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艾米莉·勃朗特在《呼啸山庄》中以独有的"三角苦恋"模式贯穿小说的主要内容,使小说的情节呈现出两条线索发展的模式,同时也揭示了主人公在爱与恨的关系中对于生与死的深深困惑,从而实现了《呼啸山庄》情爱模式的双层解读。  相似文献   

2.
塔依卜·萨利赫的著名小说《北迁季节》中,主人公穆斯塔法在接受西方教育后,既不为英国主流社会认可,也难以回归苏丹社会,严重的双重"他性"阻碍了其身份的认同。本文从神话原型的视角出发,以穆斯塔法对身份及家园的追寻为切入点,通过分析小说《北迁季节》中的追寻原型、母亲原型、主人公原型以及小说中的树与房子、河流与海洋等原型意向,从而揭示主人公穆斯塔法在东西方文化的夹缝中游离与徘徊,在中心与边缘的张力中陷入迷失与无根的挣扎,最终不可避免地走向漂泊无根的宿命之旅。  相似文献   

3.
明清长篇家族小说及其叙事模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的社会结构和文化样态模塑了中国古代小说的叙事模式及叙事视角。中国社会以家族为基本单位构成的社会结构,是中国文学特别是明清家庭家族类小说戏曲创作形成的历史基础。宋元时期的家庭戏对明代家族小说具有很大影响。明代家族小说的开山之作是被笼统称为"世情小说"的《金瓶梅》,以西门一家而及天下,以家庭交际圈来展现社会人生,呈现出家庭—社会半网络式叙事模式。《红楼梦》比《金瓶梅》有所发展,成为家族—社会立体网络式叙事模式的典范之作。《林兰香》、《醒世姻缘传》、《歧路灯》亦是这方面的代表作,以家族兴衰或衰兴反映社会人生。明清家族小说不是特意寻找一种网状结构来超越线性结构,而是这种叙事结构与中国社会结构、人们的交际方式相一致,与小说内容相一致。  相似文献   

4.
本文运用结构主义文论的核心思想"二元对立"的原则重新审视与欣赏海明威著名短片小说《雨中猫》中新女性的迷失窘境。从动态与静态一组二元对立出发,剖析自然与文明的不和谐关系,暗示出女主人公迷失的内心世界与艰难的现实生活。又从另外二组丈夫与妻子、老板与丈夫的冲突与矛盾中,揭示出以妻子为代表的新时代女性在追求自我解放的旅途中,受到家庭与社会的阻挠,前进艰难,后退无路的尴尬处境。  相似文献   

5.
杨沫在小说《青春之歌》中探讨女性解放的出路,然而主人公林道静的解放始终都依附革命,依附男性,缺少对自我真正的探求,也迷失了自我,没有实现女性的独立和解放。  相似文献   

6.
《乞力马扎罗的雪》是海明威著名的短篇小说,文中隐喻的大量使用使小说成为其艺术创作的经典。然而这些隐喻背后包含着大量的隐喻概念,概念隐喻理论为重新解读这篇小说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7.
《歧路灯》研究百年,有关主题探讨曾是多年的热点,先后有"道德小说""人情(或世情)小说""教育小说""‘败子回头’小说""成长小说""家庭(家族)小说"诸说。《歧路灯》主题研究的无果之果,加深了对《歧路灯》的认识,提升了《歧路灯》的地位,扩大了《歧路灯》的影响。其众说纷纭,争持不下,是《歧路灯》已入为"四大奇书"、《儒林外史》《红楼梦》等名著之列的一个突出标志。  相似文献   

8.
本文旨在通过四个方面对《达芬奇密码》非线性叙述结构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解构主义"与线性叙事模式的紧密结合。非线性叙述结构的交叉与重叠。非线性叙事结构与小说主题表达之间的关系。《达芬奇密码》非线性叙事结构对英美文学创作的影响。来发掘蕴含在小说叙事结构上的特色以及对中国新时期小说创作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对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处女作《最蓝的眼睛》进行了深刻的阐释,认为小说首次使用黑人小女孩做故事的主角,关注黑人小女孩在种族歧视下的“忧伤”和迷失,是美国黑人题材小说的一个新突破.从种族歧视下的亲情错位、文化殖民中的爱情之殇、“双重意识”下爱的变异几个方面对小说进行了解构,分析了种族歧视的内在化所导致的爱的缺失和变...  相似文献   

10.
身份认同是后殖民研究中十分重要的问题。《眷恋》是英国小说家保罗·司各特最后一部小说,荣获了1977年布克文学奖。小说取材于七十年代,它的价值在于艺术地反思了殖民时期的英印关系对后殖民时期的影响。通过小说中的几个人物,巧妙地体现出这种关系的矛盾冲突。本文将从后殖民主义角度解析女主人公卢西自我身份的迷失和找寻。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20年代"新年号"小说征文是《盛京时报》举办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文学活动.通过征文广告发布、征文当选披露和获奖小说刊载三个环节,十年二十个选题累计有62位投稿者获得等级奖,其中部分作者成为该报文艺副刊经常投稿作家.征文活动形成了连贯的、体系化的小说集纳与刊载模式,使《盛京时报》获得了数量可观和价值不菲的文学作品,培养和选拔了固定投稿作家,赢得了大众的持续关注,确立了报载文学的发展模式.此后,该报小说传播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2.
美国作家J.D.塞林格的长篇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被认为是二十世纪美国文学的经典作品之一,小说视角新颖、创意独特。俄国形式主义的"陌生化"理论可以用来分析这部小说的语言、人物和叙事模式,以此来探索塞林格的创作动机和美学思想在小说中的表现。  相似文献   

13.
东野圭吾是当代日本最受瞩目的推理小说作家,他开创了日本推理小说的"写实本格派",表现出对社会和人性问题的关注。《白夜行》是东野的代表作,小说并不是单纯通过连环案件制造悬念,其内核是通过主人公雪穗和亮司的爱情悲剧,让人们探寻扭曲的人性、贪婪的欲望、沦落的道德毁灭爱情的真相。  相似文献   

14.
谈歌这部《大舞台》把刘熙载《艺概·文概》所细分的十八种叙事方法全用上了,甚至连"批注"也被拿过来变成了小说的内在要件.叙事方法综合多变的运用,使《大舞台》获得了时空交错、整散结合的全新结构方式,而体现"谈歌式调侃"的精彩语言就成了小说情节发展的助进器.《大舞台》的叙事方法,适应了"键盘时代"处于快节奏生活状态下的读者的阅读取向,是小说审美观念变化和发展的必然结果.可以说,《大舞台》是一部"键盘时代"小说创作探索成功的作品.  相似文献   

15.
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是英国19世纪女性文学的代表作,其叙事处处彰显出19世纪女性主体性特征。小说充满了自我实现和自我创造的因素。《灰姑娘》这个古老美丽的童话已成为文学中一种基本爱情模式和创作原型,他已内化为作家创作的一种潜意识,这在19世纪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小说中尤为突出。本文旨在通过解读《简爱》中的"灰姑娘"式的女性形象,旨在阐述作者潜意识中的"灰姑娘情结"及其女性意识。  相似文献   

16.
韩少功的《归去来》是他的第一篇寻根小说,其"归乡、寻根"的叙事模式历来被人们所关注,小说采用了不可靠叙述手法,从费伦提出的不可靠叙述的三种类型,即"事实/事件轴上的不可靠叙述"、"伦理/评价轴上的不可靠叙述"和"知识/感知轴上的不可靠叙述"来分析,《归去来》中的叙述者并非是完全可靠的,小说不可靠叙述的运用,更彰显了作品主题:知青一代人寻根途中尽管迷茫,却仍不放弃追寻自身价值的坚定决心。  相似文献   

17.
老舍先生的作品充满了十足的"京味儿",他的小说被看作"京味儿小说"的源头,成为北京文化的一个标志和象征。《茶馆》是其"京味小说"的代表作。从老北京话、北京人的闲适格调、老北京人独特的处事哲学人情世态和北京人的幽默等四个方面对《茶馆》进行解读,来具体品味独特的京味儿文化,以期对《茶馆》有更深入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迷失与寻找一直被认为是村上春树作品的重要主题之一。迄今为止,有许多关于村上文学中迷失与寻找主题的文章,但大多是总体介绍或关于《寻羊冒险记》,具体到《挪威的森林》这部作品的并不多见,所以本文将结合《挪威的森林》内容,分析人物的迷失与寻找。探讨《挪威的森林》中的迷失与寻找,可以使我们进一步理解村上对现代年轻人生存困境的思考。  相似文献   

19.
《在西方的眼睛下》(1911)不仅是一部政治小说,也是一部意义深远的道德小说。过去,评论界更多的是从政治的角度来研究这个"讲给西方人听的关于俄国的故事"。事实上,康拉德在小说中关注更多的是个人的道德弱点或个人心理。本文将从小说主人公拉祖莫夫"道德方向的迷失"和"道德意识的觉醒"两方面来详细阐释该小说的道德内涵,并揭示康拉德对人性与道德等诸多社会伦理问题的深刻理解。  相似文献   

20.
王勇男的《雪太阳》是一种个人话语实践,这是由大众文化对"纯文学"的边缘化决定的。《雪太阳》的个人化写作态度表现出的是文化的寻根,是以书写内部世界的个人写作行为对抗大众文化的世俗性和消费性。这种特殊性使得个人话语涵融了公共话语,并最终通过公共性发挥个人话语的力量。所以《雪太阳》的话语实践是一种涵融群体话语的个人化创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