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办报纸是生产高质量的精神产品,只能用精锐之师,不能搞人海战术。因此,兵不在多而在于精,队伍一定要精干。这些年来,由于诸多原因,地市报人员不断增多:由于报社编制一般控制不严,又有预算外收入,多进几个人也有钱发工资;加上近些年人事劳动管理上普  相似文献   

2.
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地市党报告别了“铅与火”后,实现了“小报变大报”、“一报变多报”、“黑白变彩报”等一系列的巨变,经济实力不断壮大,报纸质量不断提高,报业长足发展。然而,在376家地市党报里,年收入超过亿元的不到20家,总收入500万元以下的有155家。许多西部地区的地市党报由于当地经济欠发达、观念较落后等因素的制约,发展相对滞后,  相似文献   

3.
区域内都市报发展现状 地市报纸是我国报业中一个庞大的群体,也是一支年轻的生力军。但是,由于受报业经济规模、发行地域以及新闻报道资源、采编人员素养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它们又被称为“在夹缝中生存的报纸”。目前,我国地市报纸主要有党报和晚报(或都市报)两类日报和作为周报的广播电视报。地市报纸的种类并不算多,同城媒体的竞争并不算...  相似文献   

4.
对于地市报记者而言,基层素材虽多,但身处一地,受地域限制,很难写出有全国影响的文章.但受限制并不表示没有机会,并不意味着地市报记者不能写出有全国影响的文章来.地市报记者应该在以下7个方面寻求突破:  相似文献   

5.
要想办好地市报纸,“择优录用”是良策。这里说的“择优录用”,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择优录用人才;一是择优选用稿件。办报总要有一班人马,这班人马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报纸质量的优劣。目前,由于体制上的原因,“报班子”大都是有关领导机关直接派进或任命的。这样,加上现行用人制度上存在的弊端,一些“报班子”质量不高,其中滥芋充数的  相似文献   

6.
我国地市党报发展到今天,大多已经形成了“一社两报”的新格局,即一家地市党报社有两种报纸,一种是作为地市党委机关报的日报,一种是作为地市党报子报的晚报。地市党报社“一社两报”格局  相似文献   

7.
说起地市报记者应该“攻”大报(给大报写稿),许多人会不以为然:“我们有自己的阵地,何必费那个事!”不少同行只写“本报汛”,而不问津上级报纸。我以为这种倾向不利于提高地市报记者的政治和业务素质,不利于提高地市报纸的质量。我认为地市报记者经常“攻”大报,至少有以下好处:首先,地市报记者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基层.这是得天独厚的条件,但不应圈于本报狭小的天地,有责任、有义务“攻’大报。其次,经常给上级报刊写稿,可以养成在写作上从高从严要求自己的习惯。相比较而言,地市报稿件就好上一些,有的地市报采用率高达百分…  相似文献   

8.
要想办好地市报纸,“择优录用”是良策。这里说的“择优录用”,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择优录用人才;一是择优选用稿件。办报总要有一班人马,这班人马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报纸质量的优劣。目前,由于体制上的原因,“报班子”大都是有关领导机关直接派进或任命的。这样,加上现行用人制度上存在  相似文献   

9.
《今传媒》1998,(2)
不甘平庸潜心创优编者按:宝鸡日报两次蝉联“陕西一级报纸”称号,它的一位编辑在全国数百家地市报中首次荣获了“韬奋新闻奖”;办报十多年来他们荣获省级以上新闻奖500多件;报纸的发行量在全省地市报中位居第一;连续6年被评为信访工作先进集体;有两名同志获得“...  相似文献   

10.
2008年11月23日,在湖北宜昌三峡日报社的传媒广场,当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报刊司、中国记协和中国地市报研究会的领导徐徐揭开红绸,镌刻有300多家会员单位名称的“地市报之家”巨大石刻展露眼前时,一股暖流涌上心头。“地市报之家”——中国地市报研究会当之无愧的称号。自1995年从机关来到报社工作起,十几年来,我时时感受到这个“家”的温馨。  相似文献   

11.
近几年来,地市报呈崛起之势。这不仅表现在它的数量的不断增加、新闻的逐步优化、版面的日渐斑斓,也表现在地市报新闻研究工作的加强上。从新闻刊物上看,地市报新闻工作者撰写的理论文章所占篇幅越来越多,许多文章也从过去的“工作总结型”向“理论探讨型”转变。《地市报学》《地市报总编揖学》等理论课题,正在积极酝酿之中。目前。绝大多数地市报已建起“新闻研究室”一类的机构,地市报新闻理论研究队伍也已初步形成。我们相信,这将成为建设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新闻学的一支重要力量。然而,不容否认,地市报新闻理论研究有它的劣势,如视野相对狭窄,知识层次相对较低,由于工作任务繁杂而导致的时间相对紧张等等。但同样不容否  相似文献   

12.
中国报业大战烽烟四起,越来越多原本偏安一隅的地市报被拖进激烈的报战之中。由于省会城市报业市场资源的分配格局相对确定,市场空间日益狭小,省城报纸开始向省城之外的“外围阵地”发起猛烈进攻,有人惊呼:地市晚报与省会报纸的“巷战”真正开始了。在此态势下,地市晚报何去何从令人关注。  相似文献   

13.
中央、省级报业集团一个个崛起,形成中国报业一颗颗引人注目的新星。 中国地市报(主要指中等城市报纸)面对强大的挑战,如何在新的世纪之初有新的建树,是地市报人共同关心和思索的问题。 地市报的优势和劣势 地市报的优势是“多”而“广”。 全国地市报共300多家,绝大多数都是中等城市报纸。省会城市、经济单列市、沿海发达城市,虽然为省辖城市,但这些城市党报的实力有的已超过了省级报社,有的已率先建立了报业集团。这部分报社已进入了中国报业的“第一方阵”,在规模和实力上已不再属于“地市报”的范畴,因此不在我们讨论的范…  相似文献   

14.
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和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地市报积极探索产业化的路径,主动找寻实践政治属性与经济属性的统一、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共赢的方法,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但是,我们也不能否认,晚报的遍地开花,地市报“只此一家,别无分店”的“大一统”局面被撬开了缺口。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人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15.
在当前新闻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情况下,地市报要有所作为,必须在报道内容、形式以及理念上不断地改进和创新。从鹤壁日报这几年的探索和实践来看,地市报只有不断增强贴近性,才能不断地增强新闻宣传的针对性、时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也才能在激烈的新闻竞争中赢得更多的读者,争得更大的市场。联系鹤壁日报的实际,我们体会到,地市报增强贴近性,必须要在“快、短、多、特、活”五个字上下工夫。新闻要“快”先睹为快,这是人们的普遍心理,在现代社会更是如此,从报纸发行区域特点来看,地市报更要“快”。所谓“快”,即新闻采访快、新闻编发快和报纸…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和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地市报业迅速发展壮大起来,但由于地域经济的差别,使得东西部地市报的发展很不平衡。曾天海同志这篇《正视东西部地市报的差别》,分析了出现的差别及其原因,探讨了地市报“扩版热”在东西部的不同结果,就如何正确估量和应对西部大开发对西部地市报的影响,如何抓住机遇加快报业发展、搞好新闻改革、改变观念等问题谈了自己的看法,读后很受启发。希望地市报的同志、尤其中西部地市报的同志,对如何发挥和利用本地资源和优势做大做强地市报积极建言献策,欢迎大家深入探讨,踊跃来稿。  相似文献   

17.
来过沧州的海内外客人,往往津津乐道当地著名土特产金丝小枣、海蟹鲜虾和风味小吃羊肠子汤、熬小鱼贴饼子等。看到他们的喜爱,引起了我们对如何办好地市报的思索:作为地市报,同样需要搞些具有地方特色的“特产”和“风味”。近几年,我们在增加地头新闻比重方面,做了重点尝试,取得了出乎意料的效果.地市报具有靠近基层、联系群众的优势。但由于受“小报抄大报”的影响,迄今地市报纸的“产品”  相似文献   

18.
以前,我国地市级报社都是在“事业单位”的牌子下生存,有的还需要地方政府“喂奶”吃。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报社的“企业”性质越来越明显。在“企业化管理”下,地市报就不能高枕无忧了,它不仅要应对全国和省级大报的竞争,还要与不断壮大的电视、户外、互联网以及DM杂志等媒体争饭吃。为适应新的报业发展形势,地市报必须主动出击,采取品牌运营来保护已有领地,争取更大的市场份额。  相似文献   

19.
林新华 《新闻传播》2004,(12):45-47
在新闻从业队伍中,地市报(本文不含直辖市和省级市的地市报)记者是一支重要的力量,作为最基层的新闻工作者,他们并不缺乏素材,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故事,是他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新闻资源。但是对于地市报记者而言,他们同样有一个苦恼,基层素材虽多,但身处一地,受地域限制,很难能写出有全国影响的文章。的确,相比于新华社等一些中央和省级新闻单位而言,地市报记者缺乏动辄就能形成全国影响的大新闻素材。但缺乏并不表示就没有,并不就意味着地市报记者不能写出有全国影响的文章来。  相似文献   

20.
目前,全国大约有882种地市级报纸,由于地市报报道视野的局限,一般来说,经济发达地区的地市报实力较强,而经济欠发达地区,地市报大多规模小,创收少。面对不断发展变化着的市场风云,地市报这支庞而不壮的团队深陷重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