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春风     
北京人说 :“春脖子短”。南方来的人觉着这个“脖子”有名无实 ,冬天刚过去 ,夏天就来到眼前了。最激烈的意见是 :“哪里会有什么春天 ,只见起风、起风 ,成天刮土、刮土 ,眼睛也睁不开 ,桌子一天擦一百遍……”其实 ,意见里说的景象 ,不冬不夏 ,还得承认是春天。不过不像南方的春天 ,那也的确。褒贬起来着重于春风 ,也有道理。起初 ,我也怀念江南的春天 ,“暮春三月 ,江南草长 ,杂花生树 ,雏莺乱飞”这样的名句是些老窖名酒 ,是色香味俱全的。这四句里没有提到风 ,风原是看不见的 ,又无所不在的。江南的春风抚摸大地 ,像柳丝的飘拂 ;体贴万…  相似文献   

2.
春风     
北京人说:“春脖子短”。南方来的人觉得这个“脖子”有名无实,冬天刚过去,夏天就来到眼前了。最激烈的意见是:“哪里会有什么春天,只见起风、起风,成天刮土、刮土,眼睛也睁不开,桌子一天擦一百遍……其实,意见里说的景象,不冬不夏,还得承认是春天。不过不像南方的春天,那也的确。褒贬起来着重于春风,也有道理。起初,我也怀念江南的春天,“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这样的名句是些老窖名酒,是色香味俱全的。这四句里没有提到风,风原是看不见的,又无所不在的。江南的春风抚摸大地,像柳丝的飘拂;体贴万物,像细雨的滋润。这才草…  相似文献   

3.
春风     
北京人说:“春脖子短。”南方来的人觉着这个“脖子”有名无实,冬天刚过去,夏天就来到眼前了。最激烈的意见是:“哪里会有什么春天,只见起风、起风,成天刮土、刮土,眼睛也睁不开,桌子一天擦一百遍……”其实,意见里说的景象,不冬不夏,还得承认是春天。不过不像南方的春天,那也的确。褒贬起来着重于春风,也有道理。起初,我也怀念江南的春天,“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这样的名句是些老窖名酒,是色香味俱全的。这四句里没有提到春风,风原是看不见、又无所不在的。江南的春风抚摸大地,像柳丝的飘拂;体贴万物,像细雨的滋润。这…  相似文献   

4.
北国的春风     
众所周知,南方人和北方人的性格有所不同,可有没有人注意到南北两地的春风也有着不同的性格?有!他就是林斤澜。让我们和他一起走进北国,感受北国的春风——北京人说:“春脖子短。”南方来的人觉着这个“脖子”有名无实,冬天刚过去,夏天就来到眼前了。最激烈的意见是:“哪里会有什么春天,只见起风,起风,成天刮土,刮土,眼睛也睁不开,桌子一天擦一百遍……”其实,意见里说的景象,不冬不夏,还承认是春天。不过不像南方的春天,那也的确。褒贬起来着重于春风,也有道理。起初,我也怀念江南的春天。“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这些名…  相似文献   

5.
春风     
正北京人说:"春脖子短。"南方来的人觉着这个"脖子"有名无实,冬天刚过去,夏天就来到眼前了。最激烈的意见是:"哪里会有什么春天,只见起风、起风,成天刮土、刮土,眼睛也睁不开,桌子一天擦一百遍……"其实,意见里说的景象,不冬不夏,还得承认是春天。不过不像南方的春天,那也的确。褒贬起来着重于春风,也有道理。  相似文献   

6.
春风     
北京人说:"春脖子短."南方来的人觉着这个"脖子"有名无实,冬天刚过去,夏天就来到眼前了. 最激烈的意见是:"哪里会有什么春天,只见起风、起风,成天刮土、刮土,眼睛也睁不开,桌子一天擦一百遍……" 其实,意见里说的景象,不冬不夏,还得承认是春天.不过不像南方的春天,那也的确.褒贬起来着重于春风,也有道理.  相似文献   

7.
春风     
北京人说"春脖子短"。南方来的人觉着这个"脖子"有名无实,冬天刚过去,夏天就来到眼前了。最激烈的意见是:"哪里有什么春天,只见起风、起风,成天刮土、刮土,眼睛也睁不开,桌子一天擦一百遍……"其实,意见里说的景象,不冬不夏,还得承认是春天。不过不像南方的春天,那也的确。褒贬起来着重于春风,也有道理。  相似文献   

8.
春风(节选) 林斤澜北京人说:“春脖子短”。南方来的人觉着这个“脖子”有名无实,冬天刚过去,夏天就来到眼前了。最激烈的意见是:“哪里会有什么春天,只见起风、起风,成天刮土、刮土,眼睛也睁不开,桌子一天擦一百遍……”  相似文献   

9.
起风了     
起风了!柔柔的,暖暖的,风中夹带着小草的清香,花儿的微甜,奶奶晾晒棉被里散发出来的太阳香,这是春天的讯号。我喜欢起风了的春天,将书桌搬到院子里,或者打开窗户,让春风与阳光一起落在我的书本,作业本,卷子,和文具盒上。累了,听微风喃喃细语,稍微休息一会儿,又在起风的呼喊里抖擞精神,怀揣着理想,继续遨游在无边的题海里。奶奶说:"春风沉醉!"我说:"迎风而上!"奶奶又说:"一年之计在于春!"我答:"春风惹人醉!"奶奶眯笑着,转身用竹竿去敲打太阳下的棉被。我  相似文献   

10.
历来写春风 ,人们似乎总是想到江南 ,风吹草长 ,繁花似锦 ,绿满大地 ;在春风的吹拂下 ,一片盎然的旖旎风光。而林斤澜的《春风》却以其南方人的独特视角和审美观照 ,为我们绘出了一幅壮阔的北国春风图 ,谱写了一曲北国春风的礼赞。作者林斤澜 ,浙江人 ,我国现代作家。主要作品有小说集《春雷》、《林斤澜小说选》,文论集《小说说小》,系列短篇小说《矮凳桥记事》等。这篇《春风》则显示出作者驾驭散文的写作功力。首先 ,作者以思想感情的变化为线索结构全篇。文章先抑后扬 ,先写南方人对北京 (北国的代表 )总是起风刮土的春天表示出极大的不…  相似文献   

11.
孙悦维 《新读写》2014,(5):62-63
说起风,脑海里总会浮现出诗句中风的不同形象,是“大风起兮云飞畅”艘的豪迈有力,是“二月春风似剪刀”的轻柔舒缓,是“风萧萧兮易水寒”的萧瑟悲切。风在我眼中是无形的、自由的,它仿佛是一个倾听者,又仿佛是一个倾诉者。有时,我也想成为一阵风。  相似文献   

12.
风妈妈回来了,她带来了四个调皮的女儿,春风、台风、秋风和北风。 有一天,风妈妈看见小河里的青蛙在游泳,就知道春天来了,她对春风姑娘说:“孩子,春天来了,你该值班了,记着,要为人类造福。”春风姑娘点点头,说:“妈,你放心吧!我一定能做到。”说完,春风姑娘就去工作了。 她轻轻地吹着,吹来了春雨弟弟,让他给大地洒甘露。雨点落在果园里,点红了桃花,洒在树梢,染绿柳芽,落在田野,滋润了庄稼,农民伯伯乐得合不上嘴。 台风姑娘看见春风姑娘尽情地吹着,她偷偷地跑到大海里,刚开始她很老实,到后来就在大海里  相似文献   

13.
<正>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是一个暖在身上、喜在心里的季节。我喜欢春天,喜欢春天的风、春天的雨、春天的小河、春天的小草,喜欢倾听它们合唱春天的歌!“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乍暖还寒,春风第一个告诉人们春天到来的消息。它吹响了山谷、吹绿了森林、吹化了溪流。站在春风中,听着吹过耳畔那轻轻柔柔的风声,不像冬天的风那么无情,也不像秋天的风那么冷酷,而是柔柔的、暖在心里的温情,像是在告诉我,春天来了。它轻轻地叫醒了花、叫醒了草、叫醒了山、叫醒了水,更叫醒了我。莫醉春风里,时光不待人。  相似文献   

14.
小姑娘有一顶特别漂亮的小红帽,走到哪几她都戴着它。春天到了,一只小鸟喳喳叫着飞来了,在树上搭了一个窝。起风了,呼呼的大风把鸟窝吹坏了,小鸟伤心地哭了。“小鸟,你别伤心。用我的小红帽来做窝吧。”在小红帽鸟窝里,鸟妈妈孵出了小宝宝,鸟妈妈好高兴。鸟宝宝长大了,他们把小红帽送还给小姑娘,说:“谢谢你。”冬天要来了,小鸟们要飞到南方去了,他们对小姑娘说:“再见,我们明年春天再来看你!”  相似文献   

15.
咏柳诗话     
“五九、六九,抬头看柳”,柳,是春天的使者,“漏泄春光有柳条”。“吹面不寒杨柳风”,柳,是诗人画家的爱物,历代诗人以柳为题,歌咏不绝。陶渊明爱菊花也爱柳树,在家门口亲自栽种5棵柳树,自号“五柳先生”;无独有偶,扬州平山堂至今还有欧阳修种的柳树,后世称为“欧公柳”;他写诗云:“手栽堂前垂柳,别来几度春风”;隋炀帝下江南也风雅一时,曾“御笔赐垂柳姓杨”,故“杨柳”一词流传至今。  相似文献   

16.
美丽的春天     
春雨春天里有春雨。当粉丝样的春雨淅淅沥沥洒落大地的时候,竹林里便传出了春笋的拔节声。河岸边,柳枝抽出了鲜嫩的新芽;操场上,蚯蚓从深暗的土里探出头,扭摆起冻了一冬的腰肢。“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是春雨的洒脱;“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是春雨的清幽。春雨啊,这位芬芳的少女,羞涩而又清新。她那沾衣不湿、拂面不寒的“情态”,让人觉得她不像雨,而如烟似雾,如少女纯洁的心。春风春天里还有春风。那忽隐忽现的风,真是千变万化。它爱“飞”,“飞”到高空,去追逐风筝,甚至使风筝来个凌空滑翔,以至观者仰头叫绝;它爱“荡”,“…  相似文献   

17.
在一个寒冬的夜晚,有一位阿拉伯人正坐在自己的帐篷里。这时,门帘被轻轻地撩起来,他的那头骆驼从外面朝帐篷里看。阿拉伯人很和蔼地问它:“你有什么事吗?”骆驼说:“主人啊,我冻坏了。恳求你让我把头伸到帐篷里来吧。”大方的阿拉伯人说:“没问题。”骆驼就把它的头伸到帐篷里来了。过了不久,骆驼又恳求道:“能让我把脖子也伸进来吗?”阿拉伯人也答应了。骆驼于是把脖子也伸进了帐篷。它的身体在外面,它把头很不舒服地摇来摇去,很快它又说:“这样站着身体很不舒服,让我把前腿放到帐篷里来,也就只占用一小块地方。”阿拉伯人说:“那你就把你…  相似文献   

18.
春风     
北京人说“春脖子短。”南方来的人觉着这个“脖子”有名无实,冬天刚过去,夏天就来到眼前了。  相似文献   

19.
在公共生活中,“说理”是一种运用语言的理性交流形式,目的是表达看法、解释主张,并说服别人.说服是针对具体对象的,也是为了取得具体效果的.在英语中,“说服”(persuasion)一词的拉丁词源原意是“敦促”和“甜”,也就是好言相劝,与希腊语中这个词的“令人欢愉”和“甜”是相同的. 《伊索寓言》里,有一则《太阳与风》的寓言:相互夸口说自己是最强的太阳与风进行了一场比赛.风看到一个穿着外衣的行人,就说:“谁能使这个人脱掉外套就算赢了.”风刮了又刮,但刮得越凶,那个行人就把外套裹得越紧.然后太阳出来了,照在行人的身上,他很感谢太阳的温暖,把外套脱下来,搭在手臂上.  相似文献   

20.
风的牙刷     
呼啦镇是名副其实的呼啦镇,一年四季,来呼啦镇玩儿的风可多了,什么样的都有。风来的时候,整个小镇就只听见两个声音:“呼——”,是顺风“,啦——”,是逆风。但并不是每一场风都会让人感到喜悦的,比如说每年春天都会来的“风妖”。“风妖”是春天一开头来的那场烈风。它来的时候,可气势汹汹了,不但把黄的沙黑的土撒得到处都是,还常常把牛啊羊啊小猪小鸡啊,甚至刚发芽的麦苗,都统统卷到天上去。镇上人说,那是“风妖”。说这话的时候,他们小心翼翼地压低了嗓门,好像要是一不小心,话音就会被“风妖”听见,马上席卷而来。要是有哪个小孩子不听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