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余俊 《师道》2006,(4):47-47
读书是一种习惯。什么是习惯,习焉不察,习惯成自然。也就是说,一种行为方式自然而然到自己不能察觉的时候,就成了习惯。英国作家毛姆说他喜欢坐在公园的长凳上读诗,这是他读书的习惯之一;欧阳修的“三上,三多”是他的阅读写作习惯;三国著名学者董季直的“三余,即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晴之余”是他争分夺秒学习的习惯;司马光的警枕夜读是他克服瞌睡,增加学习时间的习惯。读书形成一种习惯,而习惯形成一种生存方式,生存方式最终影响一个人的命运。读书是一种需要。我们所熟知的匡衡凿壁借光,车胤囊萤,孙康映雪,他们千方百计为自己创造…  相似文献   

2.
雨天读书     
我一直很喜欢在雨天的时候读书, 无论白天或是夜晚,都是一种让心境变得无比美妙的享受。古人有"读书三余" 论,即: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这"三余"都是用来读书的好时光。我喜欢下雨,因为在我的故乡和我长大后工作、生活的这座因为缺水而处处尴尬的城市。雨水,总是那么让人渴盼和感到滋润与亲切。我也喜欢读书,自我上学识字以后,读书不仅是完成课业的需要,而且也已成为生活中一种割舍不掉的习惯,一种优质的休闲,填充了我有时会清冷孤寂有时会百无聊赖的业余时光。这样,在雨天里读书,对于我似乎就成为一种身心享受的至境。记得曾经看过一部美国电影,其中有这样-个镜头: 女主人公靠在窗前的沙发上静静地读着一本古老的大书,高大而又明亮的窗外, 亮晶晶的雨滴正洒落在枝叶葱茏的绿树  相似文献   

3.
国学大师梁启超说,一个人在学生时期能否养成读书兴趣和读书习惯是一件人生大事,将影响其一生的幸福和发展。看来,读书不仅是一种学习方式,而且是一种生活方式、生存方式,它是终身学习的需要。因此,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  相似文献   

4.
三学:西汉文学家刘向少年、中年、老年时都酷爱读书学习,他总结自己一生的学习经验时说:“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三余:三国时著名学者董遇认为读书时间可用“三余”:“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三到:宋代著名哲学家、儒学大师朱熹提出读书要“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相似文献   

5.
这是一个形容抓紧时间学习的典故。三国时有一位叫董遇的学者,以研究《老子》、《左传》著称。有人想拜他为师,向他求知问学。他却不肯施教,而是说,对要学的书,一定要先读上百遍,然后才能开讲。“读书百遍而义自见”,说的就是这个意思。想向他学习的人认为没有时间读书,董遇便教导他们应利用好“三余”时间。学生问哪“三余”,他解释说:“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  相似文献   

6.
读书九诀     
一心——苟子在《劝学》中云“君子结于一”,意思是说,读书要集中精力,一心一意。 二分——梁启超提出,把每天所读之书分为两类,一类需精读,一类供浏览。 三余——三国魏人董遇曾提出读书“三余”,即“冬者岁之余”、“夜者目之余”、“阴雨者时之余”,其意是说,要抓紧一切时间读书学习。 四各——读书时,手边要备好字典、典故书籍、卡片和记录用笔这四种工具。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  相似文献   

7.
《双语学习》2009,(7):I0013-I0013
古今名人总结的读书方法很多。我最欣赏的是欧阳修的“读书三上法”和董遇的“读书三余法”。所谓“三上”就是指马上,枕上,厕上;所谓“三余”.是指“冬者,岁之象也;夜者.日之余也:雨者,月之余也”。  相似文献   

8.
三字秘诀:马克思读书有"三字秘诀":博(博览群书);记(折书角、画线、做记号以加强记忆);读(熟读成诵,以增强记忆力)。三余:三国董遇善于抓"三余"时间读书,即:"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  相似文献   

9.
读书的艺术     
读书或书籍的享受素来被视为有修养的生活上的一种雅事,而在一些不大有机会享受这种权利的人们看来,这是一种值得尊重和妒忌的事.当我们把一个不读书者和一个读书者的生活上的差异比较一下,这一点便很容易明白.那个没有养成读书习惯的人,以时间和空间而言,是受着他眼前的世界所禁锢的.他的生活是机械化的,刻板的;他只跟几个朋友和相识者接触谈话,他只看见他周遭所发生的事情.他在这个监狱里是逃不出去的.可是当他拿起一本书的时候,他立刻走进一个不同的世界;如果那是一本好书,他便立刻接触到世界上一个最健谈的人.这个谈话者引导他前进,带他到一个不同的国度或不同的时代,或者对他发泄一些私人的悔恨,或者跟他讨论一些他从来不知道的学问或生活问题.  相似文献   

10.
读书九诀     
读书九诀一心:荀子在《劝学篇》中说“君子结于一”,就是说读书学习要集中精力,一心一意。二分:梁启超提出把每日所读之书分为二类,一类需精读,一类供浏览。三余:即三国魏人童遇常提出的“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要抓紧一切时间读书学习...  相似文献   

11.
阅读是人一生中最重要的学习方式,对于少年儿童更是有着重要的作用;阅读能力是人类不可缺少的一种能力;阅读兴趣的培养,阅读习惯的建立,阅读能力的形成,要从小抓起.本文结合实际工作,阐述了读书活动在少儿图书馆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对于少儿图书馆如何开展读书活动进行了反思.  相似文献   

12.
读书的艺术     
读书或书籍的享受素来被视为有修养的生活上的一种雅事,而在一些不大有机会享受这种权利的人们看来,这是一种值得尊重和妒忌的事。当我们把一个不读书者和一个读书者的生活上的差异比较一下,这一点便很容易明白。那个没有养成读书习惯的人,以时间和空间而言,是受着他眼前的世界所禁锢的。他的生活是机械化的、刻板的;  相似文献   

13.
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儿童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成绩有很大影响,与儿童的成才直接相关,学习成绩好的孩子往往学习习惯好,而学习成绩不好的孩子往往不是脑子笨,而是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说起读书,恐怕好多人都会说,读书是茶余饭后的消遣;读书是一种爱好;把读书当作消遣,可以说这种方式的阅读是可有可无的;把读书当作爱好的,那读书的意义就比较深远了。因为喜欢,所以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当一种兴趣经时间的培养下就成为了习惯。读书的习惯就这样在时  相似文献   

14.
同学们都渴望成功,希冀能够找到一条通向成功的捷径。我们不敢说有什么捷径,但是,借鉴和领悟古今中外名人的成功经验,对我们肯定会有极大的启发。这些名人留下了不少有关成功的"三字经",在此撷取几则,供同学们参考学习。三余。三国魏人董遇曾对自己的学生说:"为学者当以三余,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者晴之余。"勉励他们珍惜光阴勤奋读书。从此,"三余"作为勤学的典故在古代读书人中间广泛传扬,宋代大文豪苏轼也十分赞赏"三余"之说,曾作诗抒写利用空余时间读书的乐趣谓:"此  相似文献   

15.
我们正处在一个飞速变革的年代,瞬息万变的世界、眼花缭乱的信息,让人目不暇接,也让人躁动不安。只有读书能让人的心地稍稍平静下来。有人说,读书已成为人的生活方式甚至是生存方式。读书对现代人生活和生存的意义,我很难参透。但我想,一个教育工作者教书育人的底气,存在于工作之余的读书阅读,存在于读书之余的思考与学习,这是毫无疑义的。不读书。是不可能真正教好书的,用心读书,才能做一个有底气的老师。  相似文献   

16.
什么叫习惯?习惯是由于重复或练习而巩固下来的并变成需要的行动方式.习惯一旦形成要改变是很难的,所谓习惯成自然、积习难改正是这个意思.习惯可分积极的(好的)和消极的(坏的)两种.联系学生学知识,有的学生喜欢动脑,凡事总爱问个“为什么”,这是一种好的学习习惯;有的学生思想懒惰,喜欢吃现成的,遇到困难绕道走,这是一种坏的学习习惯.教师教学生学习应该注意培养其良好的学习习惯,引导他们克服影响学习的坏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从大的方面说有认真读书写字的习惯、独自思考的习惯、自学的习惯等,从小的方面说有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习惯,认真完成作业的习惯、使用工具书的习惯,经常看报纸听广播的习惯等等.  相似文献   

17.
从1993年初为人师至今,不知不觉已在三尺讲台上摸爬滚打了二十个春秋.廿载时光,转瞬即逝.流走的是似水的年华,沉淀的是成长的记忆.在此,拼接记忆的碎片,浓缩为成长路上的三个"一". 一 树立一种意识,终身学习 荀子说,学不可以已.尤其是身处知识经济、信息时代的当今社会,更需要树立和培养终身学习的意识与能力.谈到学习,自然离不开读书.我把读书看作心灵的吐纳和呼吸,尤其是为人师者不可或缺的生活方式.尽管开卷有益,但并非不加拣择.  相似文献   

18.
<正>曾经读过这样一句话:"读书是一种习惯,习惯是一种生存方式,生存方式就是人的命运,也是民族的命运。"其间含义令人深思。所以,应把个性化阅读教学的新理念贯彻到当前的语文课程中,搭建个性化阅读平台,让经典温润学生的灵魂。一、保障时间,统筹安排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的语文课堂再也听不到琅琅的书声了,课堂上为回答教师设计的题目而去"速读""跳读""浏览"等,更没有对文章中所表现的作者精神世界的领悟。针对这种情  相似文献   

19.
三国董遇酷爱读书,其法有三余:“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魏略》这段话意思是说:冬季是一年之中空余的时候,夜晚是一日之中空余的时候,阴雨天是各个季节中空余的时候,可利用这些空余的时间读书。欧阳修《归田录》记述钱思读书的三处:“坐则谈经史,卧则谈小说,上厕则阅小辞,盖未尝顷刻释卷也。”宋人朱熹在《训学斋规》中说:“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读书是项复杂而艰巨的劳动,若非全心身劳作,断不会有收益。  相似文献   

20.
中华民族下五千年的文明浓缩在一本本书当中,书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魂魄。书籍是精神财富,是人类知识经验的结晶。读书是人们重要的学习方式。贫者因书而富,富者因书而贵。书籍是走向未来的基石,是学生获得知识、发展能力的重要源泉。不喜欢读书的学生,是思想贫乏的学生;不重视读书的教师,是平庸的教师;语文教学内容很广泛,但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尤其重要。《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地指出:“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累,培育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使他们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也曾经说过:“良好的习惯是一个人在自己的神经系统中存放的一种道德资本,这资本不断地增长着,一个人自己毕生都将从它那里得到利息。”如何使学生在长期的学习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自觉读书、读好书的习惯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