起情感的波澜,从而达到不需解说、自悟其义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