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7 毫秒
1.
生产性服务业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以中部六省共81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为研究样本,利用计量回归模型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中部六省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制造业不同,主要取决于产业关联程度、人力资本水平、政府投入水平、信息化水平、城市规模和对外开放水平的影响并倾向于在多样化的产业环境中集聚.  相似文献   

2.
以2000-2009年的中国28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为样本,从马歇尔、雅各布斯外部性及新经济地理的综合视角,采用基于面板VAR模型的动态计量经济方法探讨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城市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规模、专业化集聚和多样化集聚与城市经济增长之间具有长期的均衡关系,且存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经济增长的单向因果关系;生产性服务业多样性而非专业化集聚促进了城市经济增长.由于城市生产性服务业整体规模偏小,其对经济增长的规模效应尚不显著.鼓励生产性服务业多样性发展,避免同一部门的过度集聚,扩大重点生产性服务部门的运营规模可能是较为理想的政策安排.  相似文献   

3.
基于中国2007—2017年285个地级市数据,对科技型人才集聚的时空特征与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科技型人才集聚不均衡格局明显,高集聚水平城市呈"点状"空间分布且多为省会或区域中心城市,高密度"热点"城市分布于京津冀、长三角与珠三角并呈现多中心辐射范围扩大趋势。不同类型科技型人才集聚存在向更高层次趋同转变的可能,但实现跨级跃迁的概率较低;邻域科技型人才集聚对本地区科技型人才集聚趋同演化影响显著,转变方向倾向于与邻域转变方向一致。城市化水平、收入水平等经济因素及城市交通设施等公共服务因素对科技型人才集聚促进作用显著,而城市创新能力、科教支持等创新环境因素以及城市环境质量等宜居环境因素是影响科技型人才集聚的制约因素,且不同地理区位与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各影响因素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4.
以深圳为案例聚焦城市尺度分行业高技术产业集聚机理研究,对分行业领域的高新技术企业空间集聚与城市创新能力进行定量分析,以期从创新地理视角为城市创新能力提升提供经验研究和政策建议.研究发现,科技服务业与高技术产业协同发展对于城市创新能力提升具有重要意义.高技术产业集聚具有一定的路径依赖与空间依赖效应,随着创新活动的深入城市创新型空间出现网络化布局的新趋势.高技术产业集聚不仅与经济基础、劳动力规模等传统区位因素有关,创新氛围、协同功能对创新集聚的影响将进一步扩大.随着城市创新驱动发展的深入推进,应当更加重视城市高技术产业微观集聚规律,完善创新生态体系与空间组织模式.  相似文献   

5.
为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发挥大中城市辐射效应,在测算大中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基础上,采用调节效应模型和面板门槛模型,研究专业化、多样化集聚外部性和基础设施对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结果发现专业化集聚与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存在U形的非线性关系,多样化集聚与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呈正向线性关系;基础设施会强化专业化集聚的U形影响和多样化集聚的正向影响;专业化和多样化集聚对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存在以基础设施为门槛的双重门槛效应,影响趋势随基础设施水平的提高呈现负向作用逐渐减弱以及由负转正和正向作用逐渐增强的效果,且分别进行区域和城市规模异质性分析发现,在不同区域和城市规模之间专业化、多样化集聚对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效应存在显著差异。政府在积极释放和扩大集聚外部性的经济效益的同时,需要综合考虑城市产业发展优势和定位以及资源承载力,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充分发挥集聚外部性和基础设施的关联效应,助力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6.
杨敏 《软科学》2016,(9):117-122
以经济集聚的负外部性为切入点,基于2005~2012年276个城市的数据,运用面板平滑转换模型对经济集聚与城市环境污染排放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经济集聚与城市环境污染排放之间存在着平滑转换机制效应,两者因转换机制的不同而呈现非线性关系。特别是当城市经济结构中第二产业比重较低时,经济集聚显著降低了城市环境污染排放,减排效应明显;而当城市经济结构中第二产业比重超过一定值时,经济集聚对城市环境污染排放的减排效应受到抑制而减弱。  相似文献   

7.
《世界发明》2009,(2):58-59
目前,创意产业集聚区建设受到了中国各大城市的普遍重视,各地创意产业园区发展势头良好。主要城市创意产业集聚区建设都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各个城市的集聚区数量从几个至几十个不等,八驻企业和人才吸引情况也有差异。而各个城市因发展创意产业的重点与优势不同,因而创意产业集聚区会有不同的侧重。从集聚效果看,有些城市集聚效果明显而一些城市效果不明显。  相似文献   

8.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能有效发挥集聚经济外部性,是增强经济韧性和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基于2003—2019年黄河流域58个城市面板数据,运用相关模型深入分析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城市经济韧性间的关系。研究发现:(1)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集聚与多样化集聚对城市经济韧性均有显著影响,且这一影响分别呈现出“U”形和倒“U”形的演进趋势;(2)不同地区的影响存在差异,专业化集聚对黄河中游影响最为显著,多样化集聚对黄河上游影响最为显著;(3)进一步机制分析表明,环境规制和政府政策支持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城市经济韧性间表现为“U”形调节机制。因此,在新发展阶段,应重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中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9.
文章基于劳动共享模型,采用城市面板数据计算了中国的劳动共享效应,并解释制造业集聚的变化.结果表明:劳动共享是产业集聚形成的重要因素,劳动共享效应会提高地区的集聚水平;城市规模对制造业集聚有正的显著影响,本地市场效应在我国发挥着重要作用;我国制造业集聚与工资溢价负相关,反映了现阶段制造业集聚与低劳动成本的糅合.最后,文章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产业在空间上的集聚已经成为现代城市经济的重要现象,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双轮驱动的协同集聚对于转变单一产业驱动的经济增长方式,整合延伸区域资源与产业,提升城市全要素生产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以长三角城市群27个中心城市为研究对象,分析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对城市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机制和行业异质性。结论表明,产业协同集聚对城市全要素生产率呈正向促进作用。细分行业来看,房地产业与制造业、交通仓储邮电业与制造业的协同集聚对城市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效应不显著,科研、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同集聚对城市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提升作用。由此,城市要提高产业的多元化,基于自身优势,有侧重的选择不同细分产业进行重点培养。  相似文献   

11.
李小平  余东升 《科研管理》2021,42(8):160-167
    本文采用GML指数测算了2003—2016年中国285个城市的环境全要素生产率(ETFP),检验了FDI和ETFP的空间相关性,探讨了不同空间集聚类型的FDI对ETFP的空间影响。研究发现:(1)全局Moran指数和局部Moran散点图均显示城市FDI和ETFP呈现出较强的空间聚集特征,且FDI和ETFP同种集聚类型的城市有重叠,表明城市ETFP在经济地理上的高低跟一个地区FDI的空间集聚密切相关。(2)回归结果中正向显著的空间滞后系数表明一个城市的ETFP及其分解成分受到邻近城市的影响,表现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特征,分解成分回归结果显示,FDI主要是通过技术进步来促进城市ETFP的提高。(3)High-High和High-Low集聚类型城市的FDI对ETFP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且高值集聚FDI的技术溢出效应相对于分散的FDI更为显著,促进了自身和周边城市ETFP的提升和集聚。Low-High和Low-Low集聚类型城市的FDI效果不显著。为此,中国需要打破行政区域的束缚,发挥High-High集聚型城市的“领头”作用,加强城市间的交流与合作,充分考虑空间协调性,发挥空间关联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2.
《软科学》2019,(8):44-48
以高铁开通为一外生冲击事件,将21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分为实验组和处理组,研究了高铁开通事件对服务业集聚促进城市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发现:服务业集聚呈现由集聚经济向集聚不经济演进的态势;高铁开通可以显著地增进服务业集聚对城市生产率的贡献,并通过城市规模、投资效应、人力资本作为中介机制实现效率提升。服务业集聚规模提升不构成中介机制,优化结构、合理分布是高铁开通促进集聚效应正向释放的根本原因。高铁开通的站点数量对服务业集聚和生产率具有加速作用,高铁站点的分散化、郊区化应成为规划的主要原则。  相似文献   

13.
通过构建城市群集聚力的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法,对中国十大城市群集聚力和中国十大城市群内各城市集聚力进行比较分析。研究发现中国十大城市群之间的集聚力差异程度不大而中国十大城市群内各城市集聚力分布不均。针对性地指出中国十大城市群以及中国十大城市群内各城市在劳动分工中所承担的不同功能,并提出了相应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周思思  逯苗苗 《软科学》2023,(7):111-117
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法,运用双重差分模型探究城市是否开通高铁的绝对优势地位和基于高铁网络的相对优势地位对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产业分布关系的影响。研究发现:在不同发达程度的城市,高铁促使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产生挤出效应,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出现在不同地区独立集聚的分离式集聚现象。异质性分析表明:高铁主要对高端生产性服务业、特大城市、大城市以及东西部地区的产业分布关系产生显著的分离式集聚效应。  相似文献   

15.
中国装备制造业地理集聚:测度与绩效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集聚式发展是中国装备制造业的一个重要特征.本文利用空间集聚指数法和产业集聚结构效益指数、集聚影响指数和区位熵对2003-2008年中国装备制造业的地理集聚及其绩效进行了测度与评价.结果表明:中国装备制造业平均地理集聚度较高且上升明显,但不同行业的地理集聚度及其变化存在明显的差异;中国装备制造业地理集聚的结构效益在下降,各地区装备制造业产业集聚结构素质和产业集聚专门化率差异明显且变化趋势不同.装备制造业的地理集聚度与绩效变化及其区域差异可以为政府的产业集聚政策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6.
针对目前我国知识密集型生产性服务业的不同发展情况,综合考虑行业特性和城市定位对集聚分布模式的影响,分析并阐释了三种典型的知识密集型生产性服务业区域性集聚分布模式及其特点,并分析了三种不同模式集聚区形成的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17.
现代经济社会中,伴随着信息、科学、技术发展迅速兴起的现代服务业对区域经济的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研究采用行业集中度、区位熵和空间基尼系数作为指标,从全省整体、分行业以及分城市的角度去分析辽宁省的现代服务业空间分布以及集聚水平。分析得到辽宁省现代服务业的集聚中心在从沈阳向大连转移,存在辽宁省西部集聚效应强,东北部集聚效应弱的特点。并结合不同行业和城市现代服务业集聚的特点对辽宁省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提出一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基于已有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采用产值密度、专业化指数、相对专业化指数和城市流强度等指标,对2012—2017年北部湾城市群科技服务业的空间集聚程度及其对外功能等进行测度。实证研究发现:(1)北部湾城市群科技服务业的集聚程度处于偏低状态,其中广东城市的空间集聚提高程度明显快于广西和海南的城市;(2)专业化集聚水平提高态势初步呈现,且在一定程度下产值密度较大的城市专业化水平未必较高,产值密度较小的城市专业化水平反而较高;(3)细分优势行业集聚表现为差异化态势,且外向功能差异较大,其中广西和广东的城市集聚优势明显,海南的城市集聚程度较低;(4)根据城市科技服务业对外功能总量和城市流强度大小,可将北部湾城市群划分为中心城市、受中心城市辐射较强及与其关联较为紧密的城市、中小城市等3个层次。最后,提出着力提高科技服务业优势行业集聚水平、充分利用中心城市辐射功能、加强与珠三角城市经济联系以及加强城市间经济联系网络构建等,促进北部湾城市群科技服务业集聚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城市是人类文明、社会进步的象征和生产力的空间载体.无论是世界其他国家还是中国,经济重心主要集中在城镇集聚区.可以认为,只有城市及其集聚区的持续发展,才会有区域的持续发展、国家的持续发展乃至于全球的持续发展.面对21世纪全球城市时代的形势,城市问题更成为可持续发展最为关注的主题之一.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本文指出了这种发展趋势有利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但在某些条件下也会给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带来一定的负效应.经济全球化反映了生产力内在发展的要求,提出了要抓住经济全球化机遇,切实重视科技创新,最大限度地发挥经济全球化对可持续发展的积极影响,克服其消极影响,推动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形成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有城市及其集聚区的持续发展,才会有区域的持续发展、国家的持续发展乃至于全球的持续发展.面对21世纪全球城市时代的形势,城市问题更成为可持续发展最为关注的主题之一.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本文指出了这种发展趋势有利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但在某些条件下也会给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带来一定的负效应.经济全球化反映了生产力内在发展的要求,提出了要抓住经济全球化机遇,切实重视科技创新,最大限 地发挥经济全球化对可持续发展的积极影响,克服其消极影响,推动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形成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有城市及其集聚区的持续发展,才会有区域的持续发展、国家的持续发展乃至于全球的  相似文献   

20.
本文在测算相对多样化与相对专业化指标基础上,从规模与效率两个维度实证检验了产业集聚方向对城市技术创新的总体影响以及对中心城市与非中心城市城市技术创新的异质性影响,得到如下结论:产业集聚方向主要影响城市技术创新规模,对技术创新效率的影响不明显,从影响机制看,专业化会增加城市技术创新规模,但是专业化与知识资本的交互作用会降低城市技术创新规模,而多样化与知识资本的交互作用有助于提升城市技术创新规模;对不同类型城市来说,产业集聚方向对中心城市技术创新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提升技术创新效率,而产业集聚对非中心城市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增加技术创新规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