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宋诗话(上)     
顾炎武《日知录》云:“三百篇之不能不降而《楚辞》,《楚辞》之不能不降而汉魏,汉魏之不能不降而六朝,六朝之不能不降而唐,势也。”唐诗之不能不降而为宋,亦势也。《沧浪诗话》谓唐诗“透彻玲珑”,“言有尽而意无穷”,宋诗则有“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之病,刘克庄《竹溪诗序》谓宋诗多“经义策论之有韵者尔,非诗也”,杨慎《升庵诗话》谓“唐人诗主言情,去三百篇近,宋人诗主言理,去三百篇远”,是轻宋  相似文献   

2.
简评王国维的境界说王晓真中国古代文学史中,有一种包括探讨诗人轶事、诗的创作、赏析、评价等方面的专书,大部分以“诗话”为书名,如《六一诗话》、《沧浪诗话》等。但也出现了《词话》类的专著,如明代陈霆的《诸山堂词话》、清代毛奇龄的《词话》。前者的内容平淡无...  相似文献   

3.
《人间词话》在论述诗境、妙悟、诗法三方面与《姜斋诗话》极为相似:在诗境论上,《诗话》以为有境之诗写景不似“五里雾”,诗中“情不虚情”,诗歌重在“一意”;《词话》认为写景妙在“不隔”,词人不失“赤子之心”,词以“境界”为最上。在妙悟论上,《诗话》称道诗中“神理”,读诗贵在“自得”;《词话》赞赏诗人“神悟”,读诗当重气象。在诗法论上,《诗话》指出作诗未尝“无法”,但不得拘守“一成之法”,舍筏登岸,方为“现量”;《词话》讲究“章法”,据弃浅陋之法,主张于意境上用力,止于“无迹可求”。可见观堂词论深受船山诗论影响。  相似文献   

4.
苏东坡的《为程筠作归真亭》诗中,有“会看千字诔,木杪见龟趺”句,有人议为不当。囚为“龟趺”是刻成龟形的碑坐,怎么会出现在树杪呢?如王直方在其《诗话》中说的:“龟趺是碑坐,不应见于木杪也。”但叶梦得颇不以为然,他在《石林诗话》中说:“学者多议子瞻‘木杪见龟趺’,以为语病,谓‘龟趺不当出木杪,殊未之思。此《题程筠先墓归真亭》也。东南多葬山上,碑亭往往在半山间,未必皆平地,则下视之龟趺出木杪,何足怪哉!”何薳在《春渚纪闻》中也认为“木杪见龟趺”是合情合理的,指以为病者,实系“误疵坡诗”。他还举出杜甫《北征》诗中“我行已水滨,我仆犹木末”句进行反驳说:“岂亦子美之仆,留挂木末,如猿猱耶!”  相似文献   

5.
叠字亦即重言词,它是由两个相同的字组成的词语。叠字作为一种修辞手段,在诗词中有特殊的妙用,这一点古人早已注意到了。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十九首,‘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一连六句,皆用叠字,今人必以句法重复之甚。古诗正不当以此论之。”郭绍虞说:“胡应麟《诗薮》谓‘未必古人用意为之’,参屈宋知古人是有意为之。但何以连用叠  相似文献   

6.
一清人王夫予在他的《■斋诗话》中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这是一个颇有代表性的诗学观点,它几乎概括了自北宋欧阳修撰写《六一诗话》以来许多诗论著作中关于诗的基本观念。渚如“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矣”(《六一诗话》),“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胡应鳞《诗薮》),“作诗本乎情景,孤不自成,两不柏背”(谢榛《四溟诗话》),等等,都强调了景和情的密切关系,并把这种关系看做是诗的根本。如果我们翻开浩似烟云的中国古典诗歌卷帙,也不难发现,凡是烩炙人口的佳作,确实  相似文献   

7.
关于诗词中的“意”,古人讲过很多话。如:“诗以意为主,文词次之,或意深义高。虽文词平易,自是奇作”(刘攽《中山诗话》)。“文章以意为之主,字语为之役”(王若虚《滹南诗话》)。“诗贵意,意贵远,不贵近,贵淡不贵浓”(李东阳《怀麓堂诗话》)。“凡为文以意为主,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之兵卫”(杜牧《答庄充书》)。  相似文献   

8.
唐代的崔颢为人轻薄,却写了一首颇为沉厚的《黄鹤楼》诗。诗曰;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鹅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宋·严羽《沧浪诗话·诗评》云:“唐人七律,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此“第一”当谓其最早,非谓最好,然亦足见宋人对此诗之推崇。《唐才子传》卷一曾记大诗  相似文献   

9.
集句诗,旧时作诗方法之一,即选取前人一家或数家的诗句拼集而重新成诗。据《左传·哀公十六年》载,孔丘卒,鲁哀公集《诗经》句为诔以悼之,此被后人谓为集句诗之始。晋人傅咸曾集七经成句为《七经诗》,此可算是中国现存最早的集句诗。以后,为集句诗者渐多,到了宋代,为之者更盛,而成就最大且倍引后人瞩目者当数文天祥。  相似文献   

10.
前人论及岑参诗的风格特征,或谓其“悲壮”“豪伟”,如严羽曰:“高、岑之诗悲壮,读之使人感概。”(《沧浪诗话·诗体》)陆游云:“公诗信豪伟,笔力追李、杜。”(《夜读岑嘉州诗集》)或谓其清切、孤秀,如杜确云:“属辞尚清,用意尚切,其有所得,多入佳境,迥拔孤秀,出于常情。……时议拟公于吴均、何逊,亦可谓精当  相似文献   

11.
现在通行的《李白集》中 ,一般在集后《诗文拾遗》或《集外诗文》中皆以宋代黄伯思《东观馀论》所记为据 ,录有《上清宝鼎诗》一首 ,作为李白之佚诗。对于此诗之真伪 ,除了王琦曾疑为“乩仙之笔”或“好事者为之”外 ,后世皆未作深入讨论 ,而往往只是因袭王说。实际上 ,不仅《东观馀论》所记是错误的 ,王琦所疑也是没有根据的。这首诗的作者是有名可考的——在苏轼诗集中 ,它以《李白谪仙诗》为题 ,完整地保留着。考察这首诗在苏集中的著录及流传情况 ,可以确认其作者为苏轼。  相似文献   

12.
《论语·学而》中有一个经典的片段: 子贡日:“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日:“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日:《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日:“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相似文献   

13.
宋代诗歌评论,自欧阳修始有《诗话》之作,效者蜂起,蔚为大观。欧阳氏自题其《诗话》云“集以资闲谈”,谓集录诗人琐事轶篇和对名篇佳句的品评谈艺。后许(岂页)《彦周诗话》自题又云:“诗话者,辨句法、备古今、纪盛德、录异事、正讹误也。”此言诗话的目的和内容,颇为全面具体。其为文则短札谈片,颇似随意闲笔,但记述诗人事迹、考证文句、阐发和赏析诗意,实有助于文学批评,其中的屈原和楚辞评论,在屈原思想行为的评价、楚辞  相似文献   

14.
苏轼《书黄子思诗集后》“盖自列其诗之有得于文字之表者二十四韵”,有论者解作“二十四联”,以否定传统谓指司空图《二十四诗品》。通检《苏东坡全集》,其诗题中另有“作诗二十四韵”一例,与上面书跋语中的宾语结构关系不同,意义因之有别:诗题中“二十四韵”无修饰语,指一首诗的韵脚数,当解作“二十四个韵脚”(即“二十四联”);而书跋中“二十四韵”,前有定语“其诗”,与后面“有得于文字之表者”、“二十四韵”在意义上有关系,当解作“二十四首诗”,实指司空图《二十四诗品》。  相似文献   

15.
诗词的开头与结尾,常常影响甚至决定全篇的成败与妍媸,所以诗词作者都非常重视。宋人严羽在他的《沧浪诗话·诗法》中就说过:“对句好可得,结句好难得,发句好尤难得。”明人胡震亨也在《唐音癸签》中指出:“七言律不难中二联,难在发端及结句耳。发端,盛唐人无不佳者,结句颇有之,然亦有转入他调及收顿不注之病。”这里所讲的发端和结句就是指开头和结尾,笔者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总  相似文献   

16.
文章就《荀子》中引《诗》和论《诗》两个方面进行了探讨:分析了《荀子》引《诗》中《雅》居多的原因;浅析了荀子论《诗》.即“《诗》、《书》之博”与“《诗》、《书》故而不切”是否真正矛盾,及何为荀子提出“善为《诗》者不说”的意会读《诗》法.  相似文献   

17.
“李贺诗集”卷二《感讽五首》之二诗有二句曰:“寒食摇扬天,愤景长肃杀”,我翻过古代许多版本的“李贺诗集”,此处“摇扬”二字之“扬”,皆作提手旁之“扬”,无作“木”旁之“杨”者,但有个别的版本如《锦囊集》、四库全书本《昌谷集》、清姚文燮注本《昌谷集》此处却作“垂杨”.“李贺诗集”卷四有《新夏歌》一首,篇末二句曰:“三月摇杨入河道,天浓地浓柳梳扫”,其中“摇杨”之“杨”,许多版本都作“木”旁之“杨”,但也有个别的版本如《锦囊集》、《全唐诗》之李贺诗集此处则作提手旁之“扬”.李贺诗这两处之“摇杨(扬)”,作“垂杨”和尚有作“摇漾”者暂不论.而以《感讽诗》作“摇扬”和《新夏歌》作“摇杨”者居多(如《协律钩玄》、光绪四年宏达堂开雕本的《李昌谷诗注》,也有《感讽诗》和《新夏歌》皆作“摇扬”者,(如吴汝纶评注本《李长吉诗集》,《全唐诗》之李贺诗集)还有人认为这两处皆应作“摇杨”者(如今人刘衍《李贺诗校笺证异》.①)应以何者为长呢?虽一笔之差,却一为动词,一为名词,含义迥别,不可不辨.  相似文献   

18.
南宋严羽曾自信自矜地说:“仆之《诗辨》,乃断百年公案,诚惊世绝俗之谈,至当归之一论。”(《答出继叔临安吴景仙书》)严氏全然未曾料到,他在《沧浪诗话·诗辨》里非议苏轼等“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以后,不仅不能“归之一论”,反而引得历代论诗者聚讼纷纭,争执不息。如何看待苏轼“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近年来学术界颇多公允评价;对苏轼“以议论为诗”这一突出特点,尚觉议论不够。笔者不辞浅陋,欲就此考其原由,辨其是非,论其得失,以求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19.
现在通行的《李白集》中,一般在集后《诗文拾遗》或《集外诗文》中皆以宋代黄伯思《东观馀论》所记为据,录有《上清宝鼎诗》一首,作为李白之佚诗,对于此诗为真伪,除了王琦曾疑为“乩仙之笔”或“好事者为之”外,后世皆未作深入讨论,而往往只是因袭王说,实际上,不仅《东观馀论》所记是错误的,王琦所疑也是没有根据的,这首诗的作者是有名可考的-在苏轼诗集中,它以《李白谪仙诗》为题,完整地保留着,考察这首诗在苏集中的著录及流传情况,可以确认其作者为苏轼。  相似文献   

20.
杜牧是晚唐有代表性的诗人,被称为“晚唐翘楚(《一瓢诗话》).其诗“清丽俊爽”的特色历来为世人所公认.杜牧诗还有一个特色,那就是数字人诗.这个特色明人杨慎在《升庵诗话》中已指出:“大抵杜牧之诗,好用数目垛积,如南朝四百八十寺,二十四桥明月夜,故乡七十五长亭是也.”这个特色也可以说是杜诗俊爽风格形成的一个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