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郝梦 《闽江学院学报》2011,32(6):104-107
《十二首美洲前奏曲》属于希纳斯特拉"客观民族主义时期"的音乐作品。作曲家选取了拉丁美洲民族民间音乐中体现拉丁美洲音乐构成的印第安元素、欧洲伊比利亚元素、非洲黑人元素中具有代表性的不同类型的音乐体裁形式,高度抽象地概括出这些音乐体裁的主要音乐特点,并将这些民族音乐元素融入现代音乐创作技法中,形成特有的民族创作风格。  相似文献   

2.
第一、在课内培养学生准确地感受与理解音乐作品的能力。无论是欣赏、唱歌、还是演奏,教师必须将不同民族、不同时代、不同作曲家的音乐语言和风格准确形象地向学生进行讲解。世界上两千多个民族,生活在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自然环境、社会形态、历史、宗教、经济、语言,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和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自身的民族文化。俄国作曲家格林卡说:“创造音乐的是人民,作曲家不过把它编成曲子而已。”一切音乐作品  相似文献   

3.
音乐语言是作曲家进行音乐作品创造的重要手段,也是音乐作品情感表达与发展的主要材料.音乐语言各要素的情感性表现特征,在为音乐创作、音乐表演提供基本乐汇、乐句构成材料的同时,也为音乐感知与音乐思维过程提供着最基本的理解音乐情感的依据.因此,音乐语言在学生音乐感知力和音乐思维能力的形成与提高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可以说,是一切音乐活动基础的基石.  相似文献   

4.
德国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约翰.赛巴斯蒂安.巴赫,他的音乐作品对欧洲近代音乐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为全人类音乐的进步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为世界古典音乐树立了一座丰碑,因此,把巴赫称为"西方音乐之父",是后人对巴赫的最好评价。  相似文献   

5.
范婷婷 《考试周刊》2010,(27):41-42
音乐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需要表演者对作曲家创作的作品进行再创造,只有表演者将其心灵与音乐作品彼此相通,达到一种和谐的状态,才能将作曲家通过音乐作品所表达的感情审美价值生动地展现在观众面前。  相似文献   

6.
音乐表演中的忠实原作与表演创造是音乐表演创造美学原则的首要观点,必须要兼顾两个方面的和谐,尽量做到二者的协调统一。音乐作为独特的艺术形式只有通过表演的方式才能展现真正的艺术价值,换句话说,音乐是一种不可脱离表演的艺术。表演者通过演绎作曲家一度创作的结果来展现作曲家想要表达的内容、情感、内涵、意境以及精神思想,这样欣赏者才会感知到作曲家的艺术语言从而领悟作曲家的内心世界,与此同时适度的增添表演者的个性达到体验与情感的融合从而体现出音乐表演中的创造性,既要精准的传达作曲家的意图,还要通过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和领悟赋予其鲜活的创造力,这样才能为欣赏者呈现尽善尽美的音乐作品。  相似文献   

7.
罗伯特·舒曼是德国著名的作曲家、钢琴家和音乐评论家,它的音乐作品具有很大的艺术价值。罗伯特·舒曼也是浪漫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在他的很多艺术歌曲中都表达了自己的情感和体验,鉴于其作品的浪漫主义色彩,罗伯特·舒曼被人称为"诗人音乐家"。  相似文献   

8.
刘琉 《教育艺术》2010,(2):23-24
音乐是一种特殊的语言,是情感最完美的表达形式。钢琴是极具表现力的乐器,它可以弹奏出如交响乐队般的音响效果来。也可以表现出流水般细腻的音乐形象,因而享有乐器之王的美誉。钢琴音乐作品是作曲家与演奏者情感的表达。在创作及演奏的过程中,作曲家和演奏者以多种方式、不同层次地表达自我的生命体验,传达着钢琴音乐作品情感表现的丰富性。  相似文献   

9.
拟从俄罗斯社会背景、俄罗斯音乐文化以及普罗科菲耶夫的个人经历等角度,解析作曲家的钢琴音乐作品的文化、思想。  相似文献   

10.
在音乐作品中,意象蕴含着审美、象征、抒情等功能,可以使听者走进作曲家内心的创作世界。本文试图以主题、旋律、节奏、和声四个方面为角度,对被誉为印象派音乐鼻祖的德彪西的钢琴音乐进行研究,通过对他钢琴音乐的意象的创作过程和特征进行研究,引领人们走进德彪西钢琴音乐的意象世界。  相似文献   

11.
在时代不断发展变化的当今社会,随着人们日益提高的生活水平同落后的文化素质的矛盾不断激化,素质教育已经取代应试教育的地位被人们接受,音乐作为素质教育中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的重要课程,其重要程度不容小觑。然而在音乐的教学中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传统的音乐教学束缚了学生在音乐方面的发展,迫切需要改变教学方式,以满足新时代下的音乐教学,新潮音乐的引进对音乐教学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2.
我们在聆听没有标题、没有附带着乐曲说明的音乐作品时,常常会产生"听不懂"的问题,原因在于音乐艺术同文学艺术相比较,音乐本身不具有语义性。同视觉艺术造型艺术相比较,音乐本身也不具有视觉性。当我们了解了音乐的特性后,我们就会更好的去欣赏音乐,理解音乐。  相似文献   

13.
钢琴音乐的强烈艺术感染力主要表现为:一、钢琴音乐里蕴含的表达作曲家思想和风 格特征的作品本身的艺术魅力;二、钢琴演奏中只有具备丰富的音乐想象力才能体验音乐作品的 情感内涵,正确塑造艺术形象,使音乐充满艺术感染力;另一方面则是演奏家在演奏中所表现出的 独具魅力的演奏风格。  相似文献   

14.
从勋伯格完成第一首无调性音乐作品开始,音乐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新的音乐语言、创作手法应运而生,无调性成为20世纪音乐创作的标志性音乐语言。同19世纪相比,20世纪音乐留给我们更多的是各种创新的思想和技法。艺术作品同其观众的关系应是美学、心理学、社会诸条件的总和,20世纪许多音乐创作恰恰是忽略了这一点,其日益深奥的音乐语言使观众不断减少,因此引起了许多作曲家的关注与思考,掀起了一股强大的音乐修正与回复浪潮。  相似文献   

15.
音乐要素是指构成音乐作品整体的各种基本元素,包括了音的高低、音的强弱、音的长短、音色、和声、节奏、曲式结构等方面。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都有着充分的体现,它为塑造音乐形象、宣泄音乐情感等起到了重要作用。正因为如此,作曲家们就将其中某些音乐要素予以突出,打破传统的作曲技法,从而形成了审美错觉,丰富音乐的层次及表现力。因此,研究审美错觉对我们学习、教学和欣赏都是十分有必要。  相似文献   

16.
音乐是艺术的语言。王旭青的《言说的艺术:音乐叙事理论导论》一书将音乐艺术的叙事模式和叙事特色作为切入点,跳出了传统音乐审美模式的藩篱,使人们对音乐作品的欣赏达到了一个全新的审美境界。作曲家凭借一定的音乐语言,通过设定的乐器和规定性的演奏模式,在听众的头脑中建构出虚拟的时空。音乐语言具备抒情、描绘和叙事等多项功能。从某种意义层面而言,作曲家是以“叙事”的方式使听众感受音乐艺术的魅力。  相似文献   

17.
谈音 《培训与研究》2007,24(10):108-109
罗伯特.舒曼,德国作曲家、音乐评论家,19世纪德奥浪漫主义音乐的典型代表。他的音乐思想对当时德奥浪漫主义音乐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其精髓在于:对音乐作品思想的进步性和情感丰富性的孜孜追求,将古典主义形式与浪漫主义情感在创作中结合这一理念的提出。本文试图对其音乐思想精髓进行简要阐释。  相似文献   

18.
本文运用审美认同的概念来探究音乐类型、社会运动与种族认同之间的关系。在20世纪的美国,其民间音乐在某个时期会破坏黑人与白人之间的绝对边界,而在另一个时期又强化了这种边界。审美认同是艺术类型与社会群体的文化结盟,借助这种结盟,群体就会感觉到某种艺术类型是代表了"我们的"或者"他们的"艺术、音乐和文学。这样,艺术类型的边界就成了社会的边界。民间音乐颠覆了艺术类型与社会边界的这种常规关系。民间音乐总是一些"他者"的文化,或者是种族的、地区的、阶级的文化,或者是民族的文化。在被叫作民间音乐之前,美国的本土音乐更多地体现了种族的完整性而不是其社会性,它是占支配地位的欧洲音乐和主要受非洲音乐影响的音乐相互混合的产物,但是又很好的表现了这两者。在商业唱片时代之前,黑人和白人音乐家们唱着同样的音乐,相互学习歌唱技巧和歌曲,并且共享一个表演的社会空间。民间音乐的概念是由学术精英创造出来的,但直到20世纪30年代到40年代后期,当有组织的左派把它当作一个文化事业时,它对大多数人来说仍然是陌生的。无论是学术精英还是政治活动家都将艺术类型建构成另一种种族化的艺术类型,而商业唱片工业又以"种族唱片"和"山地音乐"将之双重化。在那个特定的种族极端化的时代,美国的共产主义者和他们的同盟者非常有意识的使用民间音乐作为一种加强种族团结的工具。由于麦卡锡主义的压制,直到20世纪60年代,民间音乐作为种族统一的类型而得到复兴,但迅速被白人化了。为什么民间音乐的复兴与白人有关,我的解释是有三个因素:连续商业化的种族遗产;新左派不能像老左派那样有效地通过文化设施来控制音乐;在某个时候,当黑人努力要进入白人中产阶级青年所抵制的体制中时,一种把民间音乐理解为"他者"音乐的文化动力。  相似文献   

19.
作为音乐创作过程中最重要环节的音乐表演,不仅在音乐表现价值的过程中起到了非常显著的作用,同时还为作品的深度表达带来了强劲推动.通常观众们会认为乐谱的谱写过程是极富创造性的,而忽略了音乐表演者对作品的展现力.一部音乐作品是否拥有较高的音乐价值和欣赏价值,一方面在于在作曲家对与乐谱的谱写和创作上.然而在实际的音乐表演中,表演者不仅仅是一种对音乐作品的复制和机械性展示,更多的他们也是音乐作品的创造者.音乐表演视角下这种音乐作品的二次表达与创作,在展现着音乐表演者艺术造诣的同时也在以一种独特的方式来诠释着音乐作品本身.下面就结合实际情况来对音乐表演角度下的音乐作品二度创作展开讨论,希望能够为广大的音乐文艺工作者在诠释音乐作品中带来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20.
音乐的聆听     
郝姗姗 《新疆教育》2013,(13):170-170
课堂中我们应多倾听学生的思想,让他们谈对音乐作品的感受,对音乐作品在他们这个年龄段的看法。也许我们会听到许多全新的理念,让许多古老的、古典的音乐作品穿上时代的新衣。如果我们仍是传统式的教学法,板着面孔对学生,师道尊严的外衣永远脱不去的话,那我们将失去的不只是学生的爱戴,更多的是你得不到学生的时代思想,无法与他们沟通。另外,聆听声音始终是初中音乐课堂的主要内容,要想让学生感受到音乐的美感,首先需要的就是设置情境,加强聆听的魅力。给学生一个音乐背景,设计完美的音乐聆听环境,重视初中音乐课堂中音乐聆听所占的比重就能达到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