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康拉德"马来三部曲"中白人男主人公林嘉德无论是在性格特点还是命运轨迹上都具有非常浓厚的反英雄形象特征,对这位反英雄人物形象的塑造,既是康拉德对传统的英雄人物的解构和颠覆,也是其对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怀疑与否定,更是殖民时期所倡导的道德观念和社会价值观的讽刺。  相似文献   

2.
思辩逻辑认为逻辑的研究对象是思维或语言;而客体逻辑则主张逻辑科学研究独立于人的认识的客观世界原本具有的客观的逻辑结构和规律。剖析“说谎悖论”的关键是鉴别“命题”及其“真假”的标准:思辩逻辑认同语言标准;而客体逻辑则坚持客体标准。“说谎悖论”的真相是:向壁虚构的构造们不要物证、不顾时空地将几个同音同形然而不同义的语句叠合在一起,从而将语句的“虚”与“真假”根本不同的值纯思辩地混沌杂揉。从实事求是的客体逻辑出发,任何人构造不出任何一个在事实上满足“自我悖反”的“悖论”。  相似文献   

3.
悖论,虽源于逻辑学,但在语义中则是指言语表层所出现的于情理相悖的语句组合在一起,以反求证。悖论现象在诗歌中所引起的诗性模糊,从美学观点来来看,正是文学艺术的表现。探究悖论的定义以及悖论在诗歌中所表现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可感受到一种审美体验。而这种反衬美、新奇美和壮美的悖论模糊诗性使读者产生无限的遐想,进入新的范畴认识领域。  相似文献   

4.
语义悖论是无论假设其真还是假设其假都不能成立的命题,就此意义而言,可称之为“不真不假命题”。除了具有悖论性质的“不真不假命题”,还存在着具有半悖论性质的“不真命题”和“不假命题”。对于不真命题和不假命题,应该采取与对不真不假命题同样的态度。语言层次论能消除不真不假命题那样的语义悖论,同样也能消除不真命题和不假命题那样的半语义悖论。  相似文献   

5.
海明威的冰山风格体现在“潜台词”,即“潜在水下面的主题”和创作中。在创作中,又体现在景物描写中,把线条译成语言,达到一种单纯、坚实、有深度的意境,没有一点议论和抒情,使读者身临其境;在人物塑造上,没有品评、议论和解释说明,而是“照相式”的客观描写和简洁、生动、个性化的“电报式”的对话。  相似文献   

6.
悖论是逻辑学中的一个常用词,从某种意义上讲悖论也反映了逻辑的本质。在中国古代逻辑思想中,《墨经》最能表明这一点。其中,记载了各种关于悖论的分析和论述。它们都是严格悖论的最早雏形,与此相通的是,在古希腊也同样产生了类似的悖论理论。这反应了人类早期的思想认识中的某种共有的东西。本文通过对墨家理论中的“悖”思想和其与古希腊悖论思想的对比分析,认为在早期人类思想中关于悖论的思维方式和逻辑的起点都是一样的。在后世的逻辑发展演进中,中国和西方可以说是走的不同的道路。即由于现实的需要和汉语文字方面的因素使得中国逻辑发展成为更倾向于事实的类比推理的逻辑,是一种不同于西方形式的逻辑。  相似文献   

7.
被誉为"六十年代的史诗","描写疯狂世界的典范"的<第二十二条军规>通篇笼罩着黑色幽默和荒诞色彩,却在迷宫般的巧妙布局中对美国现实社会进行了一场"俏皮"的解构.本文试图以解构主义哲学思想的基本策略为框架,以美国后现代派小说鼻祖之作<第二十二条军规>为内容,建构这幅有血有肉的解构画卷.  相似文献   

8.
托尔斯泰心理描写的最突出特征即是“心灵辩证法”。在《安娜·卡列尼娜》一书中,男女主人公卡列宁和安娜的心理描写,为我们展示了“心灵辩证法”的内涵。  相似文献   

9.
中国现代性的悖论式语境,决定了中国知识分子悖论式的生存状态、价值理念和精神结构。这种悖论从近代、现代一直延续到当代知识分子的存在与写作中。“新时期”初期文学叙事的现代性追求从一开始就隐含着知识分子独立品格的匮乏,进入20世纪80年代中期尤其是90年代以后,知识分子的自我认同遭遇到更大的挑战,知识分子普遍产生了自我认同与阐释中国的双重焦虑。在全球化、世俗化语境中知识分子及其叙事亟需重建其公共性、反思性、独立性品格。  相似文献   

10.
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和越南战争让美国人民的心理对社会及国家政府产生了一种不信任,甚至对自己的信仰也产生了质疑,在这种背景下诞生的《第二十二条军规》以黑色幽默的手法在小说中用喜剧加讽刺的方式凸显了人物自身欲望与故事背景的极大不协调。本文主要从对《第二十二条军规》的简介和黑色幽默的表达特点介绍出发,分析《第二十二条军规》中作者如何把黑色幽默融入小说以及黑色幽默是如果发挥其文学效果的。  相似文献   

11.
《城墙之花》是当代法国诗人埃蒙德·杜纳的一首短诗,主要描写了生长在城墙废墟上的小花。本文拟从新批评的视角去分析这首诗应用的悖论、张力等创作方法,揭示出作品本身所蕴含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武术哲学,是武术研究领域的理论基石.文中假设存在一种“滥用者多,探究者少”的武术哲学悖论,然后通过三次不同范围及程度的检索与逻辑分析,逐步论证并揭示出这一悖论存在背后所隐藏的“非理性”大众心理——“盲人摸象”式的盲目顺从、“掩耳盗铃”式的自欺欺人与“饮鸩止渴”式的急功近利.在描述了目前该研究领域所处的窘境之余,更冀希于武术哲学的研究应回归到原本“理性”下而得到更多的社会关注.  相似文献   

13.
采用文献资料法,发现学生使用兴奋剂现象比较严重。指出学校反兴奋剂教育的必要性。深入探讨了在学校反兴奋剂教育中“从学生实际出发”、“个体教育和集体教育相结合”、“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学生相结合”、“注意教育影响的连续性与一致性”策略。  相似文献   

14.
与张爱玲的早期作品不同,《小团圆》在叙事上所表现出的“杂乱无章”、“结构松散”,其实是张爱玲有意识坚持的一种“反时间”、“反因果”和“反情节”的“反传统”叙事.从小说叙事的技术层面上看,《小团圆》出现了两个叙事者,体现了张爱玲“穿插藏闪”和“平淡而近自然”的晚期风格变化.  相似文献   

15.
文艺要不要写真人真事,怎样写真人真事,作为创作中的一个具体问题本来是可以进行讨论的。但是“四人帮”出于他们反革命的政治需要,却在文艺上大反写“真人真事”,他们把以无产阶级革命家和广大工农兵英雄人物的真人真事为题材的文艺创作和写了具有典型意义的真人真事的作品,一概斥之为“拘泥于生活”和“为某些个人和错误  相似文献   

16.
风景在乔治·爱略特的小说中表现尤为突出,批评家大多从荷兰风俗画、罗斯金的绘画观以及女性主义视角来分析爱略特小说中的现实主义创作和以“同情”为核心的人文主义关怀,但是忽略了风景中的“英国性”编码,爱略特对英国风景的描写具有田园色彩,兼具秀丽美的特征,而对欧洲或异国的风景描写则显得“高冷”,甚至还有贬义,同时小说中对法国的不断指涉也不可忽视。爱略特在早期作品中通过风景建构了一种保守、渐变的“英国性”,这也是抒发民族自豪感、增强民族凝聚力的尝试之一。  相似文献   

17.
笔者曾考定《醒世姻缘传》为明清之际兖州府人贾凫西所作。在此基础上,从书中“人相异地”“错位”描写的流露、谐音寓意、命名法的使用、独其特色的地方特产和风物风俗的描写、带有个人风格特征的言语对照等诸多方面,进一步夯实这一结论。  相似文献   

18.
付瑶 《职大学报》2009,(3):16-20
本文旨在探讨<墨经>说"悖".通过对悖论之"悖"还是"二难"之"?R"的分析,指出"罗素悖论"等若干悖论并不是悖论.笔者把悖论命题中的变元数量作为划分悖论的标准,从<墨经>中存在的一元悖论、二元悖论拓展到多元悖论.并用命题逻辑的形式分析方法,证明<墨经>所及悖论的类别以及悖论的虚假属性,力求理性地识别悖论和揭穿悖论劣根性的本质,把悖论从似乎具有合理身份的成员中彻底清除.  相似文献   

19.
运用史诗理论观照古典名著《三国演义》的战争情节、蜀汉英雄人物、美学风格等思想和艺术层面。认为《三国演义》具有突出的史诗性特征和价值,是一部中国华夏民族的“英雄史诗”,是罗贯中留给后世的一份珍贵的史诗性文学瑰宝。  相似文献   

20.
六朝时期顾恺之的“传神”论和谢赫的“六法”论为仕女画艺术风格的演变提供了学理支持,并开启了新的文艺美学走势。唐代画家以精湛的技艺践行了六朝人的审美理想,同时也为诗歌人物形象的传神描写提供了宝贵的艺术经验。唐代诗人将仕女画的“骨法用笔”、线条勾勒和敷彩设色等艺术技巧施之于诗歌女性形象描写中,从而刻画出“气韵生动”的女性形象。唐代诗歌与绘画艺术上的互通、互渗不仅体现在高超精妙的技巧上,更体现在深层次的艺术精神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