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层通讯员扎根在基层一线,肩负着长期为报社、电视台等新闻媒体提供新闻线索和新闻稿件的任务,但在写新闻报道时,往往不得要领,不知道新闻稿件该写什么、怎么写?投稿成功率一直不高.在此,笔者结合平时的写作体会,建议基层通讯员写好新闻稿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相似文献   

2.
工作中常常有通讯员拿些稿件同你磋商:"你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稿子?"在纷纭杂乱的报道线索中,怎么挑选报纸需要的新闻呢?面对通讯员的问题,又该怎样给他个明确的答复呢?我结合自己的实践,谈一点肤浅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对于通讯员尤其是初学采写新闻报道的基层通讯员来说,最大的困惑和苦恼是不知道哪里有新闻,感到无东西可报道。个中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一些通讯员缺乏发现和获得新闻线索的知识、方法和能力,新闻信息不灵通。  相似文献   

4.
在当下的读图时代,笔者通过对山东省内各家地市报的观察发现,各报有不少图片新闻线索和稿件来自基层通讯员.因此,地市报培养高新闻敏感度的摄影通讯员,让他们成为记者发现新闻的“眼睛”,对于提高报纸图片新闻质量将起到重要作用. 加强与通讯员沟通,建立信息网 莱芜日报每周共出6期报纸,每期8个版,每版至少用新闻图片2张,8个版是16张新闻图片.我们只有3名摄影记者,每天每位记者拍摄2张新闻图片也只有6张,这样还有60%的新闻图片来自于基层摄影通讯员.  相似文献   

5.
社区新闻往往都是"芝麻绿豆"的小事,新闻价值不大,受关注程度不高。其实,社区新闻不仅可以与社会新闻一样引起轰动效应,而且还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温润广大读者的幸福生活。一、驻扎社区办公,挖掘新闻素材为社区版面写稿,如果仅靠通讯员来稿办社区版面,那么不是把社区版面办成晚报中的"日报",就是办成了"老头老太太版"。在各个社区"芝麻绿豆"的十分类  相似文献   

6.
在国有石油企业,都有一支新闻通讯员队伍,这支队伍是企业新闻宣传的骨干力量。然而,不少通讯员都是半路出家,新闻综合素质不高,在新的形势下,难以适应企业新闻宣传工作的需要。在建设学习型政党、学习型社会中,建立一支  相似文献   

7.
新闻敏感性就是指记者(通讯员)发现和鉴别有新闻价值的事件与人物的能力。这种能力国外新闻学称之为“新闻鼻”,就是对新闻的嗅觉。也叫“第六感”;前五感指记者(通讯员)天然具备的眼、耳、鼻、舌、身。  相似文献   

8.
开门办报是党在新闻工作实践中长期形成的优良传统.一直以来,通讯员是主流媒体尤其是党报"开门办报"的一支重要力量.作为"千里眼"和"顺风耳",广大通讯员是主流媒体报道基层好声音、做好新闻宣传工作的重要保障.进入"人人都有麦克风"的全媒体时代,通讯员队伍建设面临新的环境和机遇,主流媒体应积极探索通讯员队伍建设的新路径,从而进一步壮大正能量内容生产队伍,助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9.
刘家超,自1990年从事新闻工作以来,数十年如一日昼采夜写,呕心沥血,勤于笔耕,情凝笔端,激扬文字。据不完全统计,他已在市级以上新闻单位发表3000多篇新闻作品,曾多次受到商丘市委宣传部和睢县县委、县政府的表彰,连续8年被评为"市级优秀通讯员"。  相似文献   

10.
我是一名在基层从事27年新闻宣传工作的通讯员,积累了一些经验,在此结合自己的心得体会,谈谈如何写好新闻稿件. 一、把握好新闻稿件的要素和特点.一篇完整的新闻稿件包括新闻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结果.掌握六点要素,要报道的新闻才算完整.此外,还要具有新闻的四个特点:即快,真、短、新.  相似文献   

11.
不少通讯员"临到写作,就喊头疼".有的找不到适当的词儿表达自己的意见,像茶壶里的饺子倒不出;有的冥思苦想,觉得无事可写,无话可说.根据自己多年写作实践,我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两条:一是平时没有注意积累词语;二是平时没有积累新闻的素材.……  相似文献   

12.
什么是新闻?什么东西值得报道?这个看似十分简单的问题,其实要真正搞清楚不容易.纵观通讯员的来稿,不乏精彩之作,却也有不少假冒伪劣"产品",其中突出的一种表现,就是把正常的工作当作新闻来报道.……  相似文献   

13.
不少通讯员"临到写作,就喊头疼".有的找不到适当的词儿表达自己的意见,像茶壶里的饺子倒不出;有的冥思苦想,觉得无事可写,无话可说.根据自己多年写作实践,我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两条:一是平时没有注意积累词语;二是平时没有积累新闻的素材.……  相似文献   

14.
什么是新闻?什么东西值得报道?这个看似十分简单的问题,其实要真正搞清楚不容易.纵观通讯员的来稿,不乏精彩之作,却也有不少假冒伪劣"产品",其中突出的一种表现,就是把正常的工作当作新闻来报道.……  相似文献   

15.
“只要会运作、就能上头条”。在这种片面思想认识的支配下,不少新闻从业人员不注重在稿件的质量上下功夫,而是热衷于稿件的运作。应该看到,通讯员与报社之间的正常通联是需要的,必要的新闻策划也是应该的,但从根本上说,任何时候,稿件质量都是上稿最有效、最便捷的“通行证”。我们军区远离报社和上级机关,上级机关和报社编辑记相对来得比较少,应该说,在稿件的运作上先天不足。但从这些年我们军区新闻工作的实践看,  相似文献   

16.
近日,笔者参加一个基层部队举办的新闻骨干培训班,大家私下在一起交流心得时,个别通讯员透露出自己采写的稿件经常见报的"秘密",那就是"坏事不报道,好事可拔高"。这条不能摆上桌面的经验,让不少新闻同仁听后暗自吃惊。  相似文献   

17.
众所周知,我们平时采访的新闻分两类,一类是“发生的新闻”,即发生在一个瞬间,如突发新闻,会议新闻。一类是“发现的新闻”,是指发生在一个时段内未被发现的新闻。采访发生的新闻容易,采写发现的新闻,就不那么容易了。那么,如何采访发现的新闻呢?  相似文献   

18.
同行们常说,新闻敏感是记者政治业务素质的综合体现.这句话动态地描述了新闻敏感.新闻敏感是新闻从业人员政治业务素质在工作过程中的活化、升华和运用.换句话说,它是新闻从业人员在工作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但是,只有动态的描述,还不足以说明和理解新闻敏感究竟为何物,它的实体应该是从新近发生事实中筛选、发现、识别、衡量新闻价值的一种特殊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19.
在企业生产一线的通讯员,直接从新闻类院校毕业的很少,大部分是"半路出家",多数还是兼职从事新闻宣传工作。相当多的基层通讯员,采写经验不足,写稿能力不强,稿件质量不高,尤其是思想性、可读性俱佳的新闻精品更是少见。根  相似文献   

20.
“新”是新闻的第一要义,新闻不新便不成其为新闻。求新、求异.是读普遍的阅读心理,稿件不新,可读性就无从谈起。因此.“新”是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题中应有之义。尽管工作报道比较难以出新.但是.从事军事新闻工作的编辑、记、通讯员,不能不把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