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8 毫秒
1.
炎帝神农氏和黄帝轩辕氏同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始祖. 炎帝和黄帝,是我国父系氏族阶段的两个较大的部落.他们在同其他部落一起,彼此通过不断交往和战争逐渐融合,缔造了华夏族,形成了以华夏族为中心的局面,共同创造了史前时代光辉的华夏文明.现在关于"炎黄子孙"和"炎黄世胄"的称呼,炎、黄是指炎帝和黄帝.炎帝距今已有5200年,而黄帝即位于公元前2698年,距今亦已有4696年.  相似文献   

2.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典藉极为丰富的国家,具有四千年之久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我们的祖先在长期生活和劳动中,经过多次不断地民族融合,才逐渐形成了现在以汉民族为主体的、包括其他少数民族在内的中华民族.作为中华民族的主体成份——汉民族,就是华夏族与周边少数民族,从先秦时期就已经开始不断融合的结果.1.华夏族是汉民族的前身.它是由"黄帝"、"炎帝"和"蚩尤"主要是这三个远古时代部落联盟不断融合而形成的.中华民族的儿女至今自称是"炎黄子孙"或"黄帝后裔".这是因为,根据古史记载和神话传说,最先创造我国远古文明的,是黄帝和炎帝这两个部落群.他们最早都居住生活在陕西,后来  相似文献   

3.
炎帝神农文化是中国上古史和文明起源研究的重要内容,多年来,这一课题持续不断深入,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炎帝神农文化读本》即是近年来全面系统研究炎帝神农文化的又一力作。面对纷繁交错的神话与传说,该书将考古最新发现与历史文献、民间传说相结合,考证了炎帝神农文化的历史渊源,提出了"炎帝神农肇兴于南方""楚文化的根源可以追溯至炎帝"等观点。通过研析中华文化尊崇炎黄二帝思想发展的轨迹,尤其是考察炎黄文化与近代革命的关系,认为炎黄文化与中华文化根脉相通,并为构建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
我们常说,中国人是炎黄子孙。我国古代春秋时期的史书《国语》中记载,黄帝部落生活在渭河下游,而神农氏族的始祖炎帝生在姜水,即今天的陕西宝鸡一带,宝鸡是炎帝的发祥地。传说炎帝是农业之神,医药之圣,因教会百姓用火,故名炎帝,号神农氏。今天,吴老师在炎帝故里就带同学们瞻仰、拜谒一下中华民族的祖先炎帝的陵园。  相似文献   

5.
涿鹿大战     
传说黄帝,也称轩辕氏,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始祖。黄帝从小就很聪明,长大后成为部落首领。他的部落原来居住在我国西北的姬水地区,后来进入中原地区。就在那时候,炎帝领导的另一支部落也从居  相似文献   

6.
黄土高原是中华民族最早的发祥地之一,五千多年前,中华民族的祖先--炎帝和黄帝先后诞生在这块人杰地灵的黄土地上.<国语·晋语>载:"昔少典娶于有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  相似文献   

7.
在光辉灿烂的炎黄文化中,由于历史原因,黄帝轩辕氏名声煊赫,论述良多;而炎帝神农氏则相形逊色,歧说不少。最近,韩致中同志撰文提出,运用模糊说和传说圈理论,对于炎帝神农的研究可跨进一步。笔者认为,是一个很好的的尝试,颇有启迪。不过。该文在具体阐述炎帝神农两个传说圈(“以历山为核心”及“以宝鸡为核心”)时,存在着明显的疏漏,与现今流存的炎帝神农传说圈并不完全符合。为此,特撰文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8.
中国的劳动人民具有无穷的智慧和丰富的想象力。在劳作之余,他们创造了很多动人的传说、故事。这些传说和故事亦真亦幻,情节曲折,感情丰富,内容涉及天文、地理,体现了人民群众超凡的想象力。其中最著名的四大传说是《牛郎织女》、《孟姜女哭长城》、  相似文献   

9.
在光辉灿烂的炎黄文化中,由于历史原因,黄帝轩辕氏名声煊赫,论述良多;而炎帝神农氏则相形逊色,歧说不少。最近,韩致中同志撰文提出,运用模糊说和传说圈理论,对于炎帝神农的研究可跨进一步。笔者认为,是一个很好的的尝试,颇有启迪。不过,该文在具体阐述炎帝神农两个传说圈(“以历山为核心”及“以宝鸡为核心”)时,存在着明显的疏漏,与现今流存的炎帝神农传说圈并不完全符合。为此,特撰文进行讨论。众所周知,民间传说以其与特定的历史和地域发生关联,特别是借助于具体的、特殊的“纪念物”(或称“可信物”)而使人们觉得真实可信。这是传说不同于神话、民间故事的内在质素所在。  相似文献   

10.
徐旭生《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这部书之所以重要,就在于他用现代科学的眼光,全面科学地总结和论述了中国历史上前5000年前后至前4000年前后之间的这段历史。这段历史就是人们经常谈论的炎帝、黄帝、颛顼、太皞、少皞、尧、舜时期的历史。这段历史就是人们传颂争议了两千余年,至今仍不知其详,仍不知其真实性的历史。称为"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即只有民间口耳相传的"历史",无直接的文字记载的历史,无从细究详察,亦无从查实考定。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联合国驻黎巴嫩维和部队中国军事维和人员为例,对我军国际维和人员的外语技能的培养现状及其外语技能水平现状展开调查研究,客观分析我军外派部队的外语水平,探讨了改进我军国际军事维和人员外语技能培训工作的途径与措施,为我军参与国际军事行动打下坚实的语言基础。  相似文献   

12.
中国空军的抗战是中国抗日下面战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在抗战史研究中,中国空军的抗战是研究中的薄弱环节。本文从抗战前中国空军的发展概况、抗战中中国空军的阶段划分以及中国空军战绩和特点等方面,作了一番初步探讨,可资填补这一方面研究的空白,对当今空军建设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才子救佳人:中国的考试英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文化中的侠义精神往往带有浪漫爱情色彩。经典及传统故事中的西方英雄们经常为了自己的心上人甘愿赴汤蹈火,九死一生。在西方文化中,英雄救美,侠骨柔情更显英雄本色。中国的传统故事中虽然也充满了动作英雄,可是他们对美人的观感与西方动作英雄的观感恰恰相反。中国的动作英雄不但不拯救美人于水火中,反而认为红颜祸水;他们不但对美人没有展现浪漫情怀,相反是避而远之。那么谁来拯救中国的美人?在中国传统故事中,这个英雄救美的责任就落在寒窗苦读、金榜题名的才子们身上。他们虽然手无缚鸡之力,却能凭借在考试中拔得头筹而拯救佳人,我们因此称其为"考试英雄"。本文首先分别阐述东西方经典及传统故事中的动作英雄,然后回顾中国特有的考试英雄形象,并对其原因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4.
王维和华兹华斯是中英诗坛上杰出的田园诗人,他们的诗都以歌颂自然之美而闻名于世,他们都热爱宁静悠闲的田园生活,生活经历上有颇多相似之处。而细观其诗,我们会发现在相似的自然美景之下,却包含着诗人不同的思想情怀和人生态度。显示出了东西方文化传统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15.
回顾近现代中国文论建设的艰辛历程,值得我们深刻反思的问题很多,其中最根本问题是我们的理论精神力的源泉到底在哪里?我们理论的根到底应扎在哪里?  相似文献   

16.
英语教学中有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是,我们的教学对象是中国人,他们是在说汉语的环境里学英语。因此,他们的汉语思维是一种客观存在,这种思维定势与英语的思维习惯确实存在着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对他们学习英语起着干扰(负迁移)作用。本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对在英语教学中存在的几种汉语干扰倾向作一粗浅分析,希望在教学中引起注意。  相似文献   

17.
中国工农红军抗日先遣队的失败,不能仅归于红军与国民党军队力量相差悬殊这一客观原因,本以主观原因为切入点,从抗日选遣队执行的任务,作战形式以及中共中央对其领导等几个方面进行剖析,认为先遣队的失败,更为重要的是一系列主观失误所酿成。  相似文献   

18.
施蛰存和徐訏的小说创作在20世纪独树一帜,在他们的作品中,都有色彩的描写,从不同侧面给我们展现了作家的审美特点。本文以《魔道》与《鬼恋》为例,深刻剖析他们作品中以黑色为基调展现出的丰富的色彩性,以及渗透在作品中的不同蕴意,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施蛰存和徐訏的整体创作。  相似文献   

19.
综观中国现代作家的思想发展历程,我们可以发现这样一个显著的特点:他们走向文坛时虽然都很年轻,却都富有崇高的人生理想;他们家庭的经济条件也都非常不错,但却敢于背叛自己的阶级出身而成为中国现代化政治革命的追随者;他们都具有接受良好教育的可能,却自觉放弃了自己的学业成为了呼唤现代文明的时代歌手,正是由于他们的存在,为中国现代文学增添了无穷的生命活力;同样也正是由于他们的存在,使20世纪中国文学充满者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  相似文献   

20.
Mentors have the potential to influence important academic and career outcomes. I examine the impact of one type of mentor – academic advisors – on student outcomes at the United States Air Force Academy. Exploiting the random assignment of advisors to first-year students, I find that these mentors influence students in different ways. Male and nonwhite students earn higher grades in courses in their advisors’ academic department, providing evidence that they are more likely to study and/or seek extra help because of their advisor. Advisor’s department is not associated with improved grades for female students; however, they are more likely to declare a major in their advisor’s department. I believe this provides unique evidence on the influence of academic advisors at academic institu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