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回归生活"的价值取向越来越受到教育理论界的推崇,并逐步渗透到教育实践中去,体现在道德教育领域就是"生活德育论"的提出及其指导下的新德育课程改革."生活德育"理念引发的热烈讨论,取得了不少成果.但就笔者所见,系统地论述"生活德育"的专著并不多见,高德胜博士的新著《生活德育论》,为我们了解"生活德育"理论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2.
<正>百德孝为先。江苏省无锡市南长街小学"家有一老,就是一宝"德育践行活动以鲁洁教授的"生活德育论"为指导,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结合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在对学生生活的回归中实现引导学生"孝亲敬长"这一德育目标。一、课内课外皆生活道德教育的核心是指导生活。在生活中学习道德,在生活中践行道德,是道德教育的基本方法。我们坚持从小处着手,从学生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的约束与养成  相似文献   

3.
学校道德教育与生活世界脱离是造成学校德育困境的主要原因。生活世界是学校道德教育鲜活的“教育场”;回归生活世界是学校道德教育的应然选择,学校道德教育应从生活实际出发,在生活中关注德育主体的现实需要,培养生活中的德育主体。  相似文献   

4.
道德教育理论和实践长期存在"现实"与"超越"的争论,只有从道德教育本质、教育目标以及价值分层中找到两者的内在关联及其对德育发展的价值所在,进而从德育目标的张力、德育内容从对现实的适应到超越、德育回归现实生活的技术路径、克服二元论思维、赋予青少年德育情感化、肯定青少年道德教育主体价值等方面,推动德育现实性与超越性辨证统一的理论研究与教育改革进程。  相似文献   

5.
在对知性论道德教育范式的批判与超越中,我国学校德育新范式的建构形成了不同的路向选择.重塑道德知识观和生活育德观,探索当下德育范式建构的新动向,以"知情型--生活化--整体性"德育新范式回归道德教育之本真是指引德育理论与实践,提高德育实效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6.
生活德育论——幼儿道德教育的科学实践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活德育”是“生活教育”之题中的应有之意,生活德育论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灵魂,生活内涵、实验思想及改造的心理学基础决定了生活德育论的科学性和实践性。解读生活德育论,对正确把握幼儿道德教育的基本特征、幼儿道德发展的主要特性,深入理解幼儿道德教育的心理学规律具有重要的理论及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生活德育,是通过生活实践进行道德教育,是充分利用生活中的一切有利资源开展德育工作,这就回归到德育的本源思考和实践。陶行知说过,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生活是教育的中心,也就是明确地提醒教育工作者,不要将德育工作做成空  相似文献   

8.
学校道德教育是教育者根据教育内容和教育目标科学有效地创设教育情境和教育活动,使受教育者通过对自然、人生、社会、文化的感受、关注、感悟、反省等,实现自主建构的道德学习,从而达到自我教育、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教育过程。回归体验的学校道德教育,就是让德育回归生活世界,实现德育的四个转变。一、从文本走向人本长期以来,中学德育有统一的国家德育大纲,有统一的教材,更多地依赖文本。道德教育很少顾及学生的实际需  相似文献   

9.
所谓德育回归生活,就是要使德育的内容贴近生活,起到协调现实生活之作用,使我们的社会真正达到和谐状态。和谐视阈下高校德育有四个基本内容,即心理健康教育、诚信教育、社会公德教育和环境道德教育,倡导高校德育教育顺应于并服务于建设和谐社会,从而真正实现德育回归生活的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10.
论道德需要之教育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将道德需要纳入道德教育的视域之中,对道德需要之教育意蕴予以阐析:道德需要是“主体发展性”德育的现实要求,是德育之个体享用性功能的必然诉求,德育回归生活的现实支点。  相似文献   

11.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是生活就是教育,是好的生活就是好的教育,是坏的生活就是坏的教育."德育要从"天上"降到"人间",有效的道德教育应当回到现实,与学生的各方面生活相联系,坚持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而闲暇是学生健康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那些学会了既能享受工作,又不浪费自由时间的人,才会感到他们的生活是一个整体,才会真正体会到生命的价值.开展闲暇德育,就是要拓宽德育生活化的空间,增强德育的影响力与有效性,更好地发挥德育的功能.  相似文献   

12.
德育教育要回归生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何谓德育教育回归生活?正如有学者所言: "通过具体德育的生活而学习德育.即从生活出发,在生活中进行,回到生活的道德教育,是赋予德育教育以生命本性的教育理念.  相似文献   

13.
道德教育的根本作为:引导生活的建构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道德教育的根本使命是成人。回归生活的德育要回归于人自身,而生活则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之上的人之特殊生命活动。德育所回归的人是在生活实践中与他人、他物发生相互关系和作用的人,不是静止、孤立的实体。生活是人自己建构起来的,生活建构的结果,外在表现为生活方式,内在表现为人之品性。人就是他自己生活建构的结果,由是,生活论德育不是将人之至善追求诉诸孤立的人性改造,而是奠基于现实生活的改变。道德教育的根本作为就是引导生活的建构,它所指向的是更有利于人之生成和发展的好生活。道德教育要帮助学习者学会关注、反思、改变生活,提高他们的生活建构的品质和能力。  相似文献   

14.
面对教育功利化环境,德育"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如何使道德教育"回归基础、回归人本、回归生活、回归实践",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使命.为此,浙江省杭州市萧山第十中学开展了学科德育渗透研究.  相似文献   

15.
"重要而低效"可以作为当今德育现状的概括,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当今道德教育与学生生活的脱离,把"发展人的德性"的道德教育变了为"道德知识教育"。有识之士指出,回归生活  相似文献   

16.
高校道德教育实效性低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胡塞尔的生活世界理论,杜威、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都引导着我们:大学道德教育只有从"理性"回归到丰富多彩的生活世界中去,才能重新焕发其生命力。道德教育要回归生活,就要把握道德教育的生命逻辑起点,树立以生活为元基点的德育理念,创设回归生活的道德体验环境,还要打破科学化的主客体模式,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相似文献   

17.
德育生活化和大学德育模块化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育生活化就是积极开发和利用富含价值引导功能的现实生活中的德育资源,让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回归学生的生活。根据大学生生活与成长的轨迹,可以把大学德育的模块化教学分为理想道德教育、人际道德教育、网络道德教育、择业道德教育、恋爱道德教育和家庭道德教育等六个模块。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道德教育首先需要突破"泛政治化"的藩篱,改变德育研究的政治"宣讲机"状况;其次,追求德育科学化,改变道德教育的混乱状况,关注德育本身的特点、规律;再次,面对道德教育在科学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德育的生活论转向,以关注个体的道德品质,引导个体过有道德的社会生活。  相似文献   

19.
主体间理解:道德教育方法论的一种思考   总被引:34,自引:0,他引:34  
反思现行道德教育面临的挑战与问题 ,有必要对道德教育中的理解投以更多的重视和思考 ,在道德教育中进行“元”理解。当代教育已经开始从人的主体存在出发来重新认识道德教育中的理解 ,在道德教育中理解主体人生活的现实世界 ,走进人的生活中 ;在主体与主体之间的理解中感受道德存在的具体情境。德育的理解回归生活世界、促进主体间彼此理解的“视界融合”、以质的研究方法指导教育者的德育理解正在成为道德理解的主旋律。  相似文献   

20.
日常生活世界是德育的出发点,也是德育不可避免要回归的地方。德育生活化克服"美德袋"道德教育模式和"认知性德育"模式,使学校道德教育从抽象化、空洞化的说教王国里走出来。回归生活是德育的目的,是通向美好生活的一种手段,是21世纪学校道德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价值取向。日常生活世界是德育理论中的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重要内容。在实践上,它对于我国德育建设的各个方面都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