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鲁国的法律规定,如果鲁国人在外国沦为奴隶,有人出钱把他们赎出来,可以到国库中报销赎金。子贡有一次赎了一个在外国沦为奴隶的鲁国人,回来后拒绝了国家赔偿给他的赎金。孔子说:“端木赐(子贡姓端木,名赐),你这样做就不对了。你开了一个坏的先例,从今以后,鲁国人就不肯再替沦为奴隶的本国同胞赎身了。你收回国家抵偿你的赎金,不会损害你的行为的价值;你不拿国家抵偿的赎金,就破坏了鲁国的那条代偿赎金的好法律。”  相似文献   

2.
反道德的道德高标——子贡赎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国的法律规定,如果鲁国人在外国沦为奴隶,有人出钱把他们赎出来,可以到国库中报销赎金。子贡有一次赎了一个在外同沦为奴隶的鲁国人,回来后拒绝了国家赔偿给他的赎金。孔子说:“端木赐(子贡的名字),你这样做就不对了。你开了一个坏的先例,从今以后,鲁国人就不肯再替沦为奴隶的本国同胞赎身了。你收回国家抵偿你的赎金,不会损害你的行为的价值:你不拿国家抵偿的赎金,就破坏了鲁国的那条代偿赎金的好法律。”  相似文献   

3.
我们受的教育总告诉我们,做好事要不留名,更不能接受对方的馈赠,但是这样真的好吗——孔子是鲁国人,鲁国有一条法律:本国人在其他国家做奴隶,有能把他们赎出来的,可以到国库中领相应的赎金。孔子的弟子子贡是个大商人,很有钱。有一回,他在其他国家赎了一个鲁国人,按规定应该领取赎金,但他高风亮节,拒绝了。没想到孔子听说以后,立刻批评他:"子贡,你这样是不对的。你做了善事,要了国家的赎金,  相似文献   

4.
张远山先生在《东方》2001年第10期中,提到了“子贡赎人”的道德典故:鲁国的法律规定,如果鲁国人在外国沦为奴隶,有人出钱把他们赎出来,可以在国库中报销赎金。子贡赎了一个鲁国奴隶,但拒绝了国家支付的赎金。孔子认为,这违背了他的道德思想。因为子贡式的“无私道德”最终使道德变成了只说不做的东西,成了纯粹的高调。过高的“道德”不仅没有推广道德,反而推广不了道德。  相似文献   

5.
金新 《语文新圃》2007,(1):10-11
春秋战国时代,鲁国有这样一条法规:凡是鲁国人到其他国家去旅行,看到有鲁国人沦为奴隶时,可以自己先垫钱把他赎回来,待回鲁国后再到官府去报销.官府除了用国库的钱支付赎金外,还给予这个人一定的奖励.一次,孔子有一个弟子到国外去,恰好碰到有一个鲁国人在那里做奴隶,就掏钱赎出了他.……  相似文献   

6.
你知道吗     
《小学生》2008,(9)
子贡以太阳月亮喻孔子孔子的学生子贡,聪颖好学。一次,鲁国一位大夫在人前贬低孔子抬高子贡,子贡非常气愤。他当即以房子为喻,说老师的围墙高十数丈,屋  相似文献   

7.
春秋时代,鲁国有这样一条法规:凡是鲁国人到其他国家去旅行,看到有鲁国人沦为奴隶。可以自己垫钱把他先赎回来.待回鲁国后到官府去报销。官府用国库的钱支付赎金,并给予一定的奖励。  相似文献   

8.
《新作文》2007,(2)
经济学家厉以宁讲过两个“孔门”故事,说明做事首先要搞清楚谁是最大受益者,这样才能正确处理义利的关系。一个故事是:春秋时鲁国政府规定,凡鲁国人到了外国看到有鲁国人沦为奴隶的,可垫钱将其赎出,回国后到政府报销。孔子的一个学生垫钱赎了一个沦为奴隶的鲁国  相似文献   

9.
【文题设计】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孔子有个学生看到一个孩子掉进湍急的河里,就奋不顾身地跳下去把他救起。这个小孩的父亲送他一头牛表示感谢,他高兴地接受了。大家议论纷纷,认为他太贪心。孔子却对他说,你做得对,因为你的行为向社会宣告:只要冒着危险救了人,无论多大的奖赏都可以收下这样可以鼓励更多的人去救人。春秋时鲁国政府有一条规定,鲁国人到国外旅游凡是看见在外国沦为奴隶的本国人,可以先垫钱把他赎回来,回国后再到政府去报账。孔子的一个学生赎人后却没有去报账,人们夸他品格高尚。孔子却严厉地批评他,说他行为妨碍了更多的鲁国奴隶被赎回来,因为人们假如垫钱赎了奴隶,不报账自己会蒙受损失,而报账  相似文献   

10.
一提起孔子的道德观,人们一般会联想到“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等封建正统的道德理念。殊不知,在孔子教书育人的实践活动中,他还有不少鲜活的另类的道德观的体现呢! 其一:春秋时期的鲁国,曾制定一项法律规定——凡鲁国人到别国旅游,如果发现有鲁国人在别国做奴隶的,可以先用自己的钱赎回这个奴隶,再凭赎买奴隶的收据回鲁国向官府报销。一次,孔子的一个学生到齐国游学,见到一个做奴隶的鲁国人,就掏钱赎回这个奴隶,回国后也没有到官府去报销。此事传扬开去,鲁国人纷纷称赞孔子的这个学生品德高尚,为了他人和国家,甘愿减损自己的钱财。孔子听说此事后,不仅不为自己的学生受称赞感到  相似文献   

11.
闻一知十     
春秋时,孔子的得意门生中,有个名叫子贡的,很有口才,连孔子也常常说不过他。齐国在田常执政的时候,曾经准备征伐鲁国,孔子对弟子们说:「鲁国是我们的祖国,它遭到危难了,你们怎能没有设法护卫的行动啊?」子路、子张、子石等自告奋勇,表示愿意到齐国去办交涉,孔子都不同意;可子贡提出来,孔子就立刻允许  相似文献   

12.
赐墙及肩     
这则掌故出自《论语·子张篇》所载子贡的一段议论。子贡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之一,姓端木,名赐,春秋时卫国人。有一次,鲁国大夫叔孙武叔对朝中的其他官员说:「子贡比他老师仲尼要强些。」子贡从一个叫子服景伯的官员那里听到这话,便说:「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  相似文献   

13.
公元前496年的一天,焦急的子贡在四下询问走失的老师孔丘.有一个郑国人对他说:“东门口有一个人,他的额头像唐尧.脖子像皋陶,肩膀像子产,可是从腰以下比夏禹差三寸.瘦弱疲惫的样子好似丧家之犬。”子贡把这话告诉孔子。孔子笑着说:“他说的形状,那倒未必。但说我像丧家之犬,是啊!是啊!”  相似文献   

14.
近日读到石爱华老师的《与孔子同行——人教版“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单元复习教学》(《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1年第10期)一文,石老师在教学设计中引用了《史记·孔子世家》中的一段材料来说明孔子的长相:“孔子适郑,与弟子相失,孔子独立郭东门。郑人或谓子贡日:‘东门有人,其颡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要以下不...  相似文献   

15.
上《论语》前,我给学生讲了两个故事,掀起了两场争论。一个故事。孔子的国家鲁国有一个规定,如果发现自己国家的人在别的国家做奴隶,可以买回来,由国家付钱。孔子的一位学生比较有钱,他买回奴隶后,就没向国家要钱。你赞成他这样做吗?  相似文献   

16.
孔子,春秋时代的鲁国人。他所说的“有教无类”(见“论语”“卫灵公篇”),意思就是不论什么人都可以受教育。他的学生中就有各色各样的人。  相似文献   

17.
最近,重温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师”,对这句至理名言又有了新的体会。《论语》中记载:一次,公孙朝问子贡,孔子这么有学问,不知他师从何人?子贡回答说,孔子随时随地向一切人学习,谁都可以是他的老师。孔子认为,古代圣人讲的道,就留在人们中间,有德行的人认识其大处,德行不深甚至没有德行的人也能认识其小处,无论“贤”还是“不贤”,他们身上都有古代圣人之道的体现。“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所以他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相似文献   

18.
在孔子诸多杰出的弟子中,子贡其人极富特色,很有魅力,令人折服。在今日的中国,研究子贡很有意义。一、多思善问崇真务实“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是孔子教育理论的精华,也是孔子之所以成为孔子的关键。在孔门弟子中真正理解孔子这两句话的应首推子贡。子贡“学”“思”并重,从而在道德、学问、事业上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子贡好问,并且善问,由《论语》、《左传》、《国语》、《庄子》、《苟子》、《吕氏春秋》、《礼记》、《孔子家语》以及(说苑跨书,可发现,子贡向孔子求效时提的问题最多,质量最高,孔子…  相似文献   

19.
杏坛大家     
《教师》2010,(11):F0002-F0002
生平 孔子 (公元前551年~前479年),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和军事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孔子出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的南辛镇鲁源村)。  相似文献   

20.
《论语·先进》里有这样一段记载:孔子的两个学生冉求、仲由请教孔子同一个问题:"听到一件事马上就去做吗(闻斯行诸)?"孔子对冉求说:"听到了马上去做(闻斯行诸)。"而对仲由却说:"听到了为何要马上去做呢(如之何其闻斯行诸)?"孔子的另一个学生公西华问孔子为何对同一问题做出两种截然不同的回答,孔子说:"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冉求为人懦弱,所以鼓励他;仲由处事急躁,所以约束他)。" 孔子这种"进之"、"退之"的做法,可以说是因材施教的典范。因为他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抓住了学生的个性特点,而采用不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