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板桥遗踪     
吴锡平 《寻根》2009,(2):69-71
郑板桥不仅是扬州的文化名片,更是扬州的一个文化符号。作为“扬州八怪”的领军人物,他的声名不仅表现在他的诗文书画成就上,还在于他耿直刚正的土人品格向来为人所乐道。前者从随处可见的“难得糊涂”字画上可见一斑,后者则有无数流传甚广的趣闻佳话可以佐证。他的名字不仅凝结了一个城市盛世的记忆,更绵延着一种文化精神和品格。  相似文献   

2.
孙炜 《寻根》2006,(6):4-7
在世界文化史上,“圣化”是一种常见而独特的文化现象。说其常见,是因为几乎每一种文化都有自己的圣人;说其独特,是因为每一种文化造就圣人的原因和途径各不相同。在中国历史上,“圣人”最初是用来称颂那些聪明睿智、道德高尚的人。因此,圣人本质上也是普通人中的一个,虽然他有优秀的一面,但也难免会有一些不足。但是,随着时间的推进,其人格逐渐被升华,人们不仅尊敬他,而且开始膜拜祭祀,希望能得到他的保佑。这时,圣人实际上已经被神格化,有了神的特点和秉性。开漳圣王陈元光就是这样一个例子。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他的形象实际上经历了人—王…  相似文献   

3.
赵培光 《大理文化》2013,(11):71-74
人与山,跟人与人差不多,熙来复攘往,过客就是过客,留在记忆深处的皆属缘分。缘中缘呢?只有信命。所谓“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逢”.佛法矣!  相似文献   

4.
有许多事情,时间隔得久了就会变得不那么真实了,正如远距离的景物.童年的许多记忆对我来说有恍如隔世之感.能使我的记忆变得真实的是那些儿时听过的故事.儿子小的时候总是缠着我讲故事,而我总是以"从前有一人……"这种模式开场的,讲述中我脑子里就会浮现出一个人的影子,他时而清晰时而模糊.当我静下心来认真地在记忆的仓库里搜寻时,这个影子开始逐渐凸显出来,它让我记起了一个儿时的伙伴和由这个伙伴带来的-段岁月记忆.……  相似文献   

5.
李辉 《寻根》2001,(3):50-53
黄苗子先生是个很快乐的人,很少会见到他气愤、发怒或难过。相反,笑声倒是一个鲜明标志。谈话,打电话,说到高兴处,他的笑声远比别人要高要响要清脆,有着极大的感染力。  相似文献   

6.
“开门撞见高仓健”,意味打开国门看到的新奇很多是日本的,不管电影,还是其他形象。所以,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直至中期的确是很多中国人的共同记忆。这种记忆还包括政治方面,中日领导人之间出于长远考虑以真诚互信建立的感情;经济方面,日本产品和品牌的先入为主,到处充斥丰田汽车、东芝冰箱、三洋电器等日产广告,从而刺激了中国...  相似文献   

7.
因为“卖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鸭”,中国人知道了世界上有个人叫安徒生;又是因为他,我们知道了世界上还有一个如他笔下所描绘一般的美丽国家——丹麦。  相似文献   

8.
1O月8日,比利时外交大臣莱特姆高度评价“欧罗巴利亚·中国艺术节”,认为它有助于比中关系的发展并使欧洲公众更好地了解中国及其文化。他在开幕式上说,这个艺术节是比中团队3年共同努力的成果,将是一个精美绝伦的艺术节;介于北京奥运会、中国国庆和上海“世博会”之间的此艺术节,将提升欧洲人对中国文化、中国艺术内涵及其多样性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借用现代文化人类学的观点,一种民族艺术的成熟要求对人、社会、自然的阐释和描绘能用"本我族类的眼光"。而这种文化样式能在"他者的目光"中成为研究人类文化创造力的范本。CCTV制作展播的《中国油画人  相似文献   

10.
一对百年文化反省的一个反省:什么逃脱了反省反而成了反省的前提? 今天我讲的题目是从尼釆的一篇文章套用来的,那篇文章的题目是《德国人缺少什么》。遗憾的是,尼采讲这样的题目用不着做譬如说德国与东方或者德国与英国之类的比较,他只是把德国的现状与他心目中的标准做一个比较,然後直截了当说出他的批评意见来。  相似文献   

11.
在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的日子里。每个中国人都在回顾、思索那段充满了血与火也锻造了民族魂的历史。在小说、戏剧、电影、电视剧等诸多艺术门类的大量有关题材作品中,披沙拣金,我于电视荧屏上发现了“一个人”、“一条路”和“一座城”,既是新鲜发现,也是119日情怀,就个人的感情和喜好来说,受其感动,感其挚诚,念其忠贞,赞其坚韧,他和它们代表了中国化的内在品质,也展示出一颗雄浑博大的中国心!  相似文献   

12.
时间的长河可以催人渐老,使人满面皱纹两鬓斑白,但却难以冲洗掉记忆的痕迹,尤其是那些重大历史事件在人心中所留下的记忆。土耳其音乐指挥大师希克梅特·希姆谢克对于他15年前在中国的艺术经历依然念念不忘。  相似文献   

13.
今天我有机会来参加潘石禅先生学术讲座的盛会,并且被邀做第一次的讲员,觉得很荣幸,也很不敢当。讲座这个称呼,令我们想起五世纪末的时候,南北朝的宋、齐、梁时代,有一个学者伏曼容,《梁书·儒林傅》里把他放在第一个人。他在家里讲学,常设一个高座,常有几十到百余位的人到他家里,他就升座讲说。  相似文献   

14.
一个故事可能有很多种讲法。在 众多人讲述的中国故事里,赵辉的叙 述是独特的。 这是一组用镜头讲述的故事—— 《中国故事》。在这部组歌式的作品里, 人们看到了大气磅礴、真气充沛、元 气淋漓的文化中国,感受到了一种新 的表达方式乃至摄影的新概念,“超以 像外”的艺术语言,历史的精神密码 和天人合一的生命符号。这一切,基 于“镜头后面的思想者”——摄影家 的人生经历——一个独特的生命形式, 为中国造像 赵辉和他的中国故事 一个生活在历史文化中的人与历史文 …  相似文献   

15.
尹学渊  杨士斌 《大理文化》2012,(10):113-114
张友相,云南大理古城人,是清末民国初年大理地区著名的本土画家。他在民间绘画艺术的成就及社会影响,我国著名学者徐嘉瑞、马曜等都在他们的著作、论文中有过介绍:他的声望和创作情况,大理地区尤其在下关老一辈人口中也有种种传说:他的家族事略、他的为人以及他在艰难岁月里奔走于苍山洱海之间,从事民间美术创作的情况在他几代后人中,更是口口相传,留下种种令后辈仰慕的记忆。可是,由于年代久远,张友相的手绘真迹画作,大多已经散失无存,其后人曾经保存的一些作品,也在上世纪60年代前后的社会动乱中全部流失损毁,令人扼腕叹息。所幸其曾孙张跃伟先生几十  相似文献   

16.
西安解放后,《群众日报》从延安迁至西安出版,我和孔祥光不期而遇。那时他作校对工作。校对古称校雠:“一人持本,一人读书,若怨家相对。”(刘向《苟子》)没想到孔同志年逾八旬,仍然默默伏案与怨家作对,献身于文化事业,其精神令人钦佩!愿以拙笔记述他不平凡的业绩。  相似文献   

17.
叶舒宪 《寻根》2003,(3):106-109
2002年3月15日,中国的媒体照例为保护消费者权益而全线鼓噪,一片打假之声不绝于耳。一个巧合性的例外亮点是,中央电视台新闻节目播出英国皇家地理学会重要学术报告:凯文·孟席斯宣布他多年的研究成果—中国的航海家郑和才是世界历史上最先发现美洲的人。孟席斯的学术发现由于媒体的介入而迅速传播到世界各地,相信我国媒体对此的兴趣会比英美各国更加高涨。这使我想起几个月前在伦敦目睹的另一个惊人的学术观点:英文起源于中文。那是2001年10月27日,伦敦难得的大晴天。一场秋雨洗刷过的城市显得格外清爽。毗邻大英博物馆的伦敦大学亚非学院(…  相似文献   

18.
筷子·刀叉·手抓饭和其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以食为天,这大概是一个人类公认的法则。然而,仅在如何食的问题下,便有三个基本的选择答案:筷子、刀叉和手抓饭。还是让我们看看文明的地图,使用筷子的是中国、日本、朝鲜、韩国、越南和东南亚的部分地区;东、西欧洲及南北美洲基本上是刀叉的世界;其余的,则基本上是以手进食。《文明的冲突》一书的作者萨缪尔·亨廷顿老先生认为,文明分野的基准是宗教,依此他将世界划分为数个文明:儒教文明、基督教(含基督教、天主教和东正教)文明和伊斯兰教文明,这是他谈论最多的三个主要文明。他认为,这些不同的文明之间,存在着根本的对立;这些文明对立,…  相似文献   

19.
1927年6月,博学多识而又深深迷恋于中国传统化的王国维,在“独上高楼,望断天崖路”之后,再也承受不住因传统化衰落而带来的痛苦,终于在颐和园投湖自尽。时人对他的死因有种种说法,唯有陈寅恪从“化”的意义上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陈、王二人共事  相似文献   

20.
黄素龙 《寻根》2011,(5):129-130
姓氏是人类文化中标志人群血缘系统的“遗传”性符号,每一个人都有自己与生俱来的姓氏。一个人在世姓什么,去世之后仍然是这个姓,这是古今通例。然而,在潮汕很多地区都存在生死异姓的奇特现象,当中不乏有为了感恩而改姓的,但也有因受到大姓的胁迫而不得不改为他姓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