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手机短信是手机媒介传播的一个组成部分,一些不法分子同样看到了手机短信的经济利益,致使各种虚假短信泛滥。所谓手机短信诈骗,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利用手机短信发送虚拟  相似文献   

2.
马艳军 《电子出版》2005,(10):52-52
全国各地均有案发据中国银联总公司提供的信息,从10月1日至7日,全国各类银行卡跨行交易总笔数和总金额分别达到5583万笔和222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36.91%和52.16%的刷卡交易和巨大的交易量,给犯罪分子利用手机短信进行诈骗提供可乘之机。在北京,从十一长假开始,就有市民陆续收到诈骗短信。其中一位姓单的小姐收到的短信说:“尊敬的客户,您的中国银行信用卡已于10月1日12点0分发生3000元额度的交易,说请与0532-85630****联系”。这位单小姐说,虽然  相似文献   

3.
一、手机短信在人际传播中的地位如果对所有人际传播活动进行一个归类的话,可以把它们界分为两种类型:1.面对面的交谈;2.通过媒介进行的信息沟通。很明显,手机短信作为一种借助移动通讯手段来完成的现代信息交流方式,是属于人际传播的后一种类型。  相似文献   

4.
对高校图书馆如何利用手机短信服务开展图书阅读推介进行了研究。其背景是因为目前高校图书阅读现状令人堪忧,其前提是因为目前高校图书阅读已引起了普遍关注,其措施是针对不同类型的读者编制与发送不同的手机短信内容。  相似文献   

5.
同样是为“母亲水窖”募捐的内容,通过手机短信群发,虽然读者覆盖面广、到达率高,但却几乎无人相信,被很多人当作诈骗短信一删了之。而一经党报介入宣传,即引起极大的社会反响,共有8000余人为“母亲水窖”捐款,其中仅移动用户就有4200多人通过发送短信捐款(每发一条短信捐款1元)。  相似文献   

6.
从类型来分,报纸为第一媒体,网络为第四媒体,手机短信为第五媒体。  相似文献   

7.
摘要:手机短信独具的传播特点对政府形象塑造也有着重要的影响,而当今社会,政府更看重利用网络,尤其是微博等新方式来塑造良好的政府形象,对手机短信的重视不足。通过对手机短信传播特点和政府利用手机短信的案例的研究,从传播学角度加以分析,并提出政府利用手机短信提升形象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手机短信的特征及图书馆利用手机短信服务的优势介绍,分析了手机短信服务功能在图书馆中的应用,指出图书馆开展手机短信服务需要注意的问题,并提出了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9.
手机短信在大学生德育中的运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手机短信作为新兴媒介,其使用范围越来越广,影响越来越大,已经成为重要的信息传播和思想宣传阵地,我们必须占领并用好这一阵地。为此,有必要深入研究手机短信的特点和手机短信市场发展现状,进而探索如何充分发挥手机短信在大学生德育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手机短信集中了多种媒体的优势,表达自由随意、传播信息迅捷、互动性更强、信息必读率高。近年来,手机短信在我国发展迅猛,广泛运用到社会各行各业中,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产生影响,并给受众和媒体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一、手机短信广泛运用于社会手机短信以其便利和无限移动的优势,正广泛运用到各行  相似文献   

11.
手机短信传播具有门槛低、送达性、传播速度快、诉诸感情的传播方式等优势,一些社会心理因素也增强了手机短信的传播效果。手机短信传播同样存在问题,需政府的正面效果引导和负面效果防治。  相似文献   

12.
周慧 《新闻世界》2013,(6):260-261
近年来,手机作为一种方便快捷的通讯工具已渗透到了中国人现代生活的各个领域,也遍布大学校园的各个角落。大学生手机短信消费的现状怎样?手机短信对大学生心理和行为产生了什么影响?这既成为新世纪新阶段我国高校心理工作者必须思考的课题,又对构建和谐高校以及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法,力图了解大学生的手机短信消费现状和特点以及大学生使用手机短信带来的心理和行为问题。  相似文献   

13.
手机短信服务是图书馆拓展服务内容的新渠道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手机短信服务是图书馆一个有着广阔发展前景的新兴服务领域。手机短信服务系统提供了图书馆与读者之间沟通的桥梁,把图书馆的服务延伸到了读者的身边,为图书馆实现巨大的社会效益。介绍了手机短信服务的优势、图书馆开展手机短信服务的范围及需要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紫嫣 《声屏世界》2010,(3):29-29
手机短信在广播节目中的运用,为节目增加了互动的手段,从而使传者与听者的交流更加充分,广播节目在丰富性、灵动性等方面得到拓展。但是不正确地使用手机短信,也让广播节目走向琐碎,所以广播节目的生产者要理性对待手机短信。有效规避不当使用手机短信对广播节目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手机短信对大学生心理影响——以福州市大学生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是使用手机短信的主要社会群体,在使用手机短信的过程中对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起着一定的作用.本文以福州市的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重点考察手机短信对大学生的心理所表现出的积极和负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手机短信:从人际交流到大众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手机的广泛普及、手机功能的不断开发,手机短信这一功能在实践中逐渐担负起传播媒介的角色,越来越多的人将手机或手机短信称为继报纸、广播、电视、网络之后的"第五媒体"。对于手机、手机短信是否是"第五媒体",学界还有很多争议和质疑,  相似文献   

17.
郑达 《青年记者》2012,(2):24-25
近年来,七喜公司在中国市场推出了一系列令人捧腹的影视广告,主要用于网络媒体上的病毒式营销,流传甚广,效果颇佳,可是也引发了大量的争议. 七喜广告《中奖篇》讲述了一个窘态百出的爱情故事.男主人公和两个朋友在路边休息,这时一位长相极其丑陋的女子走过,他们三人一时兴起,打赌谁的饮料中奖了便去“泡那个妞”.男主人公的七喜中奖了,于是兑现诺言,开始追求那位丑陋的女子.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手机短信文化迅速发展,它不仅给人们的生活平添了许多乐趣,也使人们感受到了交流的无穷魅力。手机短信语言由此也引起了语言学界的关注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从语用学尤其是语用策略角度研究的还为数极少。本文尝试从语用策略的角度,运用语用学理论、话语理论和言语行为理论进行休闲类手机短信的研究,以更好地发掘手机短信的语言交流功能,也为日常的交际提供一些语用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9.
就全世界范围而言,中国手机短信使用者的总体数量和人均短信发送总量均显著高出欧美国家,手机短信在中国人群体中的高使用率、短信人际传播在中国人际交往中显示出的强渗透力和持久热度表明,跨文化心理是研究中国人手机短信人际传播的有效路径。本文以此为视角,从中西方面子观的比较入手,透过中国人面子文化的解读,对手机短信人际传播及构建的人际关系特点进行分析。面子在中国人际交往中起到的主要作用在手机短信人际传播中有着特定的表现,本文就较为突出的两点作相应阐述:一、短信人际交往的纯文本优势——说话"绕圈子";二、"面子"与短信人际交往。  相似文献   

20.
王秀峰 《图书与情报》2006,(6):47-50,78
文章将手机短信作为整个信息生态系统的一个种群,对手机短信生态系统的现状及治理进行了初步研究。我国手机短信生态系统处于失衡状态。其治理需各相关主体的相互协作,实现综合治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