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方言及其承载的民间文化是“口传的”、“地域性的”、“非物质的”文化遗产,以方言口语形态流传的故事、歌谣、谚语、固定语等,是族群的集体记忆、历史的活化石、民俗的“镜子”.汉语言文学专业大学生调查、研究方言及其承载的民间文化,不仅有推进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和构建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意义,而且是对濒临消亡境地的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和传承.方言与民间文化调查要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采用“田野调查”方法,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磨砺意志,增长才干,唤起文化自觉与自信,实现母语教学传承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价值功能.  相似文献   

2.
客家民俗语言研究,属于民俗语言学的研究范畴,是方言调研基础上进一步的研究。一般的词语解释不能更全面深入地理解方言词语的民俗内涵。只有深入解读民俗意义,才能充分了解方言词语的真正含义。此外,语音和语法也反映了客家民俗语言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非物质文化遗产多发源于乡村,与方言关系密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应从保护方言入手。烟台各地方言是烟台乡村文化生态的核心要素,是烟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生土壤,还是烟台语言文学类非遗的原始载体。烟台乡村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面临着文化生态正在消解、人才断层化、个性淡化等问题。将保护方言与乡村文化振兴、人才振兴相融合,改善烟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文化生态,提升烟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队伍。在保持传统的前提下坚持创新,构建烟台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机制。  相似文献   

4.
一个地方的民俗总是用当地的方言词语来称说的,而方言词语具有较为长久的生命力.从今天遵义话的方言词语,可以考察遵义现在的民俗,也可以了解历史上遵义的民俗及其变化.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进行得如火如荼,成为民俗学界乃至社会关注的焦点。民间传说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的组成部分,如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民间传说是国家政府和民俗学者共同关心的问题。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视角对沂源县牛郎织女传说进行解析,将有利于拓宽其传承和发展的空间。  相似文献   

6.
方言语汇属于语言民俗,语言民俗体现民俗文化,文章通过辑录《龙泉号军烟云录》文本语境中的地名词语,考释了文本中地域名词的结构、词义和语用,分析了地名词语涵盖的民俗文化特征、词语构词理据,对深入了解语言民俗及其文化特征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群体性、综合性、依赖特殊文化时空和“标志性文化”等典型特征。对于特别强调活态的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说,保护是开发利用的前提和基础,开发利用是保护的目的和手段。在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性开发中必须坚持“政、企、民”三位一体的开发主体,对该类遗产实施“人、物、生态”立体开发。在此基础上,应创建“政、企、民”三方合资合作、“学术、商业、生活”三位一体的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开发新模式。  相似文献   

8.
方言及其承载的口传文化是一种民间的、地方性的、不可复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史的活化石,是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疆巩留县位于伊犁河谷地区,古往今来都是多民族多移民聚居地,因而这里的汉语方言承载了更为深厚的民族文化积淀。尤为突出的是,这里的汉语方言词汇中存在大量来自少数民族语言的音译词,伊犁河谷地区的山水地名多从少数民族语言词汇系统中音译而来,这些音译地名词语呈现了多民族地区历史文化丰富多彩的面貌。  相似文献   

9.
由于地理、历史及民族的影响因素,武威方言受中原文化的影响较小,方言在古今演变过程中发展缓慢,大量古语词和古语音在今语中得以留存。武威方言在许多古籍著作中都留有印记。探究古词语和古语音在令语遗存,对了解地方文化史,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掘武威文化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0.
通过符际互补理论探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中的图文关系,分别对民间文学类、表演艺术类、传统手工技艺、传统医学和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进行了分析,对图片的选择提出了建议。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材料中文本的插图配置、图像的设计和制作,对弘扬和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中国文化对外传播,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外传播效果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本文采用文献调研法、专家访谈法、逻辑分析法等方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俗体育旅游的内涵进行了科学界定,进而分析了贵州民俗体育旅游产业发展优势,探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对贵州民俗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作用,并提出了相应的发展策略,以期为贵州民俗体育旅游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相似文献   

12.
方言不仅是多种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媒介与传承载体,它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当下,人们多还没有意识到保护方言的重要性、紧迫性,在保护与传承河南方言方面所做的工作非常有限,不仅对河南方言的调研不够系统全面,对已有研究成果的整理也相差甚远,更没有形成保护、传承河南方言的常规机制,找到具体的保护措施。因此,要保护、传承河南方言,不仅要强化方言保护意识,逐步健全保护政策,而且要对河南方言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通过多种途径,利用多种措施进行保护、传承。  相似文献   

13.
针对西部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的特点,从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价值评价的原则入手,根据民俗学、经济学、旅游学等有关理论构建评价模型,并且结合西部地区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广西苗族系列坡会群、壮族蚂蜴(虫字旁加另)节,云南傣族泼水节、白族三月街,贵州水族端节、苗族姊妹节进行了实证研究.以期为西部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旅游开发提供若干理论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4.
方言消失与抢救方言已成为当下不能回避的课题,人们已经意识到方言消失对地方文化流失带来的严重后果。方言与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相互依存,方言是"口头非遗"的载体,"口头非遗"也成为方言的自然栖息地,以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为切入口来保护与传承方言不失为一种新方法与新途径,从而使地方文化与方言获得传承的双赢。  相似文献   

15.
在民族一国家文化寻根、反思和重构的全球性语境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民俗成为最热门的话题之一。这是民俗学从学术概念到人类文化自觉的反思,是一个传统民间文化的现代性转变,也是人类追求文化共享和多样性的历程。非物质文化遗产将民俗带入传媒时代,对民俗学而言,这既是机遇又是挑战,这一转变过程是现代社会对民俗象征、民俗思考、民俗符号等多重意义的重新整合。  相似文献   

16.
民俗学科的新生性质与新时期对文化建设的高度重视,从某种程度上赋予了民俗学者以特殊的时代责任。近几年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陆续开展以及民俗学者在其中的"学者——传承人"的双重角色,则更是要求我们对新时期的民俗学者进行一个重新的定位。笔者试图侧重于从民俗学科的理论建设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指导理论与方法上的智力提供者以及新型的文化传承人这四个方面对新时期民俗学者进行重新定位。  相似文献   

17.
处理好保护与开发的关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业发展可以实现良性互动.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与旅游业发展结合的空间很大,将口头传统、民间表演艺术、民俗、民间手工艺和餐饮老字号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结合,是提升浙江旅游业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考试周刊》2019,(5):137-138
通过查阅文献资料、专家访谈、实地考察与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分析了闽东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体育的概念与分类、特征与功能、现状与制约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对策,旨在为宁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体育进行更好的传承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9.
对几个“非遗”理论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最早是使用"民族民问文化"这个术语,后与国际接轨采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民间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内容范围上有差异,前者比后者宽和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译名的误导,在保护方向中上容易产生误导;文化空间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组成类别,而是民俗活动的一种载体;以儒家为核心的上层文化,所弘扬的大传统作为正统,既不适合传统文化艺术的保存,也不适合多元民俗的发展.而被一些学者称为"小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民间信仰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延续处于濒危的严重局面,要进行全面普查、确认、收集、登记、立档,尽可能做到原生态性的保护,加强对传承人的保护,建立文化生态区.  相似文献   

20.
前修时彦对《金瓶梅》的词语进行了大量、深入的研究工作,也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其词语,或因方言罕见,或因文字假借,或因民俗深隐,或因故实不彰,有些一时还不能索解。笔者生活在《金瓶梅》故事发生的地区,熟悉该地区的方言、民俗和故实,因此,笔者稽考方言,参证民俗,检核故实,对《金》书中的14个词语进行了解释,算是做了一些拾补遗缺的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