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中国与国际奥委会发生关系的时间,在近年来我国的正式出版物中,都认定为1920年。 这个说法最早是我国巳故国际奥委会委员董守义先生提出来的。董先生在《中国与远东运动会》(载人民体育出版社编《中国体育史参考资料》第一辑,1962年版)中说:“直到1920年,国际奥委会才正式承认了这个组织,  相似文献   

2.
国际奥委会前任主席萨马兰奇先生在《何振梁与奥林匹克》一书的序中说:“197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返奥林匹克大家庭,两年之后,何振梁当选为国际奥林匹史委员会委员。从那时起,他就是国际奥委会委员中我最亲近的朋友之一。他对奥林匹克运动的投入是出于他对奥林匹克宪章的忠诚,对他国家的忠诚,也就是完完全全的投入。  相似文献   

3.
中国早期国际奥委会委员 (1922— 1949)  谈起早期中国奥运史上的三个重要人物必须提到王正廷、孔祥熙、董守义。他们分别在 1922年、 1936年和 1948年当选为国际奥委会委员。   王正廷是个基督徒,早年曾留学美国并在耶鲁大学获博士学位,他 1882年出生在中国,后移居日本,曾在日本担任过中国日本兄弟会的主席, 1911年中华民国成立后回到中国,当选为国民议会副主席,他居住在南京,在此期间还任职南京青年会的领导工作。不久便开始他的外交生涯,他曾是巴黎和平议会中国代表团的成员,直至 1938年,他一直在国民政府外交部工作,在 …  相似文献   

4.
排斥后的迟到邀请荣高棠心潮难平。第15届赫尔辛基奥运会组委会终于在1952年7月18日发出邀请,请中华全国体育总会派运动员参加本届奥运会。这是国际奥委会对新中国发出的第一次邀请。荣高棠深知这个邀请是斗争的结果。中国的体育组织早在1922年就得到了国际奥委会的承认。共和国成立后,改组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成立了中华全国体育总会。按照国际奥委会章程规定,本应顺理成章地参加在赫尔辛基举行的第15届奥运会。但由于国际奥委会中一些势力对新中国存有偏见与敌视,他们竟违背奥林匹克章程的规定,拒不邀请中华全国体育…  相似文献   

5.
自1896年第1届现代奥运会在希腊雅典举行以来,中国一直与举办奥运会无缘。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第一位国际奥委会委员王正延和体育家袁敦礼、董守义等人提出第15届奥运会(1952)在中国举行请求。1993年中国首次申办2000第27届奥运会未果(JP29,图1,部分图见17页彩页)。2001年7月13日晚,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在莫斯科宣布:第29届奥运2008年由北京举办。百年后,终于圆了“奥运梦”(特2-2001,图2)。  相似文献   

6.
尹晓辉 《新体育》2011,(6):27-27
在中国体育博物馆,珍藏着一个的奥林匹克杯。 奥林匹克杯诞生于1906年,是由“现代奥林匹克之父”顾拜旦先生倡议,在1906年国际奥委会全体委员会通过的,旨在表彰对奥林匹克运动做出很大贡献的国家和地区奥委会或其它社会团体。  相似文献   

7.
《体育文史》1988年第3期刊载了储剑虹先生的一篇短文,称中国基督教青年会全国协会只办过短期的体育干事训练班,未办过体育专门学校。这个结论是错误的。青年会全国协会办过体育专门学校,不但有当年学员王毅诚先生的回忆及已故董守义先生的日记等为证,  相似文献   

8.
洛杉矶奥运会的特邀嘉宾 1983年9月18日,荣高棠荣获国际奥委会颁发的奥林匹克银质勋章,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获此殊荣的人,也是全世界第97位获奥林匹克银质勋章的人。 给荣高棠授勋的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是一位有政治头脑、能顺应历史潮流的伟人。他在担任国际奥委会副主席时,就积极协助、支持主席基拉宁恢复了中国在国际奥委会的合法席位,使当时拥有11亿人口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返国际奥林匹克大家  相似文献   

9.
《体育教学》2008,(8):I0003-I0003
2008年8月5日一7日.在首都体育学院举行了北京奥运会之前以“奥运”为主题的最大规模的一次“国际奥林匹克学术大会”。本次学术大会由国际奥林匹克研究中心和首都体育学院联合举办,主题是“奥林匹克的学术发展趋势与展望”。前国际奥委会副主席庞德先生、国际奥林匹克史学会主席卡尔兰纳兹先生、国际奥林匹克中心主任巴尼先生等10多位国际奥委会委员和来自五大洲的80多位奥林匹克专家和学者云集一堂。  相似文献   

10.
《体育教学》2008,(8):I0002-I0002
2008年8月5日,首都体育学院举行了“奥林匹克教育博物馆”的揭牌仪式,国际奥委会前副主席庞德先生参加了“奥林匹克教育博物馆”揭牌仪式并揭牌。当日有10位国际奥委会委员和来自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的80多位奥林匹克专家和学者参观了“奥林匹克教育博物馆”,并给予了高度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