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文学现代性、艺术现代性、美学现代性问题讨论的深化拓展,批评现代性问题也应该引起关注及探讨。新时期批评的现代转型、现代派文艺思潮崛起、现代批评观念变革诸方面的凸显,成为批评现代性的重要标志,不仅表现在批评所秉承的思想解放与改革开放精神中体现批评现代性意义,而且表现在批评所处文艺思潮潮头浪尖的先锋位置凸显批评现代性内涵,更重要的是以其文学评价机制在重构启蒙、民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等核心价值理念中注入现代性内容。因此,现代批评建设发展的关键在于批评现代性内涵建设的发展,既立足于推动中国文学百年现代化进程抵达新的阶段,又着眼于推动文学批评汇入全球化与多元化的世界潮流,建构批评现代性的民族特色与中国经验。  相似文献   

2.
自觉意识、独立品格和学术个性是文学批评家和理论研究家林非的显著特色。他的鲁迅研究已完成了从诠释作品、传记写作到透过文化视角全面俯视的转变;他的现代散文研究也由鉴赏式的点评到散文史的建构,乃至在现代意识指导下从事宏观散文理论体系的建设这样渐进性的三部曲,具有现代性、实践性和对话性的特点;伴随改革的时代,他还愈来愈关注文学与现代化的重大命题,提出了建设中国新文化的观点,以剔除中国传统文化中封闭、保守、狭隘、单调、盲从和驯服的消极面,表现了高远的文化视野和觉醒的自觉精神。  相似文献   

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现代性以现代主体意识的弘扬为主旋律,以文化自觉性为前提。提高文化自觉,必须以积极的、辩证的态度对待现代与传统的关系。在全球化时代,提高文化自觉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加深对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间关系的认识,正确认识民族文化,正确对待世界文化,加强中外文化交流,推动民族文化和世界文化的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就是在科学认识文化现代性和传统性、文化现代性和全球化的基础上提升文化自觉性。  相似文献   

4.
郗戈 《教学与研究》2012,(10):11-17
马克思现代性思想的当代价值在于,马克思的问题意识、研究方法和理论观点能够指导和启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实践。在中国现实境遇中把握马克思现代性思想的当代价值,就必须深刻把握中国现代性建构的"特殊性",创造性地转化马克思的思想资源,自觉回应"反现代化论"与"西化论"等当代流行思潮的挑战,合理阐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性的正确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5.
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发展,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文学的现代性追求也表现出不同的内涵。中国现代文学通过对时代脉搏的把握,反映时代的声音,既坚持传统,又寻求突破,一直没有停止追求现代性的步伐。文学现代性的问题归根结底是从传统到现代的问题,而中国现代文学要做到的就是将中国自身的历史文化传统和中国现代化进程相结合,不断推进文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新时期的"改革小说"正面响应了文学现代性的要求,反映了中华民族迫切现代化的呼唤。其发展经历了初期的物质现代化转向人内心现代性的追求;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改革"逐渐深入的时候,改革小说却出现停顿。探索这段时间里它的变化,可以更好地为文学发展提供一个参考。现代性的复杂与多元,要求"改革小说"既要适应时代变化发展,又要时刻贴近人心,更多地关注于现代性过程中人的变化。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批评的三种表现形态——意识形态批评、现实主义批评、艺术生产论批评亦可视为马克思主义批评的三个维度抑或三个视角,形成相辅相成、相互作用的三维一体构成整体系统。意识形态批评着眼于文艺意识形态性在生产方式与社会结构关系的大框架中定位,具有顶层设计的“顶天”意义;现实主义批评立足于文艺与现实生活关系分析,具有从现实出发而又回归现实的“立地”意义;艺术生产论批评回应现代生产方式变革与文艺转型创新需求问题,具有与时俱进的前沿性与前瞻性意义。基于马克思主义批评的三维一体内涵构成所凸显的先进性、革命性、启蒙性、反思性、批判性、超越性精神,可见其现代性内涵特征及意义,亦可见在全球化与现代化语境下的批评现代性建构意义。  相似文献   

8.
“现代性”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视阈与核心议题之一。西方马克思主义现代性理论在如何对待现代性和现代化、如何规避现代化负面效应、如何扬弃异化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等重大问题上蕴含着诸多合理元素,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具有启示意义:其一,西方马克思主义现代性理论现实地、辩证地展开现代性批判,彰显了对待现代化及其特性的合理态度,确证了追求现代性的必然性和多元现代化路径的合理性、可能性,对于科学认识现代化及现代性具有深刻启迪;其二,多维度地批判了西方现代化及其特性的负面效应,揭露了现代化过程中可能遇到的甚至难以避免的难题,为后发现代化国家深入认识当代资本主义,正确处理现代化过程中的矛盾关系,并从根源上规避现代性困境提供理论镜鉴;其三,关注现代人的生存境遇、主张弘扬人的主体性、追求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凸显了现代化的人本立场,对于正确认识人与现代化的关系、推进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9.
20 世纪的中国现代文艺批评往往成为不同现代性范式相互争辩的一个重要场地。胡适等人以"中国的文艺复兴"、"人文主义运动"来界定自己发起的这场文学改革运动,但是这种自我期许并未得到学衡派的认同,学衡派认为胡、陈等人的运动秉承的是卢梭开启的浪漫主义传统,恰恰是对人文主义精神的颠覆。"文白之争"鲜明地凸显了双方所秉持的不同的现代性范式的差异性。胡适等人的白话文理论对语言持一种完全的工具性的理解,力图将白话文打造成为一个全民通用的、书面语与口语一致的民族语言系统,即"国语",这个"国语"在胡适们的心目中,既是现代民族国家的标志与指标,也是推动国家工业化的重要工具。可以认为,胡适等人的"文学革命"运动是一场以国家工业化为追求目标的现代化运动,其秉持的基本文化精神乃是启蒙理性。而在学衡派那里,语言是艺术世界的构成物,也是特定文化习尚的表征,文言语体以及传统文学体式则是民族人文传统的一种积淀,在他们看来,这种人文传统与西方人文主义精神传统都是具有普世价值的人类文化的典范,因而他们力图维持这种人文传统的连续性,这恰恰体现出文艺复兴时期的西方现代性范式的某种特征。因此,尽管两方的立场看似争锋相对,但是,实际上双方都秉持着源自西方的现代性范式,而由于西方现代性范式自身的多元性,也使得中国的现代性也呈现出一种多元的格局,并在此后构成了中国现代性格局自身的紧张状态。  相似文献   

10.
现代白话所代表的现代观念是传统中国迈向现代社会的重要指标,胡适在不同思想脉络缠绕的“五四”时期,以白话文理论构建了现代文学的理论话语,其理论恰好契合了“五四”时代对历史现代性的要求,不仅使得中国文学突破传统的窠臼,进入到现代语境中,并且参与了精神文化的现代化,促成了中国现代文化形态与古代文化形态的分野。因此,胡适的白话文理论在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型中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11.
现代性成为当代社会文化发展的总体特征,当代少数族裔文学在现代性语境下存在话语悖论。具体表现为:当代少数族裔文学用源自于本民族的直接素材进行表达,对召唤民族存在的本源精神和主体话语有积极的意义,为当代文学多元化注入不同的民族因素;当代少数族裔文学使用母语进行直观的表情达意,是民族文学、文化生存与发展的自觉选择,却存在着现代性视域下交流的局限性;当代少数族裔文学在现代文学观念和现代文学实践的指导下进行民族文学创作,努力实现文学沟通的有效性,却消融了少数族裔文学民族特性的潜在因素,悄然趋向了一体性。  相似文献   

12.
《集宁师专学报》2014,(1):23-29
文章围绕中国蒙古族文学与现代性的关系展开,阐发了蒙古文学中古代即有潜在的现代性元素,当代则有更多自觉或不自觉的现代性理念的事实,揭示出与汉文化不同的个性及其对中华民族的独特贡献;同时对现代性和文学现代性、民族性、草原文化、蒙古族文学等概念及其界定均有新的思考,以期为蒙古族文学、民族文学研究提供见仁见智的思考向度;由此也为当下中国文学的深入研究、混乱认识的澄清提供一些参照。  相似文献   

13.
当代中国的文化现象呈现出一种多元的形态,西方理论的解读日趋多样化.本文旨在讨论西方现代性文化理论在现代化中国的区分和辨异,并提出重新建立当代中国本土的文化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4.
每个时代的文学都表现出鲜明的文化品格,完全不同的价值取向,在一定意义上说,这就是特定时代文学的“现代性”。文学的“现代性”的存在是以特定的社会之“现代性”为前提,两者维系着一致或相悖的联系。因此就其本质而言,文学的“现代性”是替特定的“社会制度”编制意识形态的话语;它与特定社会的产生具有“同源性”和“同谋性,”以及抵制和消解等多层关系;而且文学的“现代性”本身就内含其特有的二重特性,其起落消涨又是一个相互“否定之否定”的辩证发展过程,从而决定了不同时代文学多彩纷呈的格局。  相似文献   

15.
肖向明博士的《“幻魅”的现代想象——鬼文化与中国现代作家研究》是探寻传统文化与作家关系领域中一部富于创见的新作。从史料中发掘新的材料,在中外文化互动中以对个案的考察而透视时代语境的力度,文化理论与文学实践相互凸显的方式,使得该著对这一领域的研究形成了有效的弥补。同时,作者在对鬼文化的现代性考察过程中,贯之以文化转型和整合的宏大视野,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当代文化命运的发展也同样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6.
文学审美论是当代占主流地位的文艺观,随着现代向后现代的发展,这种文艺观也在发展并引发了一系列问题。需要反思。而现代性则是这种反思最宏大的历史视域。当前的现代性和美学研究已经揭示出文学艺术是审美的或美的文艺(fine art)概念的现代性质以及美学的现代性性质和它规划下的审美的现代含义。更为重要的是它们已经揭示出文学、审美及其理论作为审美现代性的组成部分和话语与现代性及其话语的共生关系.而现代性是我们处身于其中的现代社会和文化的一种本体论的、目的论的、决定论的元话语实践.它直接造成了我们目前的生存境遇。如此看来。在现代性视域下。我们才能看清当代文艺审美观的深度根源、价值、问题和影响。  相似文献   

17.
沈从文是现代文学史上一位极具特色的作家,他用笔构筑了一个如梦如幻的湘西世界,呈现那里永恒不变的人性美和人情美。同时,沈从文以自己特有的文化立场,批判现代文明,批判人性的丑恶,力图重塑民族品格。他以一个"乡下人"的身份,从"现代性"出发,反思现代性,主张理性节制,返归传统,表现人道主义精神,凸显主体性,形成了"反现代性"。  相似文献   

18.
民族志方法在现代社会实现自觉转型,是以人类学发展和现代性诉求的内在耦合为前提的。这种耦合最根本地体现在民族志方法的价值理念建构上,完成了从一元到多元、理论到实践、西方中心到人性普同的转化,并通过民族志作者思想理念的深处变革而延伸到田野调查和民族志书写实践领域,由此奠定了此后民族志书写的当代模型和价值风范。而民族志方法的现代性转换,不仅揭开了现代民族志发展的大幕,也使人类学学科焕发了新的生机。  相似文献   

19.
一个世纪以来,文化的现代化逐渐成为人们的一种追求目标,而当下随着世纪末的一步步逼近,时代的紧迫感使越来越多的学者把目光投射到了这一课题上来。人们从政治、经济、法律、伦理、教育、文学等文化的各个层面和各个角度讨论着现代性(或现代化)的问题,大家都试图找出我们究竟在哪些方面已实现了文化的现代性转化,哪些方面还未具有现代性以及如何才能实现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化。而对于文学的研究来讲,也是如此。中国的新文学已走过了近百年的历史,在这期间,文学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毋庸置疑,中国文学现代性观念的确立是从“五四”开始的,正是“五四”新文  相似文献   

20.
朱自清文学批评理念是辩证全面的文学本体论。它承认文学作为本体的独立地位和价值。在他的批评活动中,贯穿着高度自觉的历史意识和充沛的现代观念,并因此而有效地实现了传统文学批评资源的现代性转化。朱自清的批评理念、批评方式和具体批评三者之间是多边互动与互渗的。朱自清在不失批评本职的前提下创造了美文式的批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