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为什么现在有些经济新闻没人爱听呢?是听众不需要经济新闻吗?客观上似乎讲不通。因为经济新闻反映了人民直接从事的物质生产劳动,是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的一个主要方面还在于有些经济新闻在写作上平淡、呆板、枯燥无味。要把经济新闻写活,就必须有创新意识,把握住经济宣传特点,注意事物本身的特征,提高写作技艺,才能走出经济新闻写作创新的成功之路,才能变枯燥无味为形象生动,变艰涩难懂为简明通俗,变角度单一为角度多变。  相似文献   

2.
如何在广播新闻中运用好数字? 一、“活”用数字。对于一般听众来说,数字是枯燥无味的,难以留下深刻的印象,如果用一些生动形象的词语就能够使数字变活,加深听众的印象。去年12月间,笔者报道了全国劳动模范、江苏省金湖县金北乡种粮大户戴宗仁近3年向国家交售粮食  相似文献   

3.
4月19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消息《工业垃圾漏洞和浪费惊人》,把我吸引住了。我既欣赏作品的新鲜性,又佩服作者善于抓问题的本事。这篇新闻好在哪里?一是以小见大,从旯旮里抓出新闻;二是数字用的好,令人信服。我们常说,记者要有敏锐的洞察力。这洞察力表现在善于审时,在宏观上把握大局,在微观上细致开掘。消息《工业垃圾漏洞和浪费惊人》的作者,正在在这方面下了功夫。他在增产节约这个大主题上悉心思考,把视线收拢在不引人注目的工业  相似文献   

4.
新鲜可人别具特色──喜读人民日报华东版新闻摄影报道林永年读了人民日报华东版最近两个多月来的新闻摄影报道,觉得新鲜可人,颇具特色。人民日报华东版的新闻摄影报道,除了刊登单幅新闻照片外,着力编好《华东写真》的画刊和《今日聚焦》(每组两三张照片)。五六月份...  相似文献   

5.
经济新闻写作中的一个通病是“死”材料、“死”数字、“死”程式、“死”面孔,枯燥无味,很少有生气。我们看到,从文风的角度出发,一些跳出数字堆的,能生动活泼地再现经济生活的新闻最受读者欢迎。用散文的笔法写经济新闻。随州报1986年12月7日发表的《北缘线上桔花香》,一开头就用散文的笔调写道:“柑桔,它象一个爱挑剔男朋友的少女,超过了它的宽容限度是不肯随意出嫁的。世界上80%的柑桔分布在北纬18——34度的亚热带地区。唐县镇群玉村2600多株柑桔却‘嫁’在北纬32度的危险边缘上,稍有怠慢,它就有‘离婚’的可能,或者不愿‘生儿育女’”。把一个农民如何探索南桔北移的动人情景写得生动形  相似文献   

6.
数字和新闻有不解之缘。只要你翻阅报刊,拧开收音机,启动电视机,几乎天天都能看到或听到数字新闻。就像人离不开自己的影子一样,新闻媒介往往也离不开数字。 但是,数字又是枯燥无味的。当读者看到或听到新闻中一串串数字时,有时就像吃了“催眠药”,实在难以卒读。作者面对一堆数字,也经常犯难:不写吧,说明不了问题;写上吧,读者头昏眼花,不情愿看。尤其是经济新闻,说明情况,需用数字表示;总结经验,需用数字说明;宣扬成绩,需得数字证实…… 然而,笔者在长期新闻写作和编辑工作中深深  相似文献   

7.
许多从事经济报道的广播记者,常常为经济报道的可听性而苦恼,因为经济报道往往专业性强,技术术语多,数字堆砌、报道面窄,远不如其他新闻尤其是社会新闻来得丰富、生动。那么,经济新闻记者如何不辱使命,使经济报道既能服务于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大局,又能把经济生活中重要的、与人关系密切的新闻以形象而生动的方式表现出来呢?  相似文献   

8.
如何改变经济新闻写作中“死”材料、“死”数字、“死”程式、“死”面孔,枯燥无味,缺乏生气的通病,增强经济新闻的形象性,笔者认为主要从如下几个方面:一、写成活生生的现场目击记,描述力求绘形、绘声、绘色.事实本身就是丰富多采、生动感人的.现场目击即记者用自己的眼、耳、鼻、舌、体等感官,多方面去观察感受新闻事实,并在观察感受中渗入自己的情感因素,以保证笔下的新闻事实以鲜活、丰富、立体的形态活跃在稿件中.如《经济日报》1993年8月18日刊全登的《“还是这药管事儿!”》:  相似文献   

9.
新闻采编离不开数字,数字是新闻报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改革开放后的今天,随着经济新闻和成就报道比重的加大,数字的重要性更是可见一斑。那么,我们要怎样准确的运用数字才能避免数字带来的枯燥乏味,从而有效地赋予数字以生命,真实而生动地反映当今日新月异的经济生活呢?我认为最基本的有以下几种方法。  相似文献   

10.
我们目前的许多经济新闻,未能反映人物的思想、事物的本质、问题的症结,往往是“数字加例子”,材料罗列,枯燥无味。如何使经济新闻走出困境,结合经济新闻报道的实践,我感到要特别注意以下四点: 首先,面向人民群众写经济新闻。经济新闻要克服“见事不见人”、“见人不见思想”的倾向。人是经济活动的主体,充分反映人们在经济活动中的各种表现和相互关系,能深刻地反映社会生活,因此,要善于在经济生活中选择具有个性特征的典型  相似文献   

11.
新闻散文化是报纸宣传报道创新的一个热点,是新闻写作的趋势和潮流。新闻在坚持真实性、时效性的基础上传播信息、追求适当的散文化写作,不仅改变了从前报纸的枯燥无味,使新闻作品变得生动鲜活、文采清新、意境深邃,还使新闻宣传报道的作用和价值得以最大程度地发挥和实现,大大增强了新闻的可读性。  相似文献   

12.
新闻有很多属性,这些属性都很重要。拿可读性和趣味性来说吧,这方面如果搞得不好,你写的新闻罗里罗唆枯燥无味,读者不爱读,那就要削弱新闻效果。大家都不读,效果就等于零。不过这一类属性纵然重要,还不是新闻的根本属性。而新——或者叫新鲜性——则不同。新闻如果不新,那就不是什么削弱新闻效果,而是新闻能不能存在的问题了,新闻不新,就不成其为新闻了。所以,人们把新鲜性看作是新闻的根本属性。在新闻的众多属性中,除了新闻的两重性质(报道客观事实、又反映主观意愿和观点)和新闻的真实性,大概就数新鲜性最重要了。为什么不说新鲜性最重要呢?道理很简单。新鲜性是用作规定新闻所报道的事实的,而且首先应当是真实的。没有事实,也  相似文献   

13.
肖珺 《网络传播》2010,(3):35-37
今年1月1日起,《人民日报》数字版通过人民网开始向网络用户收费。新闻网站收费并非新鲜事物:远在海外,美国《华尔街日报》网站自1996年起就对个人用户收取100美元的年费,其后,英国《金融时报》网站自2002年起开始对网站部分内容收费,二者采取的不同收费模式均成为国内外新闻网站模仿的对象;近在国内,温州日报报业集团自2007年起就或为国内首家对数字报纸收费的报业集团,  相似文献   

14.
人们认为新闻是新闻报道的一个基本要素,而活泼语言应归属于散文、小说、戏剧,写新闻报道、写文章不需要活泼语言。笔者以为新闻报道或散文、小说都是以现实为基础的,而现实本身就是千姿百态,丰富生动的,新闻语言当然也应该新鲜活泼。只有新鲜活泼的语言才能使新闻生动、形象,受众才能欢迎。俗话说,三月茵陈,四月  相似文献   

15.
对新闻照片的要求,可以列出很多条,但归结起来,无非是把新闻的普遍性与新闻摄影的特殊性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其在内容上具有新闻价值,在形式上具备真实、生动的可视形象。内容是决定性的因素,没有新闻价值的照片,无论形象怎样生动,也不是好的新闻照片。但形式也不容忽视,可视形象虚假做作,画面枯燥无味,内容再好,也起不到应有的作用。怎样才能拍出既有新闻价值,又有真实生动形象的新闻照片?这需要多方面的条件。我感到,认识新闻摄影的特殊性,严格按新闻摄影的特点办事,是其中重要的一条。  相似文献   

16.
谈起经济新闻摄影报道,许多摄影记者都说难拍,原因是经济新闻一般适合于用数字、文字等形式表述,而难以用直观的瞬间形象说明。还有一种观点,认为经济新闻摄影就是对应和图解经济学中专业的或是抽象的名词。于是,报纸上的经济类图片总是一些印证式、经验性的照片,很少有新鲜的画面。 难道经济新闻就没法用照相机很  相似文献   

17.
时政新闻是传递国家方针政策的重要形式,但一直存在着形式生硬刻板、内容枯燥等问题,数字媒体时代的到来为其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本文以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中时政新闻标题为例,采用内容分析的方法进行定量研究,发现标题中的词汇使用、语句构成是其取得良好传播效果的关键,合理借鉴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的拟题策略,对数字媒体时代下时政新闻的传播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8.
时政新闻是传递国家方针政策的重要形式,但一直存在着形式生硬刻板、内容枯燥等问题,数字媒体时代的到来为其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本文以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中时政新闻标题为例,采用内容分析的方法进行定量研究,发现标题中的词汇使用、语句构成是其取得良好传播效果的关键,合理借鉴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的拟题策略,对数字媒体时代下时政新闻的传播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9.
观点 数字 事例=经济新闻。这是最常见的经济新闻的写作模式。写事件:××工程日前动工,它投资×万元,建成后产值可达××万元。写企业:××厂大抓××工作,人大调动了干部群众积极性。到×月×日,产量已达×万吨,产值达××万元。写人物:××企业连年亏损,×××走马上任之后,抓了×项工作,使企业起死回生,产量、产值和利润分别比过去提高×倍。为此,记者走访了他……不能说这样的新闻不是经济新闻,但绝对算不上好的经济新闻。一条好的经济新闻,除了信息新鲜、真实、准确之外,生动的表达办法也是必不可少的要素。同一新闻事件,可以有100种不同的表达方法。我们不一定每一次都能找到最好的,但我们至少可以在被允许的情况下不懈地去寻求更好的。  相似文献   

20.
手记的写作     
手记的写作范军,茅建华手记的本意是笔记、日记之类。应用到新闻中,则指在采编过程中随意记录下来的具有新鲜内容的短文。近几年,手记已被众多的新闻传媒采用。《人民日报》1995年9、10月份推出的一组“信手拈来谈变化”的稿件便是杰出的手记。《人民日报》华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