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简述了混合胶束增溶配合物形成规律,混合表面活性剂对金属离子——有机显色剂体系增溶、增敏、增稳作用机理探讨新进展。  相似文献   

2.
胶束增溶增敏分光光度法测定硼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胶束增溶增敏姜黄素分光光度法对卤水中硼的测定进行了研究,利用OP胶束体系对有色络合物增溶及吸光增敏,改进了姜黄素法。确定了最佳实验条件。  相似文献   

3.
自70年代初石桥等率先研究胶束增敏萤光光度法以来,这一新的分析领域愈来愈多地引起同行的注意.特别是近几年,人们对表面活性剂在萤光分析中的作用进行了大量研究,并将其成果广泛地用于痕量元数的分析.有关这方面的工作,文献作了简要的介绍和评述,故本文仅拟对近几年的研究工作进行综合评述.1 表面活性剂的增溶增敏作用及机理利用表面活性剂的增溶性质,使难溶于永的萤光物质的溶解度增大,一方面可简化分析手续,方便测定;另一方面可提高方法的灵敏度.其增溶机理一般解释为“拟均相萃取作用”,而增  相似文献   

4.
本文综合评述了表面活性剂增溶、增敏、增稳、褪色和析相等分析化学的特性应用研究现状。参考文献96篇。  相似文献   

5.
以双硫腙作指示剂,以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MAB)作增溶增敏剂,以Hg2 作滴定剂光度滴定微量S2-,检测波长为540m,研究了指示剂和CTMAB的用量等因素对滴定结果的影响。应用该法测定了炼油厂副产氨气中的微量硫化物,回收率在94%-96%之间。  相似文献   

6.
本文提出了一种以邻硝基苯基萤光酮为显色剂,以溴化十六烷基三甲基铵为增溶增敏剂的分光光度测定人发中微量铁的灵敏的新方法,其最大吸收波长为605nm,摩尔吸光系数为1.05×10~5,在0.2-2.5μgFe(Ⅲ)/25ml范围内遵循比尔定律.  相似文献   

7.
通过研究火焰原子吸收分析中表面活性剂对铬吸收信号的增敏作用,建立表面活性剂的增敏作用机理模型。  相似文献   

8.
本文研究了氯化十六烷基吡啶(CPC)对铜(Ⅱ)—邻硝基苯基萤光酮(ONPF)络合物在可见分光光度法中的增敏作用的机理。这种增敏效应被认为是由于CPC和Cu(Ⅱ)—ONPF络合物间的半分子缔合作用而引起的,阐明了增敏作用与溶液中CPC各存在型态间的关系及溶液体系的盐效应。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含有表面活性剂的多元络合物在分析化学特别在吸光光度显色反应中的应用日益迅速发展.它的许多独特的分析性质已引起分析工作者的广泛兴趣.这方面的文献内容丰富,数量浩翰.各种类型的表面活性剂一阳、阴、两性、非以及混合型离子表面活性剂在溶液中超过临界胶束浓度时均形成胶束,这些胶束对含有表面活性剂的多元络合物产生下列的增益效应:增溶、增敏、增宽PH范围、增择、增速、增加对比度(红移或紫移)等效应,这些胶束溶液的独特功能和性质都是由于胶束的存在,其中胶束增溶又是起首要作用的效应,所以此种方法又称胶束增溶光度法.一、胶束胶束是由表面活性剂(Sf)缔合而成的一种实体,其特点:1.胶束是一种热力学稳定体系,它和Sf单体保持快速的动态平衡,其平均寿命为10_(-3)秒;2.胶束是一种微小的,具有一种极性外衣的“油滴”,这种油滴内部的性质(如介电常数、极性)是按径向分布的,比较复杂,内芯介电常数较小,极性极弱,表面则反之,而在内芯与表面  相似文献   

10.
表面活性剂增敏催化光度法测定痕量亚硝酸根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基于在稀硫酸介质中溴代十六烷基吡啶 (CPB)对亚硝酸根 (NO-2 )催化溴酸钾氧化碘曙红褪色反应的增敏作用 ,建立了测定NO-2 的表面活性剂增敏催化动力学光度法 .由于加入增敏剂 ,灵敏度显著提同 .lgA0 /A值与NO-2 含量在 0~ 1.0 μg/mL范围内存在线性关系 ,检出限量为0 .0 6 μg/ml.方法用于水样、蔬菜中痕量亚硝酸根的测定 ,结果较好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利用表面活性剂和有机试剂的增感作用,用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FAAS)测定了啤酒样中铜和铁的含量。研究了表面活性剂和有机试剂对测定的增感作用,其中铜增敏2.1倍,铁增敏1.9倍,还探讨了其作用机理。用此方法分析啤酒样,得到了满意的结果,回收率在97.8~111%之间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希美纳在中晚期宫颈癌放疗中的增敏作用,并与单纯放疗进行对比研究。方法:随机将中晚期宫颈癌分为两组。放射增敏组在放疗的同期给放射增敏药希美纳静脉点滴。结果:希美纳在中晚期宫颈癌放疗中放射增敏效果显著,使肿瘤回缩率提高,相同时间剂量提前达到治愈肿瘤的目的。不需要增加照射剂量即可完成治疗计划,也未见放射副反应的增加。结论:希美纳可提高宫颈肿瘤内乏氧细胞对放射线的敏感性,使肿瘤消退加速,缩短疗程,提高临床治愈率。  相似文献   

13.
将抽象因子分析法用于解析配合物体系的吸光度数据以确定体系中的吸光物种数,为研究表面活性剂对金属离子与显色剂反应体系增敏作用机理提供一种新方法。用该法对Fe(Ⅲ)-SCN和Fe(Ⅲ)-SCN-Tween-80两显色体系的吸光度数据进行处理,结果表明,新的多元配合物的生成是表面活性剂对Fe(Ⅲ)-SCN显色反应增敏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牛血清白蛋白(BSA)在弱碱性体系中对鲁米诺电化学发光的增敏作用,并且利用循环伏安法探讨了其机理.实验结果表明,在pH8.0的磷酸缓冲溶液体系中,BSA对鲁米诺的电化学发光过程表现出最强的增敏作用,推测该作用可能是由于BSA对鲁米诺的吸附以及因电极表面的吸附作用而发生了鲁米诺在电极表面的富集,提高了鲁米诺在电极表面的氧化从而更易被激发而发光,在BSA浓度为1.00×10-9~1.20×10-8g/mL范围内,鲁米诺的电化学发光强度和BSA的浓度成线性关系,该研究工作为测定蛋白质提供了一个新方法,同时也扩大了电化学发光分析方法的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在表面活性剂TritonX-100存在下,Cd^2 和Tb^2 对Eu(Ⅲ)—强力霉素(DC)体系的协同荧光增敏效应,建立了Cd(Ⅱ)-Tb(Ⅲ)-Eu(Ⅲ)-DC-TritonX-100协同荧光增敏体系,并提出了一个高灵敏度测定稀土元素铕的荧光分析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索在低氧状态下熊果酸对结肠癌细胞化疗增敏的作用及其机制。创新点:首次发现了熊果酸对结肠癌细胞株有化疗增敏作用,这种效果与抑制HIF-1α和MDR1相关。熊果酸在低氧条件下还能抑制肿瘤新生血管生成。方法:分别在常氧和乏氧状态下,在三种结肠癌细胞株RKO、Lo Vo和SW480对5-FU和奥沙利铂的细胞增殖和凋亡实验中,观察熊果酸对提高结肠癌细胞化疗的敏感性(图1和2)。通过定量实时聚合酶链反应和免疫印迹评估HIF-1α、MDR1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基因转录和蛋白表达水平(图3和4)。通过体外血管形成实验来评价熊果酸对新生血管抑制作用(图5)。结论:熊果酸在乏氧状态下抑制HIF-1α的积累和MDR1的基因和蛋白表达,并抑制新生VEGF的表达,同时对结肠癌细胞化疗有增敏作用。  相似文献   

17.
由于缺乏有效的靶向药物,顺铂(DDP)等一系列DNA损伤诱导剂一直是卵巢癌、睾丸癌等恶性肿瘤的重要临床治疗药物。然而,临床上出现的耐药性是限制该类药物应用的主要因素之一。药物增敏剂可以克服肿瘤细胞耐药性,从而增强化疗药物的抗肿瘤活性。在本研究中,我们旨在从上市药物中发现潜在的化疗药物增敏剂,并探索其潜在的作用机制。通过系统筛选,我们发现戒酒药物双硫仑(DSF)可以增强DDP的抗肿瘤活性。通过JC-1染色、碘化丙啶(PI)染色和蛋白质印迹等实验证实DSF和DDP的合用可协同促进肿瘤细胞发生凋亡。通过RNA测序结合基因富集分析(GSEA)以及免疫荧光等细胞生物学实验,我们发现DSF协同DDP抗肿瘤作用的潜在分子机制:DSF通过抑制范可尼贫血(FA)修复途径使肿瘤细胞更容易发生DNA损伤,因此可对包括铂类化疗药物在内的引起DNA损伤的药物产生增敏作用。我们的这项研究揭示了DSF在增强DDP抗肿瘤作用方面的潜在机制,为临床治疗中的DDP耐药提供了一种潜在的安全有效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在表面活性剂TritonX-100存在下,Cd2+和Tb3+对Eu(Ⅲ)-强力霉素(DC)体系的协同荧光增敏效应。建立了Cd(Ⅱ)-Tb(Ⅲ)-Eu(Ⅲ)-DC-TritonX-100协同荧光增敏体系,并提出了一个高灵敏度测定稀土元素销的荧光分析法.  相似文献   

19.
用典型的几种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硫酸钠(SDS)、曲拉通X-100、溴化十六烷基三甲铵(CTMAB)与β-环状糊精作为介质,在pH=1的酸碱条件下,研究了β-萘酚在上述体系的荧光增敏/猝灭作用。对β-萘酚的增敏效果顺序依次为:曲拉通X-100>β-CD>CTMAB>SDS>水。上述有序介质对β-萘酚分析特性的影响是不仅线性范围变宽,灵敏度亦有所提高,为实际样品测定提供了一种有效途径。在临界胶束浓度(CMC)附近,猝灭常数由大到小排序为:CTMAB>曲拉通X-100>SDS,β-CD对亚硝酸钠的猝灭作用有较好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0.
钛—二溴羟基苯基荧光酮—CTMAB三元体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铝合金中微量钛的测定中,选用TMAB作表面活性增敏剂,试验结果表明,与前人所用的Tritonx-100增敏剂进行比较,具有对掩蔽剂相溶性好,不因掩蔽剂加入而显著降低灵敏度,测定的稳定性重复性好,实用性强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