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可怜的记者     
常听到人们说,记者很吃香,见官大一级,是“无冕之王”。这无非说明,在人们心目中,有的记者威信很高,受人尊敬,有的记者,以文谋私,让人见而生畏。但有一点看来是没有异议的,记者这职业不错,要名有名,要利有利,风光得很。褒也好,贬也好,讽刺也好,话听多了,往往不以为然。近日,一位老记者向我谈起他采访中的一件事,令我心中隐隐不安,原来,有些记者不是很吃香,而是很可怜的。这位记者告诉我,一次,他去南方某市采访,调查核实一封群众来信所反映的情况:关于该市官僚主义作风造成的严重失误。在那儿,他住不上宾馆,吃不上饭,要不到车子,找不到人。去找该市领导时,被拒之门外。与此同时,一位小报记者,因为搞正面报道,该领导亲自接待,  相似文献   

2.
记者,这一职业自出现之日起就引人注目,成为议论的热门话题。有的人称之为主持人间正义的使者,有的人又称之为搬弄是非的鬼蜮,对其行为或称赞、或痛恨,众说纷纭,长于总结的中国人又弄出了一句与记者相关的话,叫作“防火防盗防记者”,很值得琢磨。防火防盗是人们经常性的重要工作,把记者列入火灾、盗灾之类而加以防范,仔细考虑,此说法不是毫无道理。窃以为,“防记者”所指记者无非两类,“防记者”之人也不外乎两种。一种应是因记者及其所属传播媒介主持正义,对不平事挺身而起,对社会丑恶腐败现象及不正当行为予以  相似文献   

3.
2005年元旦刚过,收到上海记协送来的<当代上海记者丛书>,这是一份很有意义的新年礼物. 丛书收录了上海新闻界22位记者、编辑的新闻作品,作者有的是我很敬重的老一辈新闻工作者、有的是我很熟悉的多年的朋友、还有的是近年来脱颖而出的中青年编辑、记者.这些精品力作按人分册结集出版,不仅是上海也是中国新闻界一件值得祝贺的事情.  相似文献   

4.
传统媒体也好,新媒体也罢,竞争利器除了拼抢新闻外,表达方式也很重要.做新闻,要善于用大俗大雅的新闻语言讲好中国故事. 记者讲的故事要让更多的人听懂,语言就要通俗,俗中见雅,雅俗共赏.新闻应注重传播效果.记者写的新闻,不仅要给学富五车的知识分子看,也要给文化水平不高的群众看.有的记者却不以为然,认为文章写得华丽才有水平.华而不实的结果往往适得其反,本来很简单的一个事、一句话,写得花里胡哨,读者看了云里雾里,不知道究竟要表达啥意思.一些新闻作品的语言口号连篇,放之四海而皆准,通篇看不到一句鲜活的话,读起来枯燥无味.现在,为数不少的新闻报道让人看不懂、不爱看.  相似文献   

5.
"什么样的人才能当好记者?"这是新时代新闻工作者时刻应该思考的问题。诚然,要当记者也许不难,但要当好记者则需要经过千锤百炼,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才能实现。同样是记者,有的记者能够采写到有影响力、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好新闻,而有的记者却只能跑跑"豆腐块",写写"应  相似文献   

6.
当名记者要具备多方面的素质,但最重要的是什么呢?我觉得最重要的是认识问题和分析问题的水平。文字表达能力是重要的,这是不言而喻的,但不是最重要的。 有一个大学新闻系的毕业生,给郭超人提了个问题:请您用最简练的语言来回答,什么人不能当记者,什么人能当记者,什么人能当好记者?郭超人回答说:一般我能够想到能够做到,而你想不到做不到,你不能当记者;一般人能够想到能够做到,而你也能够想到能够做到,你可以当记者,但这只能当一般的记者,不能当好记者,只有一般人想不到做不到,而你却能够想到能够做到,你就能当个好记者。郭超人说的话很对。为什么有的人能够想到能够做到,而别的人不能够想到不能够做到呢?这里很重要的问题是个认识水平问题。  相似文献   

7.
在现实采访中,多家新闻单位记者报道同一题材、同一事件是很常见的。同开一个会,同采访一个人,写出的稿子是不可能一样的,有的人写得水平很高,有的人却写得一般。如何能在同一题材报道中脱颖而出,我觉得有多方面的因素。一、采访要深入。今年6月,省委宣传部组织十几家媒体记者对全国劳模杨小虎进行联合采访。杨小虎是杰  相似文献   

8.
做个好记者是从事新闻工作的人们的理想。但有的人吃了一辈子新闻饭,却碌碌无为,有的人则把自己的作品和名字留在了新闻史上。那么怎样才能具备一个好记者的基本素质?笔者认为,最根本的是要坚守职业道德.秉持职业精神,以高洁的人品去锤炼高尚的文品.以坚实的职业精神去塑造让人敬服的职业形象。  相似文献   

9.
下农村采访,同城市采访相比,相对来说要难些。有的农民,种了一辈子田,还没有同记者打过交道,一上来就怯场,“见生”,不肯同你谈;有的人吃够了“左”的苦头,谈起过去的事往往心有余悸;有的人受传统的旧思想影响,怕露富,怕冒尖,生怕日后“枪打出头鸟”……如此等等,都是  相似文献   

10.
说“快”     
摄影记者,抢镜头,拍照片,动作一定要快。关于这个问题,周总理一直非常关心,并作过多次指示。一九五五年十二月十日,周总理就对新华社记者说过: “你们动作太慢,一个场面的镜头,要对了好久才拍,使被照的人很不好受,有的外宾也对这提出了意见。你们应该好好研究改进,有些地方可以向外国记者学  相似文献   

11.
我历来认为,当记者的要多长几个心眼。太“老实”了,当不了记者,起码当不了好记者。在记者招待会上,随机应变,从主持人的嘴里,掏出自己所需要的新闻,这种本领,当然必要。但更主要的,是要懂得世态炎凉,水深水浅,晴天阴天。对周围的人和事,要多问几个为什么?最好在自己的前面立一个牌子,写上“小心上当”四个大字。比如说,有的人见了记者就眉开眼笑,热情可  相似文献   

12.
“知识就是力量”,这是现代中国人很熟悉的话。于是有的人就认为有了大学文凭,特别是有了名牌大学的文凭,就一定是大能人了。 我当了一辈子记者,教九流接触得可谓多也!深感没有知识,包括书本知识和实践中的经验性知识,当然不会有智慧。但有了那些知识,也不一定会有很高的智慧。知识不等于智慧。我们无论干哪一行,要有创造,要有突破,就必须有智慧。否则就只会重复旧知识、旧经验。为什么有的大知识分子会犯教条主义的错误呢?为什么有的人讲起话来广征博引,一到实际矛盾面前就束  相似文献   

13.
在改革的年代里,要报道的事情很多,要解决的问题也不少。有的问题光发条消息,是很不够的,如果能很好地运用“记者述评”,则可以弥补消息的不足。从去年1至10月,本报发的25篇“记者述评”,收到较好的社会效果,也证明了这点。  相似文献   

14.
太原烟草厂送“关系牌”香烟的问题,也牵涉到一些新闻记者。有的记者一尘不染,显得更加可敬可爱;有的人则出现在被告席上,在新闻工作中打了败仗,影响十分不好。两相对照,优劣分明。原因何在?问题就出在作风上。党报记者受人尊重,受人欢迎,这是他们所担负的光荣职责所决定的;根本的,是党赋予党报的崇高使命所决定的。但是,每一个记者在群众中是不是真正受到人们的尊重与欢迎,那就要看他能不能正确处理“人敬”与“自  相似文献   

15.
我想当记者     
姜爱东 《军事记者》2012,(11):70-70
人人都有自己的理想。有的人想当科学家.有的人想干企业家,我的理想是当新闻记者。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同样,不想做记者的通讯员,不是好通讯员。有人说记者是“无冕之王”,见官大三级,党委会都可列席参加。在一些人看来.记者的职业是最超脱的,闲云野鹤,东南西北,信笔所至,名利双收。也有人觉得,记者的胸膛包着一颗正义的心,当弱者受了委屈时,不找法院找记者;也有人把记者当成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刀笔吏”。有人问我怎么想,我答不出,因为我“不识庐山真面目”。但我就是想当记者。今年初,外地一位素昧平生的青年给我来信说他写了上百篇稿子没有发表.问他能不能当记者.还说要不要给编辑部送礼。  相似文献   

16.
记和不记     
说起新闻记者,人们往往想起在电影、电视,或是戏剧舞台上见到过的形象:见人遇事,掏出小本本,拔出笔,一副猴急相。可是,现实生活中,记者真是那样的吗? 电台记者背着的录音机,电视台记者扛着的摄像机,摄影记者举起的照相机,那是他们在进行采访工作时不可缺少的工具,不当场亮出来,就不能完成特定的采访任务。但是,文字记者是不是一定要当场掏出小本本和笔,这可要作推敲,不可一概而论。一般说来,人们面对录音机、摄像机和照相机,  相似文献   

17.
记者这一行当,有的人称之为“无冕之王”,有的人却把他们当成严加提防的对象。记者应该怎样当?现实中的记者又给人留下什么样的印象?旁观者如是说:  相似文献   

18.
围绕“思索”这两个字,也许能做一打文章。我这里要谈的记者的“思索”,专指一种作风。思者,思考也,索者,探索、研究也。记者要想经常不断地写出广大读者都喜欢看的作品,就必须养成这种不断思考、探索和研究问题的孜孜以求的作风。人们批评记者的“懒”,总要说“腿不勤快”、“怕跑”云云。这样鞭策记者,以养成勤勉作风,当然是完全必要的。但我还以为,记者最忌的“懒”恐怕莫过于怠于“思索”了。比如,同样的题材,有的记者写出的报道就事论事,淡而无味,有的记者却能见微知著,从中提出具备“宏观”意义的问题;跑同样的行当,有的记者虽然报道也写得不少,但却很少引起波澜,而有的记者却能“连珠炮”似地提出打得  相似文献   

19.
湖南有个滨湖地区特邀一些大新闻单位的记者组成记者团,到当地进行为期十多天的“观察性采访”。据说邀请的目的是为了使更多的人特别是上级部门了解这个地区的丰富资源和经济战略地位,以便关心和支持这里的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采访团所到之处小车成行,前呼后拥,热闹得很。记者们住的是高级房间,吃的是名优特产,到处观山玩水,还有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好不痛快。但是一些基层干部和群众见此纷纷摇头。据说,这个地区的这种作法并非先例。有的地方,有的部门老早就这么搞了。他们邀请  相似文献   

20.
录音报道,要坚持真实原则。然而,一些记者,由于主观上和客观上的原因,往往制出虚假的录音报道。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按记者的意志办事。记者按事先想好的路子写好稿子,将被采访人请到指定地点念稿子。有的记者采访结束后,见录音效果不好,于是找一个声调相似的人代替说话,造成严重失实。二、主观臆断,编造新闻。某台一记者为反映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