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其”字在上古时期,含义颇多,用法较广.它既可以作为动词、代词,也可以用作副词、连词或助词.另外,还能作为词素,构成新词.因此,它的含义不易为人们所理解,用法也难于掌握.所以曾有人怀疑过它的词性不稳定,类别难归属.关于“其”字的用法,前人和现代的语法学者都有过不少论述,本文不打算作全面的探讨,只就其中较有争论的若干问题,谈谈个人的看法.一、能否充当主语的问题在现代出版的不少语法著作里,一般都认为,古代汉语作为代词的“其”字,只能充当领格定语,不能作为主语.这好象已是公认的定论.吕叔湘先生在《中国文法要略》里说到:“‘其’字专作表领属的加语用”,“就句子里的功能说,‘之’和‘其’各有限制,这两个词没有一个能作句的主语”.又如王力先生的《汉语史稿》、《汉语史论文集》,刘景农的  相似文献   

2.
在汉语语法专著及现代汉语教材中,专家们都把动词作为重要内容来研究,吕叔湘先生说:“动词为什么重要,因为在某种意义上,动词是句子的中心、核心、重心,别的成份都跟它挂钩,被它吸住。”但另一方面,正如范晓先生在《动词研究中的几个问题》中说:“就语法学发展对动词研究的要求来看,无论从深度或广度都很不够,有些问题还只是开了个头,对许多问题认识也还不一致。”由于对动词及其相关语法现象研究还不充分,还不全  相似文献   

3.
益阳方言中有一个词“把得”,它不能单独使用,只有在句子中充当一定的句子成分时才具有一定的意义和语法功能,本文就“把得”—词在益阳方言中的意义和用法作了详细的讨论。  相似文献   

4.
在先秦作动词用的“竟”在历时发展的过程中,产生了多种其他用法,但一些用法陆续被时代淘汰,而作为副词的“竟”在明末的《型世言》中则用法多样。通过历时角度的考察,可以清晰地看到“竟”从古代汉语的动词发展到近代汉语的跨类副词,乃至现代汉语中的语气副词的演化脉络。  相似文献   

5.
《元曲选》中,方位短语前不加介词可直接充当句子的状识,补语,方位短语直接充当状识是近代汉语中较为 的语法现象,现代汉语当中虽不普遍,但仍有少量用例。充当补语时,方位短语多数表处所,且动词一般是非行走义类,方位短语直接作补语是《元曲选》中也是近代汉语中不常见的现象,在现代汉语中仍有遗留。  相似文献   

6.
在高校《现代汉语》教材中,对拟音词类属问题的观点是一不致的,有的把它归为实词,有的把它归为虚词。本通过对拟音词的定义及语法特点的剖析,说明拟音词本身就兼具名词、动词和形容词的性质,它不仅可以独立成句,还可以自由地存在句子中充当各种句子成分;它在句子中所表现出的名词、动词和形容词的性质是它自身的本质属性,句中的拟音词仍然是“原汁原味”的拟音词而并没有临时改变为其它词。所以,无论从哪一套《现代汉语》教材的词类划分标准来看,拟音词都应当划归实词。  相似文献   

7.
初中语文第二册的汉语知识中认为“就是”是判断动词。笔者不敢苟同,其理由如下:①在现代汉语中,判断词只有“是”这一个词,属动词附类。这一点在语法书中都明确指出过。②“就是”一词。就其词性来说,可在不同的句子中充当副词或连词。充当副词有两种情况,a,  相似文献   

8.
研究《镜花缘》中的语言结构,有助于掌握近代汉语向现代汉语过渡时期的一些语言特点。《镜花缘》文本中有大量的“一V”形式类型,这些类型有的可以构成动词性的“一V”结构。由这种“一V”结构构成的句子,有的语义是自足的,我们把这类“一V”结构构成的句子叫完全句;有的语义不是自足的,这类“一V”结构构成的句子只能作为一个小句存在,还需要后置句作为另一个小句在语义上进行补充说明,这样整个语义才完整,我们把这类“一V”小句叫不完全句。在“一V”结构构成的不完全句中,后置小句与“一V”小句至少存在五种语义关系。  相似文献   

9.
《西游记》中的“得”字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西游记》中的“得”字句,使用极其频繁,格式也较为多样,是一种很值得注意的现象。它的研究无论对汉语史还是对近代汉语而言都有一定的意义和作用。本文旨在描写《西游记》中由助词“得”字构成的句子的多样模式,并与现代汉语略作比较,不涉及“得”的历史衍变问题。这种句子中的“得”字结构在现代汉语中已经不用,或虽还使用,但情况并不完全相同。情况与现代汉语完全相同的不予讨论。《西游记》中的这种“得”字句虽然格式多样,但就其作用看,可以分为肯定和否定的两大类,为叙述方便起见,本文分别称之为“V 得”系和“V 不得”系,文中我们用“V”代表动词,“O”代表宾语,“C”代表由  相似文献   

10.
“说”作为现代汉语最常见的言说义动词,由于语法化的原因,除表言说义之外“说”还有很多其他用法,有些代替心理动词表示心理意向,有些成为意义较虚的连词成分,还有些已经成为一种话语标记,表示引述功能或者一种语气。本文在考察语言事实的基础上,力求对言说性动词“说”在现代汉语中的语法化现象做出阐释和归纳。  相似文献   

11.
两种语言在翻译过程中,汉语词大部分是一词一类,充当句子的成分较多,一般无需转换词类,而英语常用词大多是一词多类,充当句子的成分较少,尤其对在翻译中的词性转换没有固定的格式,在充当不同成分的词时要进行词类转换,对此如何灵活运用,中把一些英语词性适当调整;1.英中的名词可以转为汉语的动词,副词以及形容词;2.英的动词可以转为汉语的名词,副词等等,由此,做到在忠实原义的前提下,使译符合汉语表达习惯,使其读感到更加通顺,自然。  相似文献   

12.
王敬霞 《文教资料》2007,(12):90-93
以《论语》一书为考察对象,采取定性定量的研究方法,探讨“之”字的语法功能和语法意义,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研究价值。根据统计,“之”字在《论语》中出现497次,可分为连词、代词、动词、固定用法等几类。从“之”字的语法功能看,带“之”字的结构主要充当主语、宾语,还有少数充当状语、补语、定语等句子成分。附带对“之”字的几种用法和性质略加讨论。  相似文献   

13.
非限定动词是动词的非谓语形式,它不受主语的人称和数的限制,除了不能单独作谓语外,可以充当其他句子成份。非限定动词有动词不定式,动名词,和分词。  相似文献   

14.
“了”和“着”在古代汉语中均作为动词,在近代汉语时期逐渐演变为时态助词,分别表示动作的完成态和动作的进行态.《清平山堂话本·西湖三塔记》中的时态助词“了”和“着”的大量使用,一方面体现了近代汉语时态助词的语法特点,另一方面,作为时态助词和作为动词这两种用法同时出现,但前者明显多于后者,可以推测,近代汉语中的“了”和“着”由动词转变为时态助词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5.
非谓语动词(non-finite verb)在句子中不可单独用作谓语,不受主语的人称和数的限制,在句中可以用作其他句子成分,它是英语语言的一大特色,是一个系统性、综合性很强的语言项目。非谓语动词可以充当多样化的角色,在句中的表现形式很多,学生的任务就是快速判断它充当哪一类角色,什么情况下扮演状语,以什么形式,有无规律而言等等。以汉语为第一母语的中国学生并不习惯语言的肢解,极易将汉语与英语等一而类,造成思维定势。语言的作用在于应用,如果像庖丁解牛一样熟知语言的结构、语法的用法以及句子的成分,就能像庖丁一样闭眼行刀、游刃有余。  相似文献   

16.
《型世言》中的“VP 在 NP”结构主要有三种类型:动词 在 NP,动宾结构 在 NP,动补结构 在 NP;从语料数量上看,“动词 在 NP”结构最多,占总量的88.6%;从用法上看,“动词 在 NP”的用法与现代汉语基本相同,多数“动宾结构 在 NP”的用法与现代汉语不同,部分“动补结构 在 NP”的用法与现代汉语有差异。  相似文献   

17.
“水”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普通物质名词。它具备一般名词的语法特点,在句子中,常常充当主语和宾语。它的构词能力很强,能与别的名词融合成许多偏正式结构的新名词,如“水牛、水兵、水泥、水车”等,仅《现代汉语词典》所列的这类词,就有一百多个。它与某些词组合,可以构成ABB式结构的形容词,如“水灵灵、水汪汪、水淋淋”等。它还能与别的词组合成不少成语,如“水到渠成、水落石出、水中捞月”等。有时,它可作量词,如“这张被子洗了几水”,“几水”即几次;不过这种用法并不多见。以上,只是“水”在普通话中的用法。考察长沙方言中的“水”,它却有些不同的特点。 1、作动词和形容词。在长沙方言中,常有下列两组不同的话:  相似文献   

18.
“现在”作为时间名词,可以指称与说话并行的时间,与“过去”或“将来”相对。但在现代汉语中最常见的用法是充当时间关系连接成分,连接分句、句子或语段;同时还具有话语标记功能,包括作为结果标记和程序转换标记。  相似文献   

19.
上句中的宾语由“疑问词how 动词不定式”构成。疑问词如where,what,when等都有类似用法。这种形式相当于一个从句,但如果句子中的宾语由“疑问词 动词不定式”充当,则该句是简单句,如果句子中的宾语由一个句子充当,则该句是含宾语从句的复合句。例如:  相似文献   

20.
简述《水浒传》中"将"的用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是一个用法比较复杂的词,其语法功能可分属不同类别。本文将以近代汉语用例的典型代表-《水浒传》为依据,考察“将”在那个时代的所有用法:作名词、副词、介词、动词、助词等使用,为“将”在近代汉语中的断代描写提供依据。并且还发现了“将”的发展、演变过程实际上就是一条汉语实词虚化的轨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