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立足“说话”采写新闻,就是为了“说话”采写新闻,就是从“说话”出发去采访、去写作,就是把新闻采写的着眼点放在表达意见、观点、思想、倾  相似文献   

2.
传统新闻时代对“及时性”的固守,与网络新闻时代对“全时性”的追逐,是近年来世界新闻潮流演进在新闻价值观方面的两种不同的理念表现。全时新闻观念把网络新闻采写在时间概念上分成三个层次:第一层是全天候的新闻采写,第二层是全历史的新闻采写,第三层是全过程的新闻采写。  相似文献   

3.
耿昭汝 《新闻前哨》2022,(12):35-36
广播新闻传播稍纵即逝,它不能像报纸新闻那样可以回味与重读。人们在收听广播的时候,经常会“听了后面的忘记前面的”,或者经常出现“一听而过”、“听过就忘记掉了”的状况。因此,对于广播新闻的采写及语言有着更高的要求。本文基于时代背景,首先探索了现阶段广播新闻采写所面临着的主要调整以及发展趋势,再结合各项要求下针对广播新闻采写工作提出了几点建议,旨在帮助广播新闻采写实现“多技能化”转型,与时代共存,助力现代化新闻事业发展。  相似文献   

4.
《盐阜大众报》记者杨树立撰写的《好稿采写例话》一书,近日已由新华出版社出版。 《好稿采写例话》收录了作者的省以上好新闻获奖作品,以及在省级以上新闻业务刊物发表的论文、采写心得共76篇。全书以专题研究方式,针对新闻采写中不同题材、不同视角、不同形式的处理,深入 浅出地进行现身说法,如“把新闻写成花边消息”、“一个题材多种处理”,“把现场新闻写深刻”、“多视角审视社会问题”、“采写人物通讯的得失”、“用投稿者眼光编辑”、“记者经历的故事”等等。《例话》中收录的作品大多是作者从采访一线捕捉的“活鱼”,以…  相似文献   

5.
最近,我采写了3篇新闻,这3篇新闻在《川东南报》发表后。均被新华社采用,我从中悟出了如何采写全国性新闻的“秘诀”。一、在比较中找新闻新闻界一位老前辈说过:“新闻没有同全国比较,就不能说明问题。”作为地方报的记者,要使自己采写的新闻跳出小天地,走向大市场,就得善于  相似文献   

6.
拍摄人物、风景照时,照相机的镜头和被拍摄景物相连成的直线与被拍摄景物的平面要取一个合适的角度,谓之摄影角度。不唯摄影如此,文字等新闻作品的采写者在挖掘和表现新闻事实时也很讲究“切入点”、“出发点”、“着眼点”,这也就是新闻采写的“角度”,简称为新闻角度。角度不好,“窈窕淑女”会被拍成“半老徐娘”,“奶油小生”会被拍成“半百老头”.新闻采写角度不好,“金光闪闪”的新闻事实会为“沙土”掩没。相反,新闻角度好了,可以小见大,收到事半功倍、滴水见太阳的奇妙效果。但凡事总有个“度”,过犹不及。如果把“新闻角度”强调过了它应有的“角度”,或者使“新闻角度”扭曲了它应在的“角度”,那就不是“新闻角  相似文献   

7.
新闻是客观事物与新闻采写者主观意识相结合的产物。新闻虽然在采写上力求客观,但由于采写者受不同社会、不同阶级、不同文化的影响,除极少数反映科学技术、自然界变化的新闻外,大多数的新闻总会带有采写者主观意识的烙印。换言之,在新闻客观表象的背后,总有采写者的主观意向,不管是倾向性也好,或称目的性也罢,总是采写者主观意识的间接反映。主观意识客观存在于新闻采写的过程中,并在新闻采写中起着不可漠视的作用。但如果对其认识和把握不当,就会导致新闻采写走入“误区”。比如,采访之前确立主题思想,为不少记者的不少采访活动所运用。但若主题不植根于长期生活积累,只凭主  相似文献   

8.
“冷静”、“冷峻”、“冷处理”是我在新闻实践中摸索的新闻采写方法。  相似文献   

9.
穆青不但以他的新闻作品为中国新闻界树立了典范,而且在新闻采写理论方面也有突出建树。他关于散文式新闻、视觉新闻和实录性新闻的倡导与论述,就是他对新闻采写理论创新与改革的重要贡献。这“新闻三论”是穆青长期采写实践的理论升华,是他观察分析世界新闻新潮,结合中国新闻界现状而阐发的真知灼见。“三论”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集中反映了穆青的新闻思想,为中国新闻理论增添了新的内容。  相似文献   

10.
在“新闻与想象”的讨论中,许多同志提出了“新闻中想象的运用与限制”的命题。这个命题是讨论的关键所在。新闻采写中既离不开想象,又需要加以限制,这种思维方式应以共自身的逻辑存在,而不是靠“限制”原则的外在的提醒。我的命题是:“想象——印证”是贯穿新闻采写活动始终的、两个既不相同又紧密相连的、对立统一的心理过程或思维方式。这两个矛盾又统一的心理过程在新闻采写活动中呈现出规律性的表现。  相似文献   

11.
在“新闻与想象”的讨论中,许多同志提出了“新闻中想象的运用与限制”的命题。这个命题是讨论的关键所在。新闻采写中既离不开想象,又需要加以限制,这种思维方式应以其自身的逻辑存在,而不是靠“限制”原则的外在的提醒。我的命题是:“想象——印证”是贯穿新闻采写活动始终的、两个既不相同又紧密相连的、对立统一的心理过程或思维方式。这两个既矛盾又统一的心理过程在新闻采写活动中呈现出规律性的表现。  相似文献   

12.
记者在同一新闻事件的采访中,如何挖掘出不同的新闻,做到同一新闻不“同质”,在新闻落点、引导舆论上,给读者耳目一新的感觉呢?这是新闻竞争的需要,也是读者对所关注的主流媒体的期待。更重要的是对新闻采写的操作者——记者,采写“习惯”上的挑战。  相似文献   

13.
新闻是不停地在路上寻找美丽的故事。如今,“新闻故事化”已越来越多地运用在新闻采写中。所谓新闻故事化,就是记者在新闻采写中发掘新闻事实中的故事因素,以讲故事的形式表现新闻事实,使新闻报道充满人情昧和亲和力。  相似文献   

14.
我认为,多在经济与社会的结合点上作文章,是扩大新闻报道面,吸引广大读者关注的有效途径。前年,我在《人民日报》“经济生活”版上先后发表了《168“电话算命”风波》和《打工者不是“包身工”》两稿,均引起了社会各界的不同反响,说明采写经济社会新闻是大有可为的。 这里,我们不妨先来探讨一下什么是经济新闻?为何要采写经济社会新闻?如何采写好经济社会新  相似文献   

15.
一名合格的科技记者,最基本的“功课”应该是把深奥难懂、题材重大的科技原理和科技事件,通俗地、浅显易懂地传达给读者,而从平凡的日常生活中发现重大的科技新闻,则是其较强的新闻采写能力的体现。笔者从2000年下半年开始跑科技线,先后采写了一些较有影响的科技新闻。其中,《红嘴鸥可能“断子绝孙”》获2000年度湖北新闻奖一等奖,受到省、市新闻界同行好评。我在科技新闻的采写实践中深切感受到,一条好新闻的发现,一篇好作品的产生,最需要的是记者的细致观察和创造性思维,在科技新闻采写中尤其如此。细心观察:从“正常”中发现疑问生活中处…  相似文献   

16.
我认为,采写新闻人物有两个明确的目标,引用鲁迅谈小说创作的话来说,就是“勾灵魂”和“画眼睛”。 (1)“勾灵魂”是关于采写内容的目标,要求记者充分展现出新闻人物所拥有的新闻特性,挖掘出新闻人物能给读者以教育和启示的精神内涵。 “勾灵魂”首先要把新闻人物同一般人物区分开来,把握好新闻人物的新闻特性,通俗地说,就是要找到人物的“新闻点”。 新闻人物往往与一个新闻事件或者一个社会焦点联系在一起,新闻人物都是某个新闻事件的载体,勾画出他们与新闻事件最重要的联系,揭示出人物背后的新闻信息,是采写这类新闻人物…  相似文献   

17.
读者之声     
解放军驻昆某部政治部邓忠开:去年初,我从基层连队调到部队政治部报道组,当一名报道员。那时,就连新闻“五个W”是什么我也不知道。采写的稿件都是泥牛入海,杳无音讯。新闻干事向我推荐《新闻与写作》。其中的“新闻来稿评析”、“新闻选择探微”、“新闻标题写作”、“采写体会”等专栏通俗易懂,一下把我吸引住了。我把1992年至今收藏的  相似文献   

18.
本文主要以作者从事工商新闻采写中的一些案例为切入点,结合自己采访时积累的经验,重点介绍了在“实战”环境下一些新闻采写技巧和心得体会。  相似文献   

19.
本报讯刘桥良报道:鼠标轻点,所属各单位的工作动态、新闻信息尽收眼底;号码一拨,千里之外的新闻采访自如。这是北京军区某师为使新闻报道骨干及时了解、掌握、采写基层动态新闻,而在部队局域网上设立“基层新闻信息网”页带来的可喜局面。  这个师所属基层单位分布在2省(市)11个地区,点多线长给报道骨干采写新闻稿件带来了一定的困难,致使许多有价值的新闻因采写不及时而变成了“旧闻”。为改变这一局面,该师在为新闻报道中心开通“新闻热线”的基础上,又充分利用部队局域网络,设立了“基层新闻信息网”页,并下发通知要求所属…  相似文献   

20.
现场短新闻作为新闻文体的一种形式,越来越受到新闻界的普遍重视。如何采写现场短新闻,已成为广大新闻工作者不断探索、实践的新课题。但是,笔者在编辑工作中发现,一些作者采写了所谓“现场短新闻”,其实本人并没有深入到新闻事件发生的现场,而是通过事后访问“复原”而成的。对此,笔者有不同的看法。用复原法采写现场短新闻有违现场短新闻提出的初衷。大家知道,1989年政治风波之后,新闻单位在总结经验教训时,提出了如何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