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三星堆与巴蜀文化研究七十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三星堆为代表的巴蜀地区是中国文明的重要起源地之一 ,是长江上游的古代文明中心。从 2 0世纪 30年代至今 ,学术界对三星堆与巴蜀文化的研究已有 70年了。 70年间尤其是近 2 0年来 ,由于考古新发现的不断推动 ,使学术界对三星堆与巴蜀文化的研究不断取得重要进展 ,这些成果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 :族属、地域和迁徙 ,政治、经济和社会形态 ,文明起源与形成 ,文化交流与传播 ,巴蜀文字和符号 ,宗教 ,艺术 ,科技等等。同时 ,在若干问题上还存在着相当的分歧。本文从学术史的视角 ,对三星堆与巴蜀文化研究的学术背景、内涵、主要成果与分歧予以了分析论述 ,并对其未来走向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2.
三星堆文明原始宗教的构架特征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三星堆考古的主要收获之一,就是证明了川西平原存在过一个从原始社会到古国方国形成阶段的古文明中心[1],不少研究者已正式称之为“三星堆文明”。这个古代文明的一个重要特色,就是创造出高度发达的精神文化,表明当时已经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原始宗教体系。要全面了解三星堆文化的面貌和价值,就需要对当时人们的精神世界进行必要的研究。本文拟从部分出土文物反映的三星堆时期特殊崇拜习俗入手,对其原始宗教构成的特征作一概要的分析。一、三星堆文明几种特殊的崇拜习俗三星堆文化的一大特色,是表现思想观念意识形态的出土文物异常丰富…  相似文献   

3.
谈三星堆出土神树的性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6年广汉三星堆发现两个祭祀坑,出土铜材、铜人、铜面具等一批珍贵的蜀国宗教文物。学术界对铜树的性质颇有争议,笔者试从萨满教实例人手,谈谈自己的看法。二号祭祀坑发现的青铜神树在3棵以上,高者达4米以上,矮者亦在2米以上。主要结构是有一个三脚架座,挺拔直立的主干,有三层枝叶,每层枝上有立托,枝下有挂环。树枝立托上的饰物大都脱落,从林向先生《巴蜀文化新论》中的一件高度为3.9米的铜树复原图上,可以看到每层有三根树枝,每根树枝的花果托上站着一只鸟,(图一)①。在《中国青铜器全集·巴蜀》的铜树下段照片上看,青…  相似文献   

4.
大约从春秋中晚期开始,成都平原等级较高的墓葬出现两个明显的特征,一是楚文化因素大量流行,二是具有早期风格的许多随葬品大量出现,反映出此时古蜀社会上层革新与复古两大潮流。这种现象可能与文献记载的古蜀开明氏推行的一系列建立"礼制"的社会变革有关。这次变革是对蜀地传统丧葬观念的一次洗礼,使得三星堆、十二桥文化以来早期古蜀文明的本土文化传统发生断裂,在战国早期,形成了以船棺葬、巴蜀符号等为特色的晚期古蜀文明的峰点。  相似文献   

5.
巴蜀文化源流、内涵的新探索──《三星堆与巴蜀文化》评述范勇巴蜀文化瑰丽奇诡、博大精深,具有浓郁的区域文化特征,历来为中外学者所瞩目。近年来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群的发现,使巴蜀文化的研究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海内外研究三星堆遗址的学者众多,而且研究的角度...  相似文献   

6.
上古巴族的廪君蛮以白虎为图腾知者甚多,除廪君以外,巴人还有一些部族信奉的图腾不是白虎,而是以龙蛇为图腾却鲜为人知。有关文物工作者最近在湖北恩施自治州利川市境内鱼木寨的一座古墓上发现的古代巴族崇拜龙蛇的浮雕图案便是例证,完全证实了远古巴人确有以龙蛇为图腾的部族。该图案长宽约80公分,图中弯曲错落的龙蛇宛如一个草书福字,其构思妙巧、雕工精细,实为罕见。  相似文献   

7.
顾乃武 《寻根》2014,(4):4-7
<正>龙是伏羲氏族的图腾,伏羲氏是中华民族的血缘之祖。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所能见到的龙,大体有两种形态:一是生物的形态,一是文字的形态。学界大多认为生物形态的龙,是一个以蛇为主体的组合图腾,是华夏部落联盟族徽的标志。部落联盟的形成是一个历史的过程。在华夏部落联盟的发展过程中,构成龙图腾的"部件"由少到多,龙的形象随之不断丰满。与龙的生物形态演变情况大体一致的是,龙字形体也经历  相似文献   

8.
南方丝绸之路早在先秦时期业已初步开通。它的起点是以"三星堆"为中心的成都平原,共有三条主线穿越西南地区绵延逶迤的群山,而远达域外诸方。这些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对外贸易线路,亦是中西方文化交往最早的信道,它促成并实现了中西方最早的相互了解。于是巴蜀文化、中原文化、滇南文化、印度文化、西亚文化等多种文化亦藉兹互通,从而谱写了一曲中外、东西方宗教文化相互交流、相互融合的华章。  相似文献   

9.
鲧和禹是生活在茂汶盆地的戎羌族人的首领,与鱼凫族有着密切的关系,其治水范围不仅包括了古蜀的一些地方,而且对古蜀有着深远的影响.三星堆文物中的龙、蛇、鸟、鸡等,即是鱼凫族人对其祖先鲧、禹的神形表征,其寓意与洪水和太阳崇拜有关.三星堆遗址中的夏文化因素,是蜀夏同源在物质文化上的自然反映.  相似文献   

10.
从三星堆文化看古蜀人的原始宗教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三星堆文化中的原始宗教崇拜观念中包含有图腾崇拜、自然崇拜和人祖先崇拜等多层次宗教信仰.表明三星堆古蜀人的宗教信仰观在发展过程中,不是简单的更替,而是新旧观念互相渗透、融合,不断积累,三星堆宗教文化是多层次宗教文化累积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三星堆遗址的发现 ,早已经声闻天下 ,但是这项发现的重要价值 ,要等到相当长的时间以后 ,才会得到充分的估量。像三星堆以及巴蜀文化这样的发现 ,应该和历史上特洛伊、尼尼微等等一样 ,列入世界考古学的史册。灿烂的中国文明 ,系各民族、地区人民所共同缔造。文明起源的研究 ,是现代科学的重大问题之一。如果没有巴蜀文化的深入研究 ,便不能构成中国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完整图景。考虑到巴蜀文化本身的特色 ,以及其与中原、西部、南方各古代文化之间具有的种种关系 ,中国文明研究中的不少问题 ,恐怕必须由巴蜀文化求得解决。  相似文献   

12.
三星堆文化是在良好的自然社会环境和比较封闭的地理条件下,形成的一种特殊而滞后的文化形态。具有自身特色和文化传统的"三星堆神权古国"是出现神奇的三星堆文化的内在原因;而"早期丝绸之路"所产生的广泛文化交流,则是三星堆文化面貌丰富多彩的外部原因。神权古国的祭祀活动中心是三星堆文化特征产生的主要原因,过度的社会财富消耗是三星堆衰落的根本原由。神圣的信仰是它的精神主体、神奇的艺术是其表现形式、神秘的历史是所产生的后果,共同造就了灿烂的三星堆文化。三星堆文化是多元一体中华文明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文化类型,具有其特定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3.
符号图语,又被称为"巴蜀符号",是巴蜀地区具有特色的文化现象。宣汉罗家坝遗址出土青铜器上铸有大量的符号图语,为巴文化符号图语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考古学资料。本文以宣汉罗家坝遗址所见的符号图语为基础,探讨其所表征的内在意义,认为手"心"纹之"心"所表征的并非是心脏,而是代表巴人图腾——蛇,该"蛇"形符号也是"巴"字的原形;虎纹符号反映了巴人崇虎的文化习俗;罗家坝遗址和云阳李家坝遗址的凤鸟纹的形象应是文献所载的"比翼鸟",是巴地特有的纹饰;祈禳摆手舞图语和巴人印章,是罗家遗址巴人独具特色的符号标志。  相似文献   

14.
少数民族的虎蛙图腾文化陈崇凯图腾文化是人类原始宗教自然崇拜与祖先崇拜的表现形态中的一个发展阶段,它以原始信仰为基础,同一图腾制下的人们认为自己的部族同其所用作图腾的动(植)物具有血缘关系。从艺术思维的角度看,图腾意识是人将自然的人格化。图腾崇拜是物质...  相似文献   

15.
“太阳神鸟”金箔图饰出土于成都金沙遗址,为凤鸟与太阳崇拜的产物,因此,应属杜宇王朝时期,其深层次文化内涵,为“农耕文化心理”。从图饰“镂空阴刻”的表现形式,结合古蜀早已有的阴阳观念,这一图饰应是与杜字部落联姻的朱利部落(帝妻帝系)的族徽标志。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三星堆文化的起源、三星堆祭礼坑的年代与功用和三星堆文化来源三个方面详细论述了国外学者进行三星堆文化研究的现状及存在的不足,同时也指出国外学者在三星堆文化研究上可供国内学者借鉴和参考的方面.  相似文献   

17.
巴蜀文化的演进与其它传统文化一样源远流长,本文从巴蜀古代神话传说为代表的口头(语言)传播和以"巴蜀图(腾)语"为代表的符号(文字)传播,试图追溯古代巴蜀文化传播的轨迹。  相似文献   

18.
从战国末叶秦灭巴蜀到秦汉之际,是巴蜀文化的转型时期.在这个时期中,巴蜀文化从先秦独立王国形态和民族性质的文化,向秦汉统一帝国内的地域形态和以秦汉文化为符号的中华文化的亚文化转化.巴蜀文化在转型过程中,发生了极为深刻的文化解构、文化重组和文化整合.其结果,一方面,巴蜀文化经过分化和重组,获得了持续发展的动力和生机;另一方面,通过与秦汉文化的整合,使它在保留其精髓的基础上表现出整体进化的新姿态.创造性适应(变革)与连续性发展(继承),成为巴蜀文化转型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9.
长江上游成都平原上的三星堆一金沙遗址,与远在长江下游杭嘉湖平原上的良渚文化,有着某种内在的文化联系。三星堆出土的骑虎铜人像和金沙出土的玉琮及其线刻人像,是这种关系的具体反映,为探讨三星堆文化的来源及文化因素提供了新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20.
在人类发展过程中,各个民族都形成了本民族所崇拜的动物形象——图腾。这些图腾多多少少反映出这个国家的个性。如称中国为“中国龙”,美国为“美国鹰”,印度为“印度象”等。俄罗斯,通常被称为“俄罗斯熊”或“北极熊”。俄罗斯人被称为“熊的传人”。报刊上频频出现的“为什么英国是熊的朋友”等言论,显然是把“熊”看成了“俄罗斯人”的代名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