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世界语是柴门霍夫博士于1887年创造的国际辅助语,是一种平等中立的语言,希望能够化解国际社会与各民族间的交流障碍,增进各族人民友谊。本文从中介语角度,分析世界语对推动中国文化传播产生的作用并对未来提出展望,在当前中国"一带一路"的战略下,以世界语为平台,讲好中国故事。  相似文献   

2.
喻京英  周艳 《科技文萃》2005,(1):170-171
一场"感受中国·魅力北京"文化展览奏响了第89届世界语大会的序曲,来自51个国家和地区的2000多名专家、学者和世界语者聚集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在为期一周的时间里,他们用同一种语言共同探讨国际世界语运动的现状与发展.这次世界语大会是中国时隔18年后,再次承办如此规模的国际世界语最大的盛会.  相似文献   

3.
本世纪亚洲世界语者的最后一次大聚会--第二届亚洲世界语大会于1999年8月22日至25日在越南首都河内召开.来自16个国家的420名世界语者出席了这次大会.由亚洲世界语运动协调委员会创设的亚洲世界语大会1996年在上海举行了它的首届大会.3年来,亚洲各世界语组织加强了联系和合作,世界语运动有了新的发展.例如,由于各种原因,中国的世界语运动一度十分低沉,而最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世界语者出现在国际性的世界语大会上.这次中国有60多名世界语者参加了在广西桂林举办的第四届中国世界语大会后来到河内,这么多中国世界语者参加在国外举行的世界语大会,这是前所未有的.这次日本有149人参加,是除越南外人数最多的.而越南的世界语运动更是由于举办这次大会而获得壮大发展.大会上还出现了3名老挝世界语者.  相似文献   

4.
巴金是蜚声海内外的著名作家,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巴金又是中国知名的世界语学行.为世界语在中国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本文就巴金在世界语学习、传播、文学翻译及创作方面的情况作些介绍  相似文献   

5.
勒脚歌引入世界语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西,在全国素有“歌海”之称。广西的民歌以其鲜明的民族特色和优美的艺术形象,在中华民族的文化艺术长廊中占有重要的一席,而其中流传于红水河两岸毛南族人民和壮族人民中的勒脚歌,更以其严谨的结构、独特的风格放射着夺目的光彩。让中国少数民族的文化走向世界,是中国少数民族世界语学者的光荣使命。本文拟对将勒脚歌引入世界语的问题进行一下探讨。  相似文献   

6.
邹鸣 《考试周刊》2009,(22):42-42
世界语在19世纪末期被提出,但是并没有得到足够重视,究其原因是面临着当今世界(特别是西方国家)以英语为代表的文化霸权的压制。如何打破文化霸权,对世界语的推广.特别是对当今世界全球化的发展进程有着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侯志平 《科技文萃》2001,(11):73-74
世界语是1887年波兰眼科医生柴门霍夫创造的一种国际辅助语,旨在为各民族在进行国际交往时提供一种交际工具.世界语传入中国大约有100年的历史.在民族救亡运动和抗日战争中,世界语应用于国际宣传和联络以及中外文化交流,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建国后,在胡愈之同志的倡导下,成立了中华全国世界语协会,创办了世界语月刊《中国报道》杂志.这些都得到了郭沫若、胡乔木和陈毅同志的大力支持.  相似文献   

8.
无政府主义与中国早期世界语运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界语自诞生之日,即具有内在的意识形态诉求,其终极指向与无政府主义相当吻合。因此,世界语在传播过程中被无政府主义者广为借用,成为一种泛政治化的人类共同语。无政府主义者将世界语引入中国,并成为传播这一人工语言的重要力量,从而使中国早期世界语运动乃至整个语言文字改革运动都呈现出浓厚的乌托邦色彩。  相似文献   

9.
修辞是一个古老的话题,也是不能穷尽的话题.修辞适应语境,才能有好的表达效果.王希杰提出的"四个世界"统一的理论,拓展了修辞研究的领域.修辞手段的运用,要适应语言世界语境、物理世界语境、文化世界语境、心理世界语境.  相似文献   

10.
付晓峰 《科技文萃》2001,1(1):131-133
作为中国著名作家的巴金蜚声海内外,在中国现代和当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但鲜为人知的是巴金从青少年时代起就投身于中国世界语进步运动,又是华夏一位杰出的世界语者。  相似文献   

11.
中华传统文化与中国社会主义实践有着不可忽视的密切关系,许多问题都可以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找到根源.通过对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的政治反思,应该认识到今天我们仍然面临着一个新的思想解放问题,即从旧的文化传统中解放出来.  相似文献   

12.
中国英语指的是被具有中国语言和文化背景的人普遍使用,带有汉语语言和文化特征,能达到语言使用目的,并被其他语言和文化背景的英语使用者接受的英语变体。中国英语的民族身份标志可以从社会语言学、二语习得以及跨文化角度进行论述,在英语教学中保留民族身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意识到中国英语的存在并把中国文化植入英语教学将是对现有文化教学的有力补充,有助于英语学习者克服“中国文化失语”,并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13.
茶文化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分支,对促进社会进步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从茶树的起源、中国茶文化的孕育及形成等方面进行研究,提出中国是茶的故乡,是茶树的原产地,也是茶文化的发祥地,中国茶文化基本形成于经济和文化都比较发达的唐代。  相似文献   

14.
汉字作为一种能够打破时空界限的表意文字,凝聚着深沉的社会文化背景。生育文化作为人类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之一,其面貌在汉字中必然有所记录。对与生育文化相关的汉字的原始构形理据进行汉字学角度研究,能够进一步了解中国传统生育文化及古代先民们的生育观。  相似文献   

15.
世界语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因为其来自人类的共同理想,来自自然语言所赋予的本质,来自世界语本身的不断完善、丰富和开放,因而不能将其和洋泾浜语混为一谈.世界语实质上是自然语言经人工合理调整后的新语种,自然性是它的本质特性,因此,应积极创设使用契机,让世界语的潜在生命力在实际应用中真正焕发出来.  相似文献   

16.
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能力,必须正确剖析当代中国各种主要社会思潮的本质内容和价值取向,提高现实针对性;必须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基础,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开放,促进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为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和社会条件。  相似文献   

17.
在当今的国际体系中,文化认同和文化吸引,已经成为维系国家民族间稳定关系的重要保证。加强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增进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了解和沟通,有利于我国国际形象的树立以及为我国经济建设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我国外语教育应该肩负起传播和弘扬中国文化的历史责任,把中国现当代社会生活内容与传统文化知识融入到教学中,确定双向文化语言教学方向,注重目的语文化的输入和中国文化的输出,从而提升我国学生文化外宣素养。  相似文献   

18.
In 1980s,with tremendous changes in people's social,economic and cultural life,a new cultural form,popular culture.rose in China.Since then it has developed rapidly and become the mainstream culture among modern China with great influence on Chinese youth.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propagation of popular culture among Chinese youth through analysis on their material culture and behavior culture.Then it refines characteristics of popular culture.Discussions on propagation,characteristics of popular culture arc helpful for people to understand youth culture in modern China,to find out solutions to youth problems,therefore to create a healthy environment for Chinese young people.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弘扬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国传统文化继承创新指明了方向;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思想基础和新途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继承创新相融合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中国社会实践发展的需要。两者的融合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在融合过程中应注意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作用的同时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20.
赵鹏  柳轶群 《海外英语》2014,(10):136-138
Investigation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is an urgent need to provide a course in Chinese culture in English for college students in China.Therefore,the present authors design an English course in Chinese culture for sophomore English majors in Chinese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The course is based on topic syllabus.The topic"Idioms"is taken as an example to specify how the lectures will be delivered,based on the theory of social constructivis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