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通感作为一种认知模式,其从低级感觉向较高级感觉移动的方向性受到了学者们的广泛认可,然而以定量及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为基础,分析发现广告语篇中的通感感觉存在着大量的逆向移动。概念整合理论的多空间映射对通感逆向移动及语篇连贯的在线构建过程具有强大的阐释力。应用概念整合理论揭示逆向通感语篇中意义连贯的动态构建,有助于广告接受者更好地理解广告语篇中的逆向通感,可以使广告策划者了解逆向通感的语篇连贯规律,从而丰富广告创作的视角。  相似文献   

2.
通感是现代汉语中一种非常巧妙的表达方式。在文学创作和生活中,通感都被大量的应用。通感是指人们在表达过程中利用不同的内容进行修辞,并在其中加入隐喻以及概念的成分。通感将不同的感觉联系起来,使两种互不相关的感觉融合相通,并相互感受,以此加强对感觉的描写,使其可以更深层次地进行表达。通感在现代汉语的表达中有力地强化了对感觉的认知,使人可以从一种较为简单的感觉中突破局限性,体会到另一种更加奇妙的感觉。  相似文献   

3.
论汉语通感的范围及其心理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钱钟书先生指出通感修辞现象以来,学术界对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本针对目前的研究现状,廓清了通感的范围;认为通感只能严格限制在感觉相通的范围内,且表达感官感觉的词只能使用原义不能使用转义,本在确定的范围内,通过对古今大量语言材料的归纳整理,认为按心理机制分类,通感可分四类:一、由心理共感与形象夸张形成的通感。二、由直接相似联想产生的通感。三、由间接相似联想产生的通感。四、由对自身生理反应的内省产生的通感,本对四类通感的心理机制进行了细致,深入而系统地理论探讨。  相似文献   

4.
主要运用认知语言学的原型范畴理论及隐喻认知模式,对通感形容词的一词多义现象进行了阐释,并从中探讨通感形容词词义引申的规律。结果表明:通感形容词的词义以原型义项为中心,以意象图式为基础,一方面通过通感隐喻映射到其它感官领域;另一方面,通过隐喻从感官领域投射到其它领域。同时还探讨了通感的规律和原理以及通感与隐喻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从认知视角看,通感是一种认知模式,是人们认识世界的手段和工具。通感是一种特殊的隐喻,宋词中的通感用法极为广泛。试以《宋词三百首》为研究文本,在概念隐喻理论指导下,通过定量定性研究方法,对宋词通感中不同感觉之间的映射关系进行了分析,概括了宋词通感隐喻的映射模型。同时研究结果表明:宋词通感中感觉迁移的总体趋势遵循从较低级、简单感官向较高级、复杂感官迁移的规律;宋词通感与英语存在不同的地方,其始源域与目标域之间的投射关系既有单向的,也有双向的。  相似文献   

6.
人们生理和心理的结构以及认知方式上的共同点使得英汉语言中的通感存在很大的相似之处.根据人们的认知规律,英汉语言中的通感都存在着由较低级的感官向较高级的感官移动的趋势,即触觉域→味觉域→嗅觉域→听觉域→视觉域.因此,两种语言中的通感的分类存在着很大的相似点.究其认知成因,可从概念合成理论角度进行分析.但是由于不同的生活经验基础上形成的意向图式的不同,又使得二者产生的具体意义存在着一定差异.由此可见,英汉通感"大"同"小"异.本文在比较英汉通感使用方式的同时,还试图从概念合成理论视角分析其相似成因,从意向图式角度分析其产生差异的认知成因,以进一步揭示英汉通感的认知成因.  相似文献   

7.
多纬度视角的通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感来自人的各种感知的相互联通,是全人类所共有的一种生理现象,同时也是一种心理现象.生理上和心理上的通感构成了人类普遍的一种认知方式,从认知的视角来看,通感也是一种隐喻.它是通过从某一感官范畴的认知域映射到另一感官范畴的认知域,形成人类认知客观世界和表达思想的一种重要手段,成为人类语言的普遍现象.  相似文献   

8.
《大连大学学报》2021,(3):52-58
日语音声动词表达的基本语义属于听觉范畴,在实际语言运用过程中可以通过通感用法去表达其他感觉领域的语义。音声动词通感用法既符合通感现象的一般规律又具备其自身的特点,即感觉转移大都符合"近距离感觉→远距离感觉"、低级感觉修饰高级感觉的特点,同时反向转移的用法亦客观存在。从产生此类通感用法的认知原因来看,隐喻始终处在核心地位,除此以外转喻也参与其中,这是人类共同的认知机制在语言上的反映。  相似文献   

9.
通感基于人类共同的生理机制,既是一种心理现象,又是一种语言现象。从认知的视角看,通感又是一种隐喻,同样包含着隐喻性的认知和思维过程。因此,本文试图运用Lakoff&John son的概念隐喻理论详细分析和阐释英汉通感现象,并通过解读跨感官迁移规律揭示通感隐喻的跨域映射过程。  相似文献   

10.
离散—连续认知机制是认知语言学一直探讨的领域.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人类通过与现实世界的互动和范畴化过程形成自己的原型范畴,然后又在原型范畴的基础上形成一些由原型范畴到边缘范畴发展的连续统一.只有以离散—连续的认知观来审视英语的“通感”修辞格,才能把握修辞维度中蕴涵的认知机制.在通感形成的人类感知的心理和生理的基础上,探究通感表达的相同相异之处,从而实现我们对英汉修辞手段的本质认知.  相似文献   

11.
日常语言中,存在着大量视觉与嗅觉、味觉、触觉、听觉感官相通的“一通多”视觉通感。这类将其他感官特征映射到视觉感官的隐喻性表达,是建于视觉的独特生理特征和源于过去经验的认知联想基础之上的。视觉通感的认知构建,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感官域间的相似性心理联想;二是其相似性的认知突显。  相似文献   

12.
通感现象不仅是语文式的修辞手段,更是人类普遍的认知方法。以转喻和隐喻的认知性理论为框架,从视角化和因果关系两个方面,分析了以loud color和b lack mood为例证的通感现象的认知机制,指出转喻是通感隐喻生成的前提条件和心理基础。  相似文献   

13.
先秦通感分为早期形态和完整形态。本文从认知语义角度抽象出通感的认知要素、语义框架,并列出其母体结构式。相对于母体结构式而言,先秦完整形态的通感变式居多。考察认为先秦对通感心理的认知经历了从幼稚到成熟的过程,而这种对感官联通正谬交叉的认知背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释通感的完整形态为何初现在文人作品中,并且与早期形态相比使用频率不高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隐喻的运作机制是隐喻理论的核心。从认知角度考察,通感是一种特殊的隐喻。因此,通感隐喻的运作机制是隐喻及隐喻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拟从语义冲突、相似性、双重影像等方面对通感隐喻的运作机制进行研究,以加深对隐喻及通感隐喻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通感"的认知性立体透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珍 《宜春学院学报》2004,26(1):103-106
通感大量存在于文学作品和日常生活中。从认知的角度来看,通感也是一种隐喻。本文以概念隐喻理论为基础阐述了通感的思维与认知方式,指出通感隐喻的认知基础是概念系统中感官域之间的相识性心理联想,在通感隐喻的意义建构过程中,联想推理机制有着总体的共性和民族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国内有学者将认知语言学概念隐喻和概念整合理论运用到通感的研究中。作者探讨了认知语言学对通感的阐释在如下三个方面的不足:1)通感的动因问题,2)通感形容词的词义问题,3)通感的认知机制与意义建构问题,以期望大家能够弥补这些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17.
从词汇学的角度探讨通感构词现象,分析通感构词的分布、分类、特点,以及汉语通感构词丰富性的特殊机制和通感构词规律。  相似文献   

18.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在法国兴起的互文性理论,揭示了绝对单一的语篇概念是不存在的。语篇总是超出原来的框架限制,彼此渗透着某种关联。本文依据认知语言学中的概念融合理论,从认知的角度对篇章的互文性进行了分析,试图通过分析推导出互文材料在当前文本中形成新意义的过程以及认知机制,以期找出处于互文性网络关系中的两个或两个以上文本之间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9.
试论通感与比喻的兼用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感与比喻的兼用有着较高的美学描绘功能,它同时具备通感和比喻两种辞格的结构特点,构成它的心理基础是联觉和联想,它的语言形式主要有单句形式、复句形式、句群形式等。  相似文献   

20.
周永  徐慧 《鸡西大学学报》2008,8(1):121-123
美国认知语言学家Gilles Fauconnier提出的心理空间理论是认知语言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部分,它旨在解释语言即时或实时的产生与理解的过程。在语篇的加工与处理中,心理空间理论把语篇中出现的各种实体、各种关系和过程理解为一个个相互关联的心理空间,时于语篇中的指称、同指以及故事情节的理解提供了同一、可靠的方法。本文在心理空间理论的指导下,对叙事语篇中的指示现象进行了尝试性的分析,重点分析了人称指示语,指出了其与传统语篇分析的不同之处及其在语篇构建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