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3 毫秒
1.
通常情况下,人们将“距离”分为“时间距离”、“空间距离”和“心理距离”三个层面,其中心理距离是核心层面。师生心理距离指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在心灵上的远近关系,它反映了教师和学生的心理间隔程度(以下将师生心理距离简称为师生距离)。  相似文献   

2.
凌耀如 《考试周刊》2009,(6):135-136
21世纪是信息化的世纪,利用网络教室进行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已成为当今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普遍趋势。在网络教室环境下学生自主权空间提升的同时,教师应该如何才能更好地利用此网络环境提高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助交流,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这是目前信息技术教学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师的权威性存在.教师在与学生交流、互动方面存在一定的矛盾。大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时,宁可问同学或者干脆什么也不做或者玩游戏,也不求助于教师.这种情况极大地影响了教学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师生之间良好的人际关系意味着学生在心理上趋向于教师,教师和学生的交往在时间上频率增加,在空间上距离缩短,易于使学生模仿教师的思想行为和接受教师的暗示,它不仅有助于学生形成某种行为准则,而且对学生的个性,诸如价值定向、性格特征等的形成和发展,都能发挥较大的作用。教师可以合理利用罗森塔尔效应这种"绿色思想"为指导,创建一种自由、本真的绿色课堂,促使学生自由、主动、健康地发展,实现课程教学中的教育公正。  相似文献   

4.
胡争银 《成才之路》2011,(30):52-52
英语课堂教学是一门美的艺术。成功的英语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开发智力、陶冶情操,更应该给人一种美的享受。要使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要使教师、学生、教材等诸多要素完美而和谐地统一在一起,形成一种既丰富又单纯,既活泼又有序的多样统一的和谐气氛。这种气氛就是英语课堂教学的和谐美,它能使教师和学生以教材为媒介,自然而轻松地达到各自的教学目的和学习目的。  相似文献   

5.
石磊 《小学生》2013,(7):30-30
马克吐温说:"紫罗兰把它的香气留在那踩扁了它的脚踝上。这就是宽容。"教学中的宽容,是指教师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所表现出的不良言行与举止给予宽容,是对学生的谅解和尊重。宽容可以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也可以使学生心服口服地接受教师的严格要求,宽容是师生和谐相处的润滑剂,那么在教学中教师应如何运用宽容的艺术呢?一、细节上的宽容在教育学生过程中,教师经常会发现个别学生不断地犯同一个错误,而且这个错误是教师反复纠正过的。还有的学生总  相似文献   

6.
于坤 《考试周刊》2010,(22):122-123
身为一名农村初中英语教师,在英语课堂教学研究过程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英语课:教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讲,“有条不紊”地授课,而学生则在下面认真地听讲和记录,但就是缺乏教师与学生的有效互动。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积极性不高,课堂效率自然就不高。因此,我认为,要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就必须让课堂充满激情,真正有“激情”的英语课堂.不仅仅要求教师充满激情地教,学生也要充满激情地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中来。  相似文献   

7.
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传统教育中的师生关系在以往的应试教育中,教育活动以教师为中心,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性,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课堂教学活动基本上是老师讲,学生听。教师往往凌驾于学生之上,对学生的自主性、自尊心视而不见,师生关系经常处于冲突和对立之中。在这种环境中,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就不可能发挥,素质教育的实施具有很大的难度。二、实施素质教育要求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和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两个基本要素,二者缺一不可。在这一活动中,教师是主导性的因素,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调控着学生和整个教学过程。而学生…  相似文献   

8.
学生在校学习容易产生两种“心理距离”:一是学生与教学内容之间的心理距离。这种距离大多产生于教材内容抽象程度较高之时,或教师纯客观地抽象地“分析”、灌输。使学生难以形成真切感受之时。二是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心理距离。教师与学生虽然经常同处一个空间,但他们之间由于多种原因会有心理距离。从而使学生不敢或不想接近老师。  相似文献   

9.
李霞 《学周刊C版》2011,(11):72-72
在郊区教师的日常教学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文章非常优美.教师在讲台上卖力地讲解.想方设法帮助学生体会.可最后让学生说自己体会的时候.学生却什么也说不出来,让教师感觉很无奈。我认为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学生的课外知识少。那么.如何增加学生的课外阅读呢?我认为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0.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教师在日常的作文教学中经常碰到“学生咬笔头,老师皱眉头”的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无内容可写、无话可说。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就是平时不注重观察生活.感受不到生活中细微的感人的事情.课外阅读面窄.不注重材料的积累.缺乏对生活的思考。要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就要指导学生在积累材料上下功夫。根据本人教学实践.采取以下做法: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教学是教与学的统一,也是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的统一.这种统一是通过师生之间的交往与互动来实现的。教师由主演变为导演,将大量的时间和空间让给学生,并不意味着教师作用的降低。学生的主体性和个性离不开教师的培养和塑造。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是必不可少、无可替代的。哪些地方应该引导?如何有效地引导?这是我经常思考的两个问题。以下是我在课堂教学中的一些实践和粗浅体会。  相似文献   

12.
和谐,是古往今来人类孜孜以求的美好理想和愿望。而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也将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给教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同样也给教师带来了不可多得的机遇。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着特殊、奇妙的作用。在新课程教学中,这种作用尤为明显重要。它像一根彩带拉近了师生心灵的距离,使学生学习动机由单纯的认知需要上升为情感需要,使教师工作动机由职业需要上升为职责需要。  相似文献   

13.
在教学中,经常发生着信息不对称现象:教师看到的、听到的并不一定是学生的真情;反之,学生看到的、听到的也并不一定是教师的本意.这种信息输出与输入的错位常常导致教师和学生判断与决策的错误,影响教学的真实效果.  相似文献   

14.
刘美林 《学周刊C版》2011,(10):136-136
多年来受应试教育的直接影响.传统的教学一直难以摆脱升学率和分数的影响.形成重教轻学的教学模式。教师居高临下.以讲为主:学生被动接受.以听为主。教师经常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呆板单一.极大地抑制了学生主动性的发挥.  相似文献   

15.
学生在校学习容易产生两种“心理距离”:一是学生与教学内容之间的心理距离。这种距离大多产生于教材内容抽象程度较高之时,或教师纯客观地抽象地“分析”、灌输,使学生难以形成真切感受之时。二是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心理距离。教师与学生虽然经常同处一个空间,但他们之间由于多种原因会有心理距离,从而使学生不敢或不想接近老师,也就不可能对老师所教的知识产生兴趣。因此,老师决不能忽视自己与学生之间所处的人际情境的现状。这两种距离一旦形成,学生就会拒绝学习,或者即使学习,也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要缩短这两种心理距离,教师必须…  相似文献   

16.
分析了高校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的沉闷现象,认为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教师和学生双方都尽力维系课堂上的“和谐”气氛,害怕伤及对方的“面子”;提出了打破这种“和谐”,活化课堂教学的方法。指出要尽力消除师生双方的等级观念,拉近师生距离;教师和学生都要提高专业水平,使教师不再害怕学生提问,学生不再害怕回答错误,教学活动真正在活跃、轻松、动态的和谐气氛中进行。  相似文献   

17.
张永刚  赵洪柱 《中国教师》2010,(Z1):178-178
课堂上经常会有这种情况:教师在卖力地讲,学生感觉听明白了,但做题时还是无从下手或一做就错。经过教师分析,学生又恍然大悟。这种状况不改变就不会有好的教学效果。从课堂入手,优化教学设计,提高效率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解题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上海市金山县中学戴丽萍解题是数学教学中一个基本形式,一般学生都比较重视,但学生对题目往往不加选择,拿来就做.而不善于探索解题思路,不善于总结解题规律.因此,在解题教学中教师若能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经常地有意识地向学生提出一些...  相似文献   

19.
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学习中“交流-活动”模式是一个发展、成长的过程,对于教学理念的转变和提升是教师进行教学改革的关键.教师通过对教学行为方式的改变让学生感受到教学文化的魅力.在教学改革中,师生之间进行的双向互动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这让课堂回归到学生手中,教师在其中是引导者,通过交流,教师来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从而更好地帮助学生提高能力.笔者通过对“交流一活动”模式的分析探究,来感受它所带来的课堂优化.  相似文献   

20.
教师与学生犹如演员与观众.观众的掌声是对演员精湛表演的肯定。作为教师.都不愿看到自己的课堂上有趴桌子睡觉、开小差的情况发生.但这种现象还是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我们不要一味地责备学生不认真听讲,而要审视教师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对学生的吸引程度。今天的所谓关注学生.也正是关注学生的课堂表现.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适时调整自己的教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