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可笑星     
化石地质系学生做野外实习,一个学生碰巧发现了一块大化石。讲师甲说这是一块树木化石,讲师乙坚持是一根恐龙腿骨。双方争论不已。学生们不知道是谁说得对,但是他们知道两位讲师都要给他们的实习报告评分,于是一个聪明的同学在报告上写,发现的是恐龙的木腿。可笑级别:各有解释一学生提出“打人与被打有何不同”,请教老师。历史老师:打人是侵略者,被打是受害者。英文老师:打人是主动式,被打是被动式。物理老师:打人是施力,被打是抗力。教导主任:各记大过一次。可笑级别:验算监考老师看到一位学生在掷骰子,奇怪的是,那学生同…  相似文献   

2.
我儿子从幼儿园到小学毕业,总是班级倒数第一。老师经常找到家来,说儿子上课不听讲,影响别人,拖班级后腿。养了这样的儿子脸上无光,时常有一种无名的怒火把我燃烧,后悔当初没把儿子做人流。我气得发疯,对班主任说:“打!”从此,儿子身上脸上经常是青一块紫一块的。有一次,省城来人到学校听课,老师把儿子撵到外面。我不但没有为儿子讨个公道,反而劈头盖脸地打儿子一顿。儿子被打痛了,幼小心灵也受到严重的伤害。儿子用手指着我说:“你就是我妈,不然,我就杀了你。等我长大了非弄个炸弹平了老师家。”我不允许儿子看电视、和别…  相似文献   

3.
案例一:某私立中学一位老教师给《钱江晚报》写信,信中说到:“有一次双休日,我坐校车回家人多车挤,有的中学生没有座位,刚上车就听到学校领导大喊:所有的老师站起来,给学生让座!钱老师一下子愣住了。因为在我漫长的教学生涯中,只有中学生给老师让座,还从来没有听说过老师要给学生让座的印象。或许是我的观念旧了,真的“落伍”了;或许自己是孤陋寡闻,因为这种现象在公立学校也屡见不鲜。”  相似文献   

4.
事件一:某老师在课堂上与一学生的冲突中,动了手,虽然老师眼镜被打坏,脸上也有了伤,学生并没受什么伤,但其结果是该老师在整个地区被通报批评,并在几年内不得晋升。因为他打的是校内某领导的侄子。  相似文献   

5.
河南省的李强同学来信问,怎样看向老师打“小报告”?答:词典中解释“小报告”是一个贬义词,指私下以不正常的心态,向老师或领导反映别人的缺点。可以说,打“小报告”是一件不好的事情。那遇到一些问题我们该怎么办呢?要区分反映情况和打“小报告”。当老师为了做好班级工作向同学们了解情况时,学生有责任把班级里存在的现象、问题报告老师。不仅要帮助反映大家的困惑、烦恼,还要反映班级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同学们的进步。这种反映情况的行为要建立在真实、客观的基础上,根本目的是为了帮助老师工作,并希望看到同学们进步。而打“…  相似文献   

6.
因为病休 ,所带班级中途被另外一位老师接手 ,那位老师接手后 ,狠抓了纪律。以前 ,我班有几个学生偶然迟到的 ,现在也不敢迟到了 ,因为一旦迟到 ,就会被新班主任叫到办公室狠狠训斥 ,要打电话通知家长 ,并要写检讨书。几回下来 ,谁也不敢贸然行事。教室里的座位也被班主任重新按照她的意愿安排了 ,前后左右对齐 ,一派整齐有序的景象。上课时 ,教室里鸦雀无声 ,谁也不敢多说一句话。生怕不小心被老师误认为是拢扰乱课堂纪律而受罚。昔日调皮活泼的学生变得安静而守纪律了 ,我不知道这是一件好事还是坏事 ,一个学生的话深深地刺痛了我“现在或…  相似文献   

7.
自《青少年日记》编辑部与后小河小学全体师生一起开展“节能从我做起——节能教育”活动后,编者在这个三个月中深入到后小河小学中的各个角落,与小河人一起感受节能带来的新变化。学校教室的灯已经被同学们自觉自愿地管理;学生们喝水也不再打满满的一杯,而是喝多少打多少,喝完了再打;每个班级部制作了精美的纸张回收箱……仅仅一个星期,学生们交回来的废纸就有72斤。“方圆几百里都没有废纸了!”学校的老师叹谓。为什么呢?因为大家不仅主动收集校园内的废纸,而且将校园外的小广告也收集起来了,  相似文献   

8.
【案例】一次,两个学生因为都要挤出教室门而互不相让,结果扭打起来,谁也没出得了门。两位学生被老师叫到办公室:“你们连基本的公民道德都没有,出门要互相谦让,要遵守公共秩序才行!你们知道吗?”老师在两个学生的脑门上指了指。“去!”两位同学扬长而去。  相似文献   

9.
魏书生老师经常说的一句话便是“占便宜了”。别人不愿带的班级,自己带了,“占了便宜”;领导给自己多安排了工作,“占了便宜”;自己所带的班级比其他班级多了几个顽皮学生.“占了便宜”;一有公开课就让自己来上,“占了便宜”……他这种“苦中求乐、忙里偷闲、失中求得”的乐观精神深深地感染了我。  相似文献   

10.
一天,在数学课堂上,一位老师提出问题后,发现班里特别不爱发言的女孩举起了小手,老师心里特别高兴(因为她胆子小,还有点结巴,平时很少举手,都是老师主动叫她)。于是叫她回答。不知是因为没有思考成熟,还是因为紧张,她支吾了半天也没说清楚。这时,班级的三位特别爱表现的男同学早已按耐不住自己的性子了,连讽刺带挖苦地说:“你就…就…就…了半天也没说出什么,赶快坐下得了,还就…就…啥!”那个女同学当时被羞得满脸通红哭着坐下了。此时,老师非常生气,“就你们几个行,上次考试不也有没及格的吗?!干吗瞧不起别人呀?这样做多伤人呀!”  相似文献   

11.
有一次到上海浦东去看望一位德高望重的人士,正赶上那里举行隆重的教师节集会,遂在毫无精神准备的情况下.被推出来作即席发言。仓促间倒是说了几句心里话。这就是:在现代,存在“一师多生,一生多师”的情况:每个学生的老师多到几十位,而每个教师的学生多达数以干计。问题是就一个学生来说,在众多的老师中。到底有没有、有多少是自己“心目中的老师”。  相似文献   

12.
因为听说我们在做生活化德育课题研究,有位外学校的老师很好奇,就问“你们的班级管理怎么管呀?”。我就告诉她:“班级就是小社会,班主任就是班级事务处理的导师和顾问,学生的事儿学生做主。”那位老师似懂非懂,但这个话题很大,时间场合不允许我展开多说。而我倒很想就这个问题多说几句,因为我觉得我们现时的中小学班级德育离开儿童的生活太远了。让班级德育回归生活形态已经是迫在眉睫,再耽误不得了。  相似文献   

13.
报纸上最近又有一则某小学生因为没有及时完成家庭作业,被教师殴打致残的报道,近年来这种因为教育方法不当造成严重后果的事情层出不穷,有学生偷了东西,老师在其脸上刺字的;有学生上课讲小话,老师让全班同学轮流抽打的;有学生背不出书,老师要脱下其裤子,以示惩罚的,老师历来被人们美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职业被“称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而上述的老师干的却是类似刽子手的勾当。除了极个别反社会的人之外,老师一般都是希望学生变好,希望自己培养的人才对社会有用的,上述这些老师也不例外,他们之所以采取这样极…  相似文献   

14.
近日在1999年第3期《教师博览》上读到《老师,请您走下讲台》一文,该文指出“教师的去留由学生决定,四川一中学开学生炒教师先例”。事件的主要经过为:1998年9月,四川省某重点中学高三(7)班学生在开课不到两周内“炒”了三位英语老师。被“炒”的第一位老师,全班同学公认其“很负责很辛苦”,“只是教学方法不太适应学生的要求”;第二位是“当地教育界很有名气”的教师,但她显然没有考虑到该班学生成绩的参差不齐,“全班同学怀着惋惜的心情,婉拒了这位老师”;第三位老师,让两名学生回答问题,学生故意不用教材上的A答案,而用了同样正确的B答案,老师判定为错误,这位老师也兵败7斑。  相似文献   

15.
2002年11月,河北省邢台市第一劳动技工学校学生科在学校橱窗显要位置设立了“学生评议台”。“评议台”面向全体学生,每周出一版。稿件由学生提供。同学、班级、老师以及学校各部门都是被评议的对象。若是哪位老师哪一节课没有认真去讲,或是哪位同学违反了学校纪律,他们就会“榜上有名”。同时“评议台”上也有表扬稿和意见稿。“评议台”设立一个多月就给学校带来了新气象:学生违纪事件少了,做好事的多了,教工的责任感也增强了……现在,几乎每个学生都注意观看“评议台”,有不少老师也加入到读者队伍之中,校党委领导也及时…  相似文献   

16.
教育理论和实践告诉我们,每个学生都渴望得到老师的关注和关心。但是,在班级里总有这样的学生,他们或者因为性格内向,或者因为没有表现自己的特长而默默无闻。不知不觉间,他们成了班级中被遗忘的角落。  相似文献   

17.
有感于5000万"差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要说我们教育带给家庭的情绪体验,我想只有两句话:“月儿弯弯照九州,几家欢喜几家愁。”欢喜的未知其数,一定很多;愁的已有统计:5000万《北京青年报》2001年6月25日的一篇报道说:据全国少工委的一项统计,在我国现有的3亿学生中,被老师和家长列入“差生”行列的学生已达5000万人,每6个学生中就有一个差生。这一总数相当于1个法国或10个瑞士或100个卢森堡的人口总数。“差生”在学业上不再被认为有什么希望,而业已成为家长和老师的“问题孩子”,他们无法得到老师的青睐,成为了班级的“多余人”,也很少见…  相似文献   

18.
某校的一名数学教师一向对学生很宽容、慈善,与学生平等相待、融洽相处,可是,所带的班级学生数学成绩却不理想,班级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得到荣誉的机会也比较少,但学生就说他们的数学老师好。有一次,这位数学教师叫一名数学成绩中等的学生到黑板上做题,这位学生竞乱写一气,老师严厉地批评了这位学生,这位学生竟然动手打了老师。同时,班上的另外两名学生上去以帮忙拉架的名义也一起殴打老师。事后,家长、领导竟然说:“不应该责怪孩子,孩子没有错。”  相似文献   

19.
有道考题为:雪化了变成什么 ?学生或填水或泥,教师均打勾。可偏有个学生填春天,老师却打了叉。有位教授颇有感慨地说,我看应该打双勾——最佳的标志,这孩子答得多有新意啊 !如此新颖、富有诗意的回答,只有具有创造性的学生才做得出。可为何最终还被打了叉 ?因为“标准答案”中没有这一答案。如今“标准答案”多被改为“参考答案”,虽冠冕堂皇,但文字语气均是肯定的,不容置疑的,极其权威的。少有如同“此题可为”、“若有学生作出令人信服的回答,也酌情给分”之类的话。就因为一些“标准答案”无法令人信服,于是各类试题越来越青…  相似文献   

20.
几月前,安徽省一所农村中学的一起事件,在网上被炒的沸沸扬扬。事件的过程很简单,两学生在上课时吵打,正在上课的杨老师制止后继续上课。不久,其中一名学生觉得身体不舒服,随后,这个学生被其他学生送进医院,杨老师继续上课。不幸的是,这名学生在医院没有被抢救过来而死亡。这样,这位该中学唯一一位高级教师,平时学生家长口碑很好的老师,便成了“杨不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